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对口帮扶质量的四个关键
深度贫困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薄弱的环节之一,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扶贫协作。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确保不漏一村不落一人。要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党政机关定点扶贫,调动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积极性,实现政府、市场、社会互动和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扶贫联动。这为提升对口帮扶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创新扶贫协作方式,增强扶贫造血功能,在提升对口帮扶质量上下功夫,按照共建共享、有序对接、稳步推进的方向,逐步探索一条以“两产两带”为主线,外引产业、内强产品的对口帮扶市场化新路,着力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帮扶格局。
关键之一:
坚持规划引领 积极推进脱贫攻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对于深度贫困地区而言,其面临时间紧、任务重、考核严等压力,必须统筹考虑各项工作,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久久为功推进脱贫攻坚。在这一过程中,关键要着眼于贫困地区发展实际,共同协商对口帮扶良策。要聚焦如何增强扶贫造血功能这一重要目标,紧扣“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资金支持”四个重点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因此,要找准深度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定位,精心谋划具体产业扶贫项目,既可以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特色产业附加值,也可以通过引入外部市场资源培育发展新产业。在此基础上,还要稳步推进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做到扶贫协作不掉队、不越位、不盲从。更为重要的是,对口帮扶双方必须高度重视,可考虑建立由双方主要领导牵头的长效沟通机制,积极推进和落实各项帮扶工作。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对口帮扶队伍建设,真正为贫困地区发展探新路、支新招,确保具体措施任务的有序推进。
关键之二:
依托“两产两带” 夯实产业扶贫根基
客观而言,贫困地区虽然自然生产条件恶劣、交通基础设施不畅,但一些地方拥有宝贵的绿水青山生态资源。如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关键在于发挥区位、市场和资源优势,按照“两产两带”的帮扶思路,积极探索从二、三产业深入挖掘扶贫潜力,推动贫困地区传统产业提质、特色产业做大,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做强。一方面,可通过政府引导以对口帮扶形式将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服务带进来,这样既有利于提升优势产业带动贫困人口就业的能力,也有利于提升本地创业者的市场观念和品牌意识;另一方面,可依靠市场手段以双向互动方式将贫困地区优质产品带出去,逐步拓宽市场销售渠道,帮助提高绿色农产品附加值,真正实现内外部市场互为联通、资源相互对接、人员有序流动。
关键之三:
发挥市场作用 建立利益联结纽带
做好新时期的扶贫协作工作,关键要发挥市场作用,建立长期利益联结纽带。只有真正将双方需求有机对接,形成良好的组织运作方式,才能实现对口帮扶机制的长效化。政府要在挖掘市场潜力和对接市场资源上下功夫,通过市场化方式调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扶贫的积极性,逐步建立长期相对稳固的利益联结纽带。在这一过程中,要找准对口帮扶参与各方的角色,瞄准贫困地区的潜在资源,努力将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尽快转化为收益,真正实现产业精准扶贫。比如,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搭建产业孵化平台,借助专业化服务帮助当地产品打品牌、找市场,帮助合作社接订单、找资金,等等。
关键之四:
整合扶贫资源 完善协作帮扶机制
对口帮扶的关键在于整合各种要素资源。贫困地区地方政府要切实承担脱贫攻坚的主体责任,及时与对口帮扶地区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进行对接,统筹各方力量精准施策,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从一些地区对口帮扶的实践看,帮扶力量部门地区众多、资源分布广泛,这些力量在扶贫协作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一些地方在精准脱贫总体规划和具体项目实施中,不同帮扶单位之间尚未真正建立深度融合、协同参与的扶贫协作机制。因此,要进一步提升对口帮扶质量,还必须处理好当地政府与帮扶单位以及帮扶单位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帮扶力量的单位性质、资源优势、区位特点等搭建扶贫协作平台,切实发挥对口援建、挂职帮扶、政策支持的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陈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