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 图片新闻

绿色发展起宏图 生态卓洋谱新篇

 

日出大东

卓洋乡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里葡萄丰收

丰收的喜悦

 

前洋村五朝遗韵

半山晨曲

古村前洋

初秋,驱车行驶在古田县卓洋乡,一幕幕绿色生态发展的场景令人心旷神怡:“五朝流韵,世外古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项目正在前洋村展开;吉洋、树兜、卓洋村三村连片建设百亩以上食用菌(花菇)标准房及100间以上银耳标准房,着力打造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的绿色无公害食用菌基地;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区和五蕴茶文化庄园内,葡萄、茶树无不萌发着一片绿意盎然……

卓洋乡山清水秀,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山区乡镇,该乡因地制宜,按照打造“千年临水 健康古田 生态卓洋”发展品牌,大力推进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让绿水青山成为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短短的几年间,97.9平方公里的卓洋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正谱写出一曲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最强乐章。

产业转型 绿色发展

“传统的食用菌种植呈现零星、散乱的状态,这次各村‘抱团’展开的食用菌标准房建设‘双百’计划,既改造了旧菇棚,增加了农民和村财收入,又使全乡的食用菌产业往规模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可以说是多赢的好做法!”在树兜村食用菌标准房建设“双百”计划建设现场,卓洋乡党委副书记雷冬铃高兴地表示。

雷冬铃所说的“双百”计划,是卓洋乡用活食用菌产业提升改造政策的一项重要举措,从今年起至2021年,该镇将在吉洋、树兜、卓洋等村建设100亩以上的花菇标准房和100间以上的银耳标准房的项目。该项目总投资约2200万元,全面建成后年收益预计在百万元以上。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在农村项目建设“老大难”的资金筹措方面,灵活地采取了乡财扶持、村财抱团、合作社联建、农户自筹等多种方式,通过整合土地、资金、人力技术等资源打造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的绿色无公害食用菌基地,从根本上促成了当地食用菌产业的升级换代。

在距离树兜村不远的卓洋村,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区项目在2013年落户于此。项目计划总投资4亿元,建有祥云牧业循环生态养殖基地、德云高优葡萄中试基地和五蕴茶文化庄园三大项目。现已投入资金1.7亿元,建设集优质农产品研发、栽培、科技示范、观光旅游于一体的高优农业生态园区,年可接待游客2万余人。

为更好地惠及当地农户,该园区还成立了古田县吉云果蔬专业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科技”经营模式,带动了当地108户农民,在这里,成员们

不仅可以学习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还可以通过租赁土地、务工等方式获得报酬。

从延续多年的传统农业生产,到如今现代生产园区、精细种植、循环生态养殖等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卓洋乡扩展思路,牵住新旧动能转换“牛鼻子”,农业产业发展由一元向多元转变,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以点带面 留驻乡愁

“五朝齐列一村寨,一眼望穿千百年。我们不仅要紧紧锁住游客的乡愁之心,更要打造具有层次感的景观核心区。”刚刚参加完县美丽乡村职业培训学校学习的前洋村党支部书记余养泉,回来后对如何走好乡村振兴路又有许多新的思路。

前洋村的历史文脉传承有序,宋代即有先民在此居住,明清时期发展至鼎盛。古村落格局历经数百年,仍较好地保持了原始风貌。目前,尚存明、清、民国时期的传统建筑70余幢,祠堂、古街、炮楼、廊桥、石桥、水圳等古建筑遍布全村,乃至宋、元两朝遗址也仍可寻见。村子也因此先后被评为省级、国家级传统古村落,省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2018年被古田县确定为全县乡村振兴战略示范点之一。

为了科学规范地保护这座世外古村,传承绵延数百年的建筑、家族文化,根据“五朝流韵,世外古村”的主题和总体定位,卓洋乡聘请专业团队制定了《前洋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2016年-2030年)》,确定了核心保护区与建设控制地带。村子当前重点展开了古民居修缮工程,在农耕文化方面挖掘古官道上山海协作、商贸往来的“担回头”文化,在景观上打造由水系、

官道、古街构成的乡村文化廊道与乡村园林景观等核心片区,并配合制定了符合村情的“美丽乡村”建设方案,实现了全村环境、品味、体验、产业的全面提升。

随着各项工程的顺利实施和“美丽前洋”声名鹊起,60多位该村在外乡贤也积极响应和行动起来,先后为村里的绿化美化工程、古民居修复、村财增收等项目建设捐款200多万元。“这才短短的几年时间,我感觉我们村的生态环境由美变得更美,基础设施也变得更加完善。”村民余惠娟谈起家乡的变化,笑得合不拢嘴。

与此同时,卓洋乡前瞻性地将前洋示范点建设与周边的庄里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区、廖厝温泉康健养生区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精品旅游路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将目光投向了卓洋这片充满生机的乐园。

党建助力 乡村蝶变

“正是家乡乡村振兴的良好局面,吸引了我返乡创业。乡亲们又选我担任村主任,我更要干出一点成绩来回报大家的信任。”文洋村村主任彭植标2018年回村任职,上任后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他带领村民外出考察、学习借鉴相关经验,最终确立了发动群众成立家庭农场促进乡村振兴的工作思路。

说干就干,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如今在彭植标带头创办的百亩家庭农场里,1000株的“果冻橙”成为主打产品,再加上1000余株的桃、李、柰、板栗、杨梅等果树,还有成片的油茶林,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一切顺利的话,再过两年就可以看到收益了。”彭植标下一步计划继续扩大规模,加大资金与设备投入。

在村两委的带领下,目前全村共成立了5家家庭农场,其中4家已工商注册,共吸收20户村民入股。卓洋乡组织委员陈艳介绍说,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该乡主要通过培育“领头雁”、转出“金土地”、当好“服务员”的党建促发展工作模式,带动各村由曾经的贫穷落后向小康村美丽“蝶变”,彭植标所在的文洋村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产业兴则乡村兴。文洋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青竹翠,房屋建筑阶梯式,有“灯笼挂壁”美誉。今年开始,村两委又依托邻近“闽东第一泉”廖厝温泉的优势,着手温泉附属旅游项目开发,现已初步完成停车场、旅游公厕、漫步栈道、森林氧吧的建设,并深入挖掘知青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红酒文化等,为游客定制各种节庆民俗表演活动,往日“养在深闺”的文洋村也渐渐融入了卓洋全乡农旅产业发展全局。

绿色发展起宏图,生态卓洋谱新篇。卓洋乡党委书记李霞表示,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卓洋乡将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主动融入全县“千年临水 健康古田”发展大局,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扶贫攻坚成果,深化改革创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努力开创生态卓洋建设的新篇章。

乡情简介 >>> 

卓洋乡地处古田县东部,方圆97.9平方公里,下辖16个行政村,58个自然村,现有户籍人口16109人,常住人口约1万人,25个党支部,党员756人。全乡林地9.06万亩,耕地2.08万亩,平均海拔600米,属于传统农业乡镇。近年来,卓洋乡各项建设发展成效显著,2018年全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23亿元,比增6.6%,其中农业总产值3.35亿元,比增8%,乡镇企业总产值1.88亿元,比增4.5%;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亿元,比增8%;农民人均纯收入15300元,比增8%,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荣获全县乡镇(街道)绩效考评第一名。

卓洋乡山清水秀,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山区乡镇,该乡因地制宜,按照打造“千年临水 健康古田 生态卓洋”发展品牌,大力推进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让绿水青山成为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

卓洋乡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2010年被评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2013年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年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境内有“闽东第一泉”——廖厝桂花谷温泉、“五朝齐列一村寨,一眼望穿千百年”之称的美丽乡村——前洋村。前洋村先后被评为省级、国家级传统古村落、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目前已投入4600万元打造前洋文化宜居项目。廖厝、京峰村先后荣获省级、国家级传统村落。

2013年,因自然条件优越,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区项目落地卓洋乡。项目计划总投资4亿元,已建有祥云牧业循环生态养殖基地、德云高优葡萄中试基地和五蕴茶文化庄园三大项目。其中德云高优葡萄中试基地种植果蔬1800亩,已建设葡萄栽培、研发、观光及特色果蔬示范、综合管理和休闲区5个功能区,年接待游客2万余人。

卓洋乡坚持“生态立乡、以菌富乡、旅游强乡”的发展目标,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其中“生态立乡”主要是发挥生态环境优美,在森林覆盖率69.5%的良好基础上,抓好人居环境整治,形成常态化考评制度,集中整治农村“六乱”等突出问题,实现“六清”,让全乡生态颜值日益凸显;“以菌富乡”,启动食用菌标准房建设“双百”计划,2019年至2021年三年分期分片区在吉洋、树兜、卓洋村等建设100亩以上食用菌(花菇)标准房及100间以上银耳标准房,通过整合土地、资金、人力技术等资源打造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的绿色无公害食用菌基地,实现乡财增收、村财增收、农民增收、企业盈利的“三增一盈利”多方共赢的局面,促进全乡食用菌产业升级;“旅游强乡”,努力提升卓洋“一线”“二基地”“三传统古村落”的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其中“一线”即卓洋到廖厝线路,“二基地”是指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基地、庄里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传统村落”是指前洋村、京峰村、廖厝村。

近年,卓洋乡还重点对全国道德模范周炳耀烈士故里庄里村进行了重新建设规划设计,着力打造“英雄故里,美丽乡村”,已建成的“周炳耀为民公园”、周炳耀烈士纪念馆被评为县、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融入卓洋乡前洋、千亩高优、廖厝温泉旅游线路,为卓洋旅游事业的后续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古田县委报道组组稿

本版图片由古田县摄影协会提供

责任编辑:郑力炜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号:1309374 闽ICP备08006857号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3-2876799

新闻热线:17759335807 举报邮箱:ndwww@qq.com    宁德网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