首页 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 他山之石

永定:革命老区的脱贫致富路

湖坑镇南江村成为“全国100个特色村庄”之一,正在全力打造富有客家文化特色的土楼生态旅游精品村。 陈永诚 摄

东南网龙岩10月24日讯(记者 刘必然 通讯员 刘永良 刘琦)永定区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是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核心区域,有266个基点村,革命烈士4586人,拥有丰富的革命遗址、革命史料等红色资源。

如何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村民脱贫后会不会返贫?永定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培育特色产业来增强发展活力,让老区基点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夯实根基脱穷帽

“我们有了这么好的房子,不再一下雨就担惊受怕,这些年住得一直很舒适。”入住造福工程新房的金砂乡秀山村村民谢锦初高兴地说。从前,村民住宅大多数是依山而建的土坯房,分散居住在陡峭的山坡上,不但生产生活有诸多不便,而且深受洪涝的威胁。

2014年,秀山村的村居改造被列入造福工程项目。“区扶贫办扶持我们每人7500元,老区办花了60万元左右帮我们三通一平、外墙统一装修、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谢锦初说。经过一年多的建设,2015年10月份,24幢房屋主体已全部完工,村民们陆续搬入新居。

脱贫攻坚,产业是根。曾经秀山村缺资源无产业,村两委意识到只有产业扶贫才能真正强村富民,于是动员组织有意向发展种植业的村民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带动发展毛竹、百香果、蜜柚种植,增加村民收入。

精准扶贫让秀山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据悉,与十年前相比,如今秀山村人均收入增加了3倍多,毛竹保有量40万根。

“没有革命基点村的发展,就没有全区的小康。”龙岩市委常委、永定区委书记王金福说。

早在2013年,永定就出台了关于支持和促进革命老区村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全面完成贫困户脱贫任务的目标,通过政策兜底、巩固提升、激励性扶贫等措施,发挥资金效益,发展特色产业,提升扶贫、脱贫质量。如今,永定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762户15711人,截至2018年仍未脱贫148户416人,均已列入今年脱贫计划。

保护开发传薪火

“革命战争年代,赤寨会议的会址被烧毁。2002年4月,在市县乡三级政府的支持下,村里在原址新建了‘军政亭’和纪念碑来纪念这段光荣的历史。”西溪乡四联村党支部书记邱炳祥说。

西溪乡赤寨革命基点村曾是永定苏区的领导中心和红色交通线上的重要站点之一。在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长期斗争中,赤寨人民为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也正因如此,赤寨一度遭到了敌人严酷的摧残。”邱炳祥说,红军走后,敌人实行移民并村,烧光、抢光等政策,全村400余间房屋被夷为平地。1928年赤寨全村共有76户255人,而到1949年这一数字锐减到19户59人。

红色遗址是当地宝贵的物质财富与精神寄托。“目前,赤寨革命基点村新村建设项目已获区发改局批复,项目占地11245.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460平方米,将新建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住房36栋。”西溪乡党委书记张悠华说,以赤寨为重点打造的“红色+生态”革命基点村美丽乡村已具雏形。

王金福表示,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要留住红色记忆。近年来,永定区积极筹措资金对45处承载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事迹的革命旧址进行抢救性维修,实施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程。从红色旅游景区建设、乡村旅游入手,变红色文化资源为旅游文化产业,走出了红色文化项目化、品牌化的新路子,激活“红色基因”,塑造“红色品牌”,弘扬“红色精神”。

由此,永定在金砂乡投资新建了的中央红色交通线纪念馆,加快推进金砂红色特色小镇、抚市“泽东楼”红色景区、岐岭牛牯扑红色旅游景区、虎岗红色小镇等红色文化项目建设。同时,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联合省委党校、市委党校、古田干部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在永定设立现场教学基地,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研学。红色旅游接待游客人数从2016年的0.6万人次增加到去年的2.5万人次,旅游收入从105万元提高到468万元。

乡村美丽百姓富

“之前进村的是黄泥路,坑坑洼洼,下雨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出行极不方便,生产和生活都受到很大的影响。”永定区仙师镇西洋村村民马有石感叹道,“自从通村路修好后,进城不再难,生活也越过越好了。”

2016年,西洋村被列入“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建设。此后,村里陆续修建了风景桥,安上了太阳能路灯。村口道路宽了,河道垃圾没了,环境卫生好了,基础设施完善了,大大改善了西洋村的居住环境。

“挂钩帮扶的区国土资源局干部给我们村争取了40多万元建设光伏电站,2017年5月底40千瓦的光伏电站并网发电成功,每年能给村集体增加5万元收入,打破了村集体收入为零的困境,充实了保洁资金。”西洋村党支部书记马占辉高兴地说。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永定区鼓励水土流失区大力发展果业种植。西洋村村民走上山头给“红帽子”换装,马有成就是村里当年最早上山种柚子的一批村民。如今,经过二十几年的开荒种植,马有成家已经有果园100多亩,果树4000多棵。“这些果树是我家的主要经济来源,柚子往往年后就被预订完,今年产量有3.5万多公斤,产值近10万元。”马占辉告诉记者,据统计,西洋村有90%的农户种植柚子,村里共有果园4200多亩,产量达300万公斤,并且以每年25万公斤的产量增加,“柚子给全村带来了财富,人均增收8000元,村民的‘钱袋子’逐渐鼓了起来”。

乡村蝶变,无独有偶。过去,深山中的湖坑镇南江村经济长期发展缓慢。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全力打造富有客家文化特色的土楼生态旅游精品村,实施整村推进。

建设美丽乡村,改善人居环境是关键。南江村村民自发拆除全村茅厕200多间,新建公厕11座,修建排污沟5400米,并全面清理河道,还乡村“青山绿水”。

南江村还将美丽转化成生产力。在村中生态林里养蜂已有20多年的江庚生,日子就越过越甜蜜。“冬蜜品质好,卖价高,我们村的山林有成片山桂花树,成了最好的冬蜜源。”江庚生说,去年他单靠卖蜂蜜,收入近10万元,近三分之一的蜂蜜是卖给游客。其中,山桂花蜜更是紧俏,一年生产2000公斤还不够卖,成为进村游人抢购的土特产。

近年来,永定区瞄准“村庄美、产业兴、民风好、农民富”的目标,加大力度支持革命基点村的发展,每年从革命老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中切出30%专项资金共计500万元,实施“美丽革命基点村”示范村建设。同时,各部门联动配合,政策叠加扶持。

“目前,正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村级发展环境。其中,对有条件的革命老区村通村公路进行升级改造,在现有补助标准基础上增加50%的补助金。”永定老区办负责人游远浩说。

精准扶贫要坚持“靶向定位”

10月17日是第五个国家扶贫日。当前全国脱贫攻坚战已进入冲刺阶段。贫困老区既是脱贫短板,又是脱贫重点。永定区266个革命基点村自然条件各异,形成背景不同,想要解决发展相对滞后的贫困老区脱贫致富问题,需要坚持因地制宜、“靶向定位”。

“靶向定位”的核心是精准识别。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是精准脱贫的第一步,也是基础工作。“一刀切”“大水漫灌”式的扶贫容易让脱贫者返贫,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只有通过科学、严格、透明的方法精准识别贫困对象,才能全面准确掌握贫困人口规模、分布范围、居住条件、致贫原因等基层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为帮扶对象量身制定帮扶策略。心中有底,政策有理。把精准帮扶的对策说到老区群众心坎里,才能让人乐于接受、积极配合,由此唤起他们强烈的脱贫意愿,激发老区脱贫的内在动力。(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必然)

责任编辑:陈美琪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号:1309374 闽ICP备08006857号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3-2876799

新闻热线:17759335807 举报邮箱:ndwww@qq.com    宁德网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