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多举措 厦门思明区帮扶临夏成果显著
7月23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康泽辉 文/图 通讯员 夏思萱)背上行囊,带上晕车药和家乡的茶叶,临夏县马集镇何家村的马小红出发了。7月3日一早,这支52人的队伍,从甘肃临夏县出发,前往厦门思明区信达光电、诚毅光学、住总物业三家企业就业。更早输转到思明区就业的临夏老乡告诉他们,在思明就业,全家脱贫不愁。而临夏县村民姬明珠,则选择在家门口的思明区农特产品加工扶贫车间打工。在这里,姬明珠实现了增收顾家两不误。
不管是技能培训、劳务输转,还是援建扶贫车间,扩大就业,解决产品销路,近年来,思明区深化和临夏市、临夏县的东西协作对口帮扶,着力产业扶贫,推动消费扶贫,促进共同发展。去年,临夏市已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帮扶成果显著。
1 劳务输转 思明就业脱贫不愁
马小红所在的这支劳务输转队伍中,有3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劳务就业输转,带动精准脱贫、帮扶,这是思明区对口帮扶临夏地区的做法之一。
临夏县劳务办工作人员介绍:“到思明区就业,工资基本5000元以上,还享受资金补助等多项奖补政策,真正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在思明区信达光电就业的临夏县井沟乡张家沟村的陕一俩四和爱人杨祖力哈,深有体会。在这里工作了大半年,夫妻俩幸福满满:“这里的收入高了很多,交社保,基本包吃住,逢年过节都有慰问礼物,过年每人还分到正宗的家乡羊肉。”
据临夏县统计,2017年至今,临夏县累计向思明区劳务输转955人,其中建档立卡户466人。除了劳务输转,技能培训也是“授之以渔”的破解贫困之法。2017年至今,临夏县累计开展思明区帮扶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1387人。
2 扶贫车间 增收顾家两不误
和马小红不同,临夏县村民姬明珠,选择在家门口的思明区农特产品加工扶贫车间打工。
这个扶贫车间,位于临夏县韩集镇姚川村易地搬迁安置点,由临夏县思明全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立。通过收购贫困群众种植的农特产品,以及提供加工农特产品的就业岗位等方式,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脱贫。
2019年起,该扶贫车间已采购百合加工原料71吨,销售百合干约13吨,招收6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人均月收入可达1800元。该扶贫车间通过提供就业岗位和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等方式,带动脱贫239人。
临夏思明精准扶贫鞋业生产加工基地(扶贫车间),由临夏县政府、厦门凯凤鞋业有限公司、临夏县思明开元投资有限公司三方共建,通过扶贫车间模式,把厦门进出口鞋业生产的劳动密集加工环节引导至临夏,该车间建档立卡户150人,人均务工月收入达3000元以上。
建在村民家门口的扶贫车间,正是思明区产业扶贫的有力举措。思明区在临夏县创办扶贫车间19家,累计投入资金190万元。
而在临夏市,思明区共援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扶贫车间29家。江牌村扶贫车间,是思明区去年注资54万元援建在临夏市的扶贫车间,以制香、售香为营生。其中,招聘建档立卡贫困户37人。思明区今年再次援建150万元,将这个扶贫车间提升为扶贫工程,带动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像这种建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本地就业,实现增收顾家两不误,也能稳定持续长久巩固临夏市的脱贫成果。”临夏市当地一工作人员介绍。
3 解决销路 助力“消费扶贫”
要让扶贫车间健康运转,还得解决销路问题。
坐落在临夏市茶马古市民族风情街的临夏优质特色产品展销中心,由思明区援临工作组引资成立,专门从事农产品采购销售,通过大量采购临夏的农副产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厦门销售,带动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更助力消费扶贫。今年5月成立以来,已对接临夏14家扶贫车间产品,不到一个月,完成近20万元的销售额。
负责人蔡大堆,是厦门商洲农产品集团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他的企业为厦门很多企事业单位和学校食堂提供副食品食材配送,还经营着厦门的一些农贸市场和生鲜超市。他期待着把这里优质的牛羊肉、土鸡和八宝茶等送往厦门人的餐桌。销售额的1%,他还将捐给当地用于扶贫工作。
思明区东西协作扶贫车间——临夏市志强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和蔡大堆完成了签约。将来,这里的姬松茸和羊肚菌,有望送上厦门人的餐桌,也助力临夏市脱贫成果巩固持续。
此外,临夏地区优质的“高原夏菜”,近来也一车车进入厦门市场,丰富厦门人的餐桌。
责任编辑:陈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