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 图片新闻

白马江畔话振兴

——福安下白石下岐村的幸福变迁

p1_s (1)

下岐村新貌

p2_s (3)

渔业产业成为下岐村民支柱产业

p3_s (1)

渔民广场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p4_s (1)

新建的上岸安居点

p5_s

打造闽东连家船民上岸第一村 

宁德网消息(张文奎)夏末秋初,穿行于绿水青山间的沈海高速,车子从下白石出口驶出几分钟,便来到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点——福安市下白石下岐村。一进村眼前就为之一亮,渔民新居傍海依山而建,崭新的柏油马路两旁商铺林立。走进亮洁的村委楼,映入眼帘的是一句铮铮誓言:牢记嘱托,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努力把下岐打造成闽东沿海船民上岸第一村。

下岐村是连家船民聚集的纯渔业村,过去渔民终生漂泊于水上,祖祖辈辈以讨小海为生。“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孙三代共一舱,捕来鱼虾换糠菜,上漏下漏度时光”是那时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上岸定居成了下岐村渔民几代人的梦想。

1998年、2000年,习近平同志两次到下岐村调研,要求实施搬迁造福工程,让渔民上岸居住,强调:“我们不仅使他们搬上来、住下来,还要让他们富起来,真正安居乐业过上好日子。”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扶持下,下岐村开始采取“分期分批,全面搬迁”的办法,1997年至1999年共投入资金700多万元,兴建了2个渔民新村和6个渔民安置点,建房339栋,将511户渔民2310人搬迁上岸。

1997年成为下岐村渔民梦想的起点,20多年来大伙儿始终传承弘扬“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久久为功,讲述了一个海边渔村脱贫致富的生动故事。

上岸定居

“在船上,八九岁还没有一条裤子穿,每逢刮风下雨或是台风季节,都是提心吊胆。”连家船民江成财的记忆深处,船民曾经贫困生活依然记忆犹新,小船扛不起风浪,只能在内海捕些小鱼,渔民捕获的鱼、虾、海螺等,提到市场卖,换一点米和菜。

“有时候遇到台风天,连饭都吃不上。”江成财说,小时候一到过年,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三,他都要跟母亲去各个村,挨家挨户说吉利话,挨家挨户讨点好吃食。“有的人,给你一点地瓜米;有的人,给你一点炒米糕,我们都高兴坏了。”

为改变“以天为盖海为庐”的生活,村党支部采取宣传先行、党员带头、组织兜底的方式,带领全村渔民上岸定居。

“上岸定居点处于镇区黄金地段,前面50米是中学,后面50米是小学。”下岐村党支部书记郑月娥说。1997年第一批连家船民安居工程兴建,政府选了一块最好的土地给连家船民建安居房,由于资金缺乏,村干部和渔民们为了节省开支一同投工投劳,看工地、搬石头,撸起袖子拼命干。

1997年,在下塘、码头、渔民塘安置点共建设33幢房子,安置290人;1998年于六锁山新村、洋中厝安置点建设107幢房子,安置749人。1999年于横山新村、镜塘桥、半屿、渔民塘安置点共建设199幢房子,安置1271人。1997年至1999年,一共建设339幢房子,安置渔民2310人。

在船民新村安置点建设初期就实现了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设有3个卫生医疗站,方便船民就医;为保证连家船民所有适龄儿童能够有学上,党委、政府第一时间加盖学校,扩充教室,让每个孩子都能走进课堂。

由于当时条件制约,住房面积不够,加上十几年来人口增加,以及原安置地处在低洼地带等原因,到2012年有120户642人需再安置。福安市把下岐船民安居工程列为“十二五”民生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项目。

从下岐村向远处眺望,4栋高楼拔地而起,甚是靓丽。下岐村党支部书记郑月娥说:“4栋高楼是村里最后一批连家船民安居工程,地处湾坞镇渔民塘,占地12亩,村里120户船民即将搬迁入住,这也意味着下岐村700多户船民,一个不少地上岸定居。”

“一套面积103平方米的连家船民安居房,都是按成本价出售,每平方米1650元。上岸船民每户还可享受5万多元的政府补助,村委会还会替每户担保贷款6万元,这样一算,每户船民只需先付5万多元就可以住上电梯房。”郑月娥说道。

乡村振兴

上岸定居、安居乐业。千百年来连家船民从未实现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探寻成功的经验,党和政府的关心是关键所在。“所以,我们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也始终紧紧抓住了党建这一关键。”郑月娥说。

下岐以党建综合示范村建设为平台,构建以“水上党校”“党员驿站”“村官讲坛”“渔民夜校”“亲子乐园”为内容的“五位一体”党建模式。

走进下岐村民富中心,电商元素扑面而来,村子发展紧跟时代步伐,展现出了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

郑月娥介绍,村党支部结合阿里巴巴农村淘宝、京东和人社系统村级便民服务项目,在村委楼一层创建“民富中心”,面积200平方米,是一个集行政代办、村淘服务、矛盾调解、零售便利、乡村教育、精准扶贫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网络平台,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并根据渔村实际逐步增加邮政快递、医疗卫生、小额金融等服务项目。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村党支部聘请专业厨师在渔民夜校开办厨师培训班进行授课指导,依托下岐村民富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下岐海鲜”厨师班吸纳青年村民加入,至今开班2场,促150人就业,人均增加收入2000元。

聘请中心小学教师和7支志愿者队伍举办各类公益讲座10场,面向315名渔民子女。通过绘画小课堂和家庭教育等学习培训,让渔民子女能够更好地接受教育,能够健康快乐成长。

十几年间,下岐村共培养了260名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他们走下渔船,走上陆地,走向全国。“告别漂泊,上岸定居,年轻人有工作,孩子们有书读。小时候被歧视叫‘曲蹄’,现在我都玩笑说我是‘曲蹄头’,我很自豪。村里的大学生实现从零到百的历史飞跃。”上岸定居船民二代、下岐村党支部书记郑月娥自豪地说。

从海上到陆上,连家船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永不止步。下岐村以省级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着力改善人居环境。目前已完成85幢房屋立面和坡屋顶改造,坡屋顶已改造5500平方米,外立面已改造12000平方米。

“我们还完成渔民广场扩建、休闲凉亭建设;完成房前屋后环境卫生整治,进村道路‘白改黑’、边坡整治和绿化工程;电力、通信、广电管网已完成部分改造;完成改水改厕工程,健全污水垃圾治理长效机制,配备2名保洁员进行日常保洁和清运,组建1支5人的环境卫生义务监督队。确保船民搬上岸、住下来、富起来后,生活还要持续的美起来。”郑月娥说。

下岐村还紧紧围绕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动力和后劲。村里以海上养殖综合整治为契机,着力于养殖业的生态转型,发展塑胶和抗风浪新型渔排养殖、池塘仿生态养殖以及池塘立体化混合养殖,组建海鲜深加工联合体,开办海产品加工厂。同时,发展养殖塘创收基地、海鲜集散中转站、“海鲜一条街”3个村财项目,巩固下岐村湾坞农场养殖塘创收基地,建设海鲜集散中转站冷冻仓库,将旧渔民棚户区改建成“海鲜一条街”,通过将养殖塘、冷冻仓库、海鲜一条街店面出租的方式增加村财收入。

“目前,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海鲜一条街、环境提升工程以及下岐军民融合广场都已经提上议事日程。打造闽东沿海船民上岸第一村我们信心十足。”郑月娥说道。

(本版图片由徐烽 张文奎提供)

事业有成

海上“吉普赛人”陆续告别了祖祖辈辈漂泊江河、餐风食雨的孤舟生涯,实现了几代渔民“居有所住、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幼有所学”的梦想。

“一开始上岸还不习惯,但是马上就稳了下来,大人、小孩都有自己的房间,不像在连家船上,上漏下漏,祖孙三代人还挤在一起。上岸后就发誓一定要送小孩读书,实实在在做事,把日子过好。”江成财说。

上岸第一年,江成财试着到别人滩涂地里学养海蛏。没读过书,不识字,学养殖技术,他只能靠耳朵听,眼睛看,用最“笨”的方法学。靠着一股韧劲,江成财不断摸索转型,到建筑工地当小工,之后开了自己的建筑公司。现在,他的儿子成了一名土建施工员,一个月收入近万元。“谁能想到,我们连家船民有这样的好生活!现在呢,营养过剩,连肉都不敢吃。”江成财笑着自嘲道。

江成财上岸后的生活变迁,成了千万连家船民的幸福缩影。

一排排“船民安居工程”面海而建,渔民的日子一天天向好。上岸船民在党委政府和村党支部的引领下,转变传统海上单一捕捞生产方式,注重发展多元经济。

目前,全村现有包括运输船在内的渔船420艘,在霞浦、三都澳以及下白石镇的菖尾、宁海、北斗都的海域大黄鱼网箱养殖达2000多箱;在宁海、北斗都海域种植龙须菜1000多亩;在霞浦、蕉城发展池塘养殖黄瓜鱼、春水鱼500亩;在下白石镇沿海村养殖蛏600亩;村海洋渔业产业年产值达近亿元。

当地党委政府还帮助协调工商、税务等部门支持,60多户船民享受优惠政策,发展商业、贸易、物流、餐饮、旅店、建筑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对希望经商办企业的船民还提供了培训、贷款担保等帮扶措施。

党建引领,事业有成。下岐村全村人均纯收入从1996年的不足千元增至2018年底的20740元,村财收入从零增长到63万元,2017年实现了整村脱贫,渔村面貌焕然一新。

责任编辑:郑力炜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号:1309374 闽ICP备08006857号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3-2876799

新闻热线:17759335807 举报邮箱:ndwww@qq.com    宁德网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