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不息龙江水
“56年前,这里上演了一场万人堵江抗旱的壮举,由此诞生了牺牲自己、顾全大局的龙江精神。”近日,在龙海市榜山镇洋西村的龙江文化生态园,年过六旬的龙江精神展示馆馆长林兆明为游客介绍“龙江精神”的由来。
1962至1963年间,整整8个月,龙海没有下过透雨,当时的榜山公社洋西大队以大局为重,堵江截流,以淹没本村1300亩田为代价,救了下游10万亩良田。这一堵江抗旱的壮举后来被搬上戏剧舞台,诞生了现代京剧、电影《龙江颂》。从此,洋西名动神州。
走过56年,如今,这个闽南小村庄变得怎样了?
大局为重,乡村振兴迈新路
“龙江文化生态园所在地,就是1963年拦江大坝遗址,当年1万多名民工用7天7夜,筑起一条535米长的拦江大坝。生态园按照修旧如旧原则,保留了很多当年的遗址。”林兆明介绍说,2015年,洋西村在“龙江精神”发祥地建起龙江文化生态园,吸引了很多游客。
龙江精神展示馆是龙江文化生态园的亮点之一。记者看到,展示馆内陈列着当年堵江的各种场景照片,以及人民日报、福建日报等多家媒体的报道资料。林兆明说,龙江精神展示馆已成为厦门大学、闽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和漳州市各单位、部门党日主题教育活动基地。开馆以来,吸引了来自全国27个省区市的游客前来参观。
(上接第一版)
洋西村村主任郑辉来说,过去,洋西村有砖瓦窑、塑料厂、胶合板厂等小作坊、小企业,污染严重。2015年,村干部入户走访,逐步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后来,这些小作坊、小企业被拆除,村里规划建设宜居家园。
村民郑溪发原本靠养猪维持生计,后来根据村里规划,他以大局为重,主动拆除了自家的猪舍。2016年,龙江文化生态园建成后,郑溪发在村里开起了饭馆,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洋西村民继续传承着龙江精神。”郑辉来说,从1967年建西溪桥闸征地开始,到近年来厦漳同城大道、厦深铁路、福厦高铁等项目的建设,都征用了洋西村的土地。洋西村村民一如既往地传承着顾全大局的精神,始终支持国家建设,毫无怨言。
位于九龙江北溪旧江东桥江面,清澈的九龙江水沿着渠道,穿越海堤,注入鹭岛,解了厦门的用水难题。
“龙海市榜山镇发扬龙江精神,将保护厦漳两地共同的饮水安全视为己任。”榜山镇党委秘书曾志军说,除加强日常巡查监管和水质监测预警,集中整治各类破坏水源的行为外,去年以来,榜山镇更是下决心将长洲马崎取水口150米红线控制区范围内的蘑菇产业全部清理,并在沿线规划铺设排污管道,彻底消除九龙江北溪的水质安全隐患。
近年来,榜山镇紧紧围绕打造天蓝、地绿、水清、气爽、路畅、景美生态宜居城镇的目标,全力实施镇域胶合板场、沿江砂石场、雩林废旧汽车拆解场等产业全行业退出等生态环保专项整治行动,探索行业转型新路子,规划先进的家具生产功能园区,以解决区域家具产业“散、乱、污、小”问题。同时,着力发展引进花卉苗木种植、蔬菜无水栽培等一些特色农产品产业。
协同发展,对口帮扶谱新篇
迎着朝霞,位于泰宁县城西新区的丹霞灵秀幼儿园里,“龙江楼”充满着儿童的欢声笑语。这所龙海对口帮扶援建的幼儿园,开设20个教学班,可容纳700名左右的学生,目前已是泰宁全县设施最完善的幼儿园之一。
“这些年,龙海和泰宁不仅结成了协作帮扶对子,而且交流交往日益密切。”有缘的是,泰宁县教育局局长高文珍正是龙海人,他大学毕业就扎根在泰宁,已经30年了。“之所以取名‘龙江楼’,就是感谢龙海对泰宁以海带山、无私奉献的情谊。”
据悉,2012年以来,龙海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与三明泰宁结对,开展山海协作和对口帮扶,每年对口帮扶资金达1200万元,主要用于产业园区、产业帮扶、惠民工程等方面。特别是2016年以来,龙海对口帮扶资金全部用于龙海泰宁产业园区的“五通一平”基础设施和园区资产的整合与盘活,大洋坪工业园区和朱口工业园区建成约12公里的“五通工程”,有效地提升了整个园区项目承载能力,至2018年已入驻企业20家,年产值近19亿元,形成了“山海协作、山海共赢”的良好局面。
“接下来,我们将举办农业专场招商洽谈会、泰宁旅游推介会,支持泰宁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龙海市扶贫办副主任郑美明说,龙海将利用沿海发达的农产品流通渠道、销售市场,推介销售泰宁农产品,并积极引导龙海企业参与泰宁县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通过举办龙海—泰宁农业产业化对接洽谈会,引导龙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泰宁下渠食品和旅游商品集中加工区落户,帮扶泰宁县下渠乡发展现代农业。
责任编辑:陈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