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 2019专题管理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70年报道

扶起脱贫志气 激发内生动力

——写在古田县脱贫“摘帽”之际

2019-06-26 15:20 龚键荣

宁德网消息(闽东日报记者 龚键荣)古田生态优良,物产富饶,曾是宁德地区经济发展较好的县份,也是全省十佳经济强县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交通、经济陷入双边缘化困境,古田县逐渐掉队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

冲破发展桎梏,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先找到自身优势。古田地处群山深处、闽江之畔,脱贫的希望就在山水之间。多年来,该县厚植生态资源优势,精准落实扶贫政策,全面实施重点工程,培育壮大特色产业,走出一条立足县情的脱贫攻坚路。

6月20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公告,经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核,并报省委和省政府研究,古田县退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现脱贫“摘帽”。古田取得脱贫攻坚阶段性胜利的背后,离不开全县43万干部群众齐心合力的奋斗与实践。

扶贫扶志 鼓足发展信心

2016年,通过农户申请、村级民主评议、“两公示一公告”和逐级审核上报等程序,古田县确认建档立卡贫困户1472户4788人。在此基础上,古田组织全县138个单位836名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并确定每双月17日为“干部结对帮扶日”,开展“对点对户”挂钩帮扶。

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黄田镇后坪村贫困户陈忠成为黄田镇党委组织委员施剑妃的结对帮扶对象之一。经过走访,施剑妃了解到陈忠夫妇都是残障人士,家中还有一子在读小学,家庭经济十分困难,不过好在夫妻俩尚有劳动能力。

扶贫先扶志,只有让贫困户先有脱贫的志气,才有脱贫的方法。施剑妃仔细分析了陈忠一家的致贫原因,从思想上激发他的信心,提出发展农业种植的脱贫方法。

“我虽然是残疾人,没读多少书,但是我能吃苦、不怕累。”陈忠言语坚定。从2016年起,在各项扶贫政策的帮助下,他信心满满地种起了西瓜、水稻、油茶,还养了一些鸡鸭。次年底,幸福生活终于来敲门,陈忠的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7330元,实现脱贫。

脱贫不脱钩,才能让“脱真贫”不打折扣。古田县为了检验干部帮扶实效,促进精准帮扶、精准施策,创新推行“户情日记”。

打开施剑妃的“户情日记”,上面详细记录着结对帮扶贫困户的基本家庭情况、建档立卡时的致贫原因、家庭成员的变化、因户施策的内容、帮扶政策享受过程以及家庭收入前后的变化等。

“通过记录‘户情日记’,可以更加直观全面地了解贫困户基本情况、受帮扶过程、增收脱贫成效等具体情况,既有利于保持帮扶力度持续稳定,又能对帮扶干部起到督促作用。”施剑妃说。

至2018年底,古田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达11234.9元;全县71个贫困村面貌得到较大改善,村财稳步增收,脱贫退出64个,剩余7个计划在今年内退出。

党建引领 筑牢攻坚堡垒

西溪村位于古田县凤埔乡北部,由于地理区位较好,基础配套相对完善,吸引周边6个行政村的人口涌入,目前常住人口达2000余人。

人口流动折射出凤埔乡北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各村地处偏远,“空心化”严重,村级党组织服务群众能力不强,农村产业基础十分薄弱。

穷则思变。2015年,凤埔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整合7个行政村的力量,成立西溪中心村大党委,创新“农村党建便利店”模式,打造凝聚党员、服务群众的基层党建综合平台。

这家“便利店”功能齐备:便民服务大厅可为村民办理党务、计生、农保、医保、流动人口等6类37个办事项目;电商服务中心为村民购物、缴费、代购需求提供一站式服务;乡村教育中心是文化阵地,图书借阅、技术培训都在这里进行。

不仅如此,西溪中心村大党委通过整合农业资源优势,统一规划茭白、食用菌等产业发展,吸纳20余户贫困户抱团发展特色种植业。

贫困户卢祖燕是党建促脱贫模式的受益者之一。自2016年起,她精心种植的茭白交由合作社、“便利店”搭建的批发、零售、电商渠道销往各地,仅此一项,每年增收一万多元。

凤埔乡党委副书记、西溪中心村大党委书记郭丽霞说:“党建理念、服务队伍、服务项目进驻‘农村党建便利店’,便民又富民,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

据了解,“党建便利店”促脱贫模式已在古田县20多个村推广实施,服务群众5万多人次。

筑牢脱贫攻坚堡垒,关键之一是强党建。古田县在强化党建引领、创新党建服务方面,使出“三板斧”,颇具借鉴意义。

增强扶贫一线核心力量,出台《抓基层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党建促脱贫、夺旗创精品”活动方案》,两轮共接收、选派85名省市县机关党员干部驻村任职,选派100名党建特派员联系贫困村、软弱涣散村。

推动村主干基本报酬达到中央标准,出台解决村干部“走读”问题和村务民主监督等意见,让村干部安心尽心履职。

探索推行党建促脱贫模式,“农村便利店”、“支部+企业(合作社)、支部+基地、支部+电商”、“三级联动”……都旨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

产业扶贫 增强造血功能

连日多雨,“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余海燕不仅要管理茶园,还要到田间察看大豆长势,她这股干事创业的劲头带动了合作社200多户社员走上脱贫增收之路。

茶叶生产在鹤塘镇程际村有百年历史,村民长期以来自种自采自制自售各类茶叶,补贴家用。18岁那年,余海燕接手父亲的茶园,在锲而不舍的努力下,渐渐打开茶叶销路,把事业做得有声有色。

“能力有多少,就有多少责任。”余海燕说,创业打拼之初,她获得很多人的关心指导,现在自己有能力了,应该要为村民做点什么。

2012年,余海燕牵头成立古田县鹤塘明艳茶叶专业合作社,集茶叶苗木培育、茶园基地管理于一体,吸纳程际村208户村民入社,带动7户贫困户平均每年增收7000多元。

目前,明艳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茶园规模已扩展至1000多亩,还承接了“泉豆12”丰产示范项目,先后获评福建省巾帼示范基地和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示范基地。

程际村的“脱贫经”生动诠释了贫困群众要实现稳定脱贫,基础在产业,希望在产业。近年来,古田县积极探索“龙头带动”“帮带分红”“互联网+”等产业扶贫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参与入股分红或劳动就业,进一步提升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

城东街道桃溪村党支部以乡情亲情为纽带,动员在外乡贤返乡成立合作社,推行“租金+股金+薪金”的“三金”模式,引导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将帮扶资金入股合作社获得股金,入社打工挣取薪金,带动全村17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通过搭乘电商快车,古田的食用菌、水果等优质农产品拓宽了销售渠道,也让种植户的收入更加稳定。例如,位于大桥镇沂洋村的古田建宏农业开发公司,通过电商渠道每销售一袋银耳,就能帮助相关农户增收0.2元。

此外,古田县以“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为依托,全面落实“一户一增收”项目,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因地制宜、精准确定实施特色种养、林下经济、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增收项目,确保有发展意愿、产业帮扶需求的贫困户均有产业扶贫项目,累计发放产业扶持资金2332.8万元、惠及贫困对象8491人次(2362户),享受产业扶贫政策补助的贫困户覆盖率达到92%。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18年,古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108元,连续15年保持全市第一。

责任编辑:郑力炜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