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 图片新闻

古田杉洋:千年古镇展魅力新图景

白溪草场 古田县摄影协会供图 

蓝田书院 余增福 摄

 

东双村村民转型种植猕猴桃 王东东 摄

千年古镇古色古香 王东东 摄

宁德网消息(茹捷)9月的杉洋,满目皆绿意。

一个个乡村美轮美奂,宛若散落在山川田园间的“珍珠”;山坡上、田野中的各色瓜果蔬菜描绘着丰收的美景;书院中的书声朗朗,练武场上老人孩子挥汗如雨,勾勒出一个文武小镇的清晰轮廓……在杉洋,现代文明与田园风光相互交融成美丽画卷。

绿水青山绘底色,红色引领促发展。近年来,杉洋镇干部群众传承革命先辈的精神,以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为主线,围绕“千年临水 健康古田”发展品牌,加快“建三圈 兴三业”,坚持绿色发展,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平稳发展。

东风又起催奋蹄。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新起点上,杉洋将以砥砺奋进、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健康产业,致力民生保障,在新时代翻开崭新篇章!

文旅融合焕发古镇魅力

逾越千年,铅华洗尽。充满书香的古田杉洋古镇在历经岁月的洗礼后,依旧散发着诱人的浓郁醇香。

杉洋是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山城古镇,也是“福建省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四姓八境”的传统街巷格局、风貌清晰,古迹、古民居达280多处,杉洋村、白溪村、岭里村等8村获评“中国传统村落”;镇北的蓝田书院因理学大师朱熹两度驻足讲学而名耀八闽,令杉洋获得“先贤过化之乡”的美誉;当地宗祠文化也独树一帜,蝉林祠、凤林祠、联珠祠均跻身福州十邑名祠之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无不展示着杉洋兼容并蓄的博大情怀。

长期以来,保护与传承一直是杉洋镇的关键词。借助杉洋镇被列入古田县乡村振兴战略示范点的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该镇树立了“文武古镇·耕读人家”全新定位,“文武古镇·耕读人家”重点文化建设项目随之落地。仅今年,镇里便计划投入2000万元,实施古镇古城墙及古炮楼修复保护工程、古镇武术演艺场建设工程、古镇古城楼建设项目和古镇古街(南区)修复保护项目(二期)。

“镇里还将加快推动古镇游客接待中心及镇区停车场建设,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进一步加快‘文化’与‘旅游’接轨,让文化传承保护与旅游开发同步迈进。”杉洋镇党委书记李敏说。

美丽的杉洋,不仅有着璀璨的文化,也有着如画的风景。白溪草场便是其中的代表。

白溪草场有着“水碧天蓝、松奇石怪、山青花红”自然特色景观,被称为闽东的“瑞士风光”,吸引着众多游人前来休闲观光。

近年来,杉洋镇以打造草场生态产业和生态休闲体验项目为重点,加快白溪草场建设和特色乡村旅游开发,为乡村振兴打开了又一扇产业“大门”。

白溪村村口的“映山红客栈”是村里最早开办的民宿。2012年,此时白溪草场的旅游开发才刚刚起步,老板李立祥便投入70万元将自家的房子改造成民宿。对于他这一做法,家人并不理解。

几年过去,当初,李立祥的“一意孤行”成为如今的“独具慧眼”。

“进入5月旺季后,房间基本都是爆满的。遇到周末和节假日必须提前一周左右预定。”李立祥笑得很开心。

不仅是李立祥。随着村里观光步游道、农事休闲体验区、闽东独立师纪念馆等项目相继建设,白溪村的名气越来越大,群众的致富路子也越来越宽。“现在村里仅农家乐就有8家,能带动周边52户100多人创业发展。”白溪村村主任黄银云说。

绿色发展走稳生态之路

护坡治理、雨污分流、水利兴修、景观提升……经过两年多的环境整治,古田县杉洋镇岭里村的母亲河洋坪溪重现溪水潺潺的景象,美丽乡村跃然而出。

岭里村地处古田、蕉城、罗源三地交界处,是杉洋镇下半区的交通、文化、商业中心,商贸活动十分兴旺,但唯一被人诟病的便是河道的味儿难闻,环境脏乱差。

“小时候,洋坪溪清澈见底。但随着农村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生活垃圾、污水随之增多,河道渐渐变得浑浊了。”岭里村54岁的谢基俭回忆。

2016年,针对岭里村环境面貌脏乱差现象,杉洋镇党委、政府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大力推进岭里村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经过努力,洋坪溪的水渐渐清了,难闻的臭味也逐渐消散。岭里村还同步完成了污水管网铺设、村内河道景观整治、村口道路景观改造提升等项目,使村容村貌得到了显著提升。

岭里村的嬗变只是杉洋镇守护“绿水青山”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杉洋镇围绕决胜“清新水域”“洁净蓝天”和“清洁土壤”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对全镇生态环境展开全面治理。开展生猪及牛蛙红虫养殖污染整治,启动“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运行模式,植树造林为大地披上“绿装”……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杉洋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去年,全镇小流域劣五类水体全面消除,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3700余亩。

在治理加严管的同时,杉洋镇还在“疏导”上做文章,从产业转型着手,引导群众发展绿色产业替代原有高污染产业。

东双村曾经是杉洋镇生猪养殖集中地。由于东双村位于鳌江上游,大规模生猪养殖对下游水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为此,2016年,杉洋镇对该村养猪场展开整治。

如何发展替代产业?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该村10多名生猪养殖大户“抱团”流转了200多亩山地,成立农业合作社,开始种植猕猴桃。

“明年进入产果旺季后,预计每亩的产量将达到2000到3000斤。”合作社股东之一的廖理炳表示,下一步,合作社还将尝试在猕猴桃园里套装毛豆、玉米等作物,开辟多元化种植的新路子。

党建引领激活内生动力

8月1日,长江支队杉洋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在古田县杉洋镇杉洋村旧公所开馆,该基地集史志展示、红色教育于一体,将有助于进一步弘扬长江支队精神。

杉洋是一片具有革命传承的土地。1935年,叶飞、阮英平等人来到杉洋白溪一带活动,成立了大东区委,并建立了白溪基层支部和若干党小组。

如今的杉洋,不仅为拥有光荣革命传统而骄傲自豪,更让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彰显出新的时代价值。

近年来,杉洋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基层党建工作推动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与各村签订了《党(总)支部工作目标责任书》,对党建工作进一步科学细化后纳入年终量化考核;加大村级大学生后备力量培养力度,优化组织发展结构;结合“三亮三晒一争创”活动,推动基层党建工作“量”和“质”同步提升。同时,该镇还加快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深化“党建+文化”,壮大“党建+旅游”,强化“党建+农业”,巩固“党建+精准扶贫”,这些“党建+”的特色模式为杉洋镇乡村振兴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过去,东吉村“空心化”、老龄化严重,没有相对稳定的产业,村内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如何破题?

在全面诊断出东吉村的发展瓶颈后,东吉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制定出台了“脱贫攻坚三年规划”。

筹集资金370万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生态宜居村”;按照“村财承担基础投入,个人承担发展投入”的模式,鼓励贫困户和村民发展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增收产业;与生态农业公司签订协议,由公司统一收购水稻等农产品进行加工销售,以带动农民积极性并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在上级部门的帮扶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下,如今该村已实现整村脱贫摘帽,并于今年6月6日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激活党建工作的能量内核,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今年,杉洋还将进一步加强党建品牌化建设,在深化打造白溪、东吉、杉洋文化服务中心等相对成熟的党建示范点基础上,打造两至三个创新示范点,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李敏表示。

镇情简介 ●

杉洋,昔称杉关、蓝田,后以“遍地多杉木”而改称杉洋。同时,古镇也因宋代朱熹两度讲学于此,理学文风至今犹存,所以又有“先贤过化之乡”的美誉。全镇总面积205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人口3.4万,是古田东部重镇。

杉洋镇至今保存基本完好的主要古迹、建筑总数达280多处,由古城街巷、寺庙亭阁、祠堂书院、古民居群、近现代建筑、石刻墓葬等组成的类型丰富、数量庞大的杉洋文物古迹群,蕴含着杉洋山城古镇千年文化的深厚积淀,既是杉洋山城古镇景观的核心组成,也是闽东北山城乡土建筑的完美展现,故2011年杉洋镇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目前正着手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近年来,杉洋镇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抢抓宁古线建成通车的有力契机,启动了占地6000多亩的县级工业园区。经过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目前已按时完成第一期420亩征安迁任务,正以“园区引项目”的发展定位,积极对外招商引资。同时,该镇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新产业。2011年已与吉阳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达成框架协议,在杉洋白溪投资3.6亿元,建设占地1000亩的3万千伏太阳能光伏发电站;航天闽箭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的湖里村风力发电项目也进入测风阶段。

如今的杉洋,区位优势明显,生态环境优美,创业条件优越,充满生机活力。“十二五”期间,杉洋镇将致力打造“古田东部工业中心和海西历史文化名镇”,全力加快科学发展,全面推进跨越崛起!

杉洋纪事 ●

1958年,设立杉洋公社;

1984年,改杉洋公社为杉洋乡;

1992年,杉洋乡撤乡设镇,成立杉洋镇;

1992年,林氏联珠祠堂被列为古田县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教育基地;

2011年,杉洋镇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2011年,蓝田书院重建,建后的蓝田书院成为福建第一个农村国学教育基地;

2012年,杉洋镇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

2012年,宁古公路通车,杉洋镇的交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2014年,杉洋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2019年9月,长江支队杉洋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在古田县杉洋镇杉洋村旧公所开馆。基地集史志展示、红色教育于一体,激励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责任编辑:郑力炜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号:1309374 闽ICP备08006857号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3-2876799

新闻热线:17759335807 举报邮箱:ndwww@qq.com    宁德网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