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 扶贫动态

七十载坚实前行 倾力打造 “县域次中心”

青山秀水中的下坂 洋中古民居 站前广场效果图 云门畲村门楼民俗技艺队正准备排练

生态周宁,古韵咸村。

咸村镇是周宁县域次中心、周宁火车站所在地、周宁县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原闽东特委机关所在地。新时代,咸村镇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正向世人展示着其新的容颜。

“回首70年,在各届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咸村镇从一个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的小乡镇,发展成为交通便捷、文旅繁荣、社会稳定、发展前景向好的县域次中心。”咸村镇党委书记李圣旺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咸村镇更是紧紧围绕周宁县委、县政府建设“生态美丽幸福周宁”总体部署和工作安排,主动融入宁德市委提出的“一二三”发展战略,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道口经济文化中心呈现出良好发展局面。

2018年,咸村镇企业总产值90758万元、工业总产值74568万元、农业总产值116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351元。

“道口经济文化中心”

——完善交通路网,打通经济命脉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咸村镇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受制于落后的道路交通条件,而难以快速发展。

以前,咸村往宁德走的是931县道。该路宽仅6.5米,而且年久失修,通行十分不便,镇里的农特产品难以运输出去,外地的客商也不愿进来。到宁德市区50分钟,到周宁县城40分钟……如今,在咸村,畅通便利的交通,是游客最为直接的感受。

村民盼,当地干部也盼。2015年,纵三线开始建设,咸村镇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曙光。纵三线为我省“八纵十一横十五联”中重点国省干线之一,纵三线咸村段建设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40km/h,路基宽8.5米,全幅式水泥砼路面,缩短了咸村镇往周宁县城和宁德市区的时间。为了保障纵三线二、三期工程,该镇完成征地近1300亩、搬迁坟墓238座、征迁特构物1座50平方米,房屋征迁4座建筑面积1415平方米,并投资3800多万元,建设纵三线连接线10条20.236公里。

不仅是公路,在咸村,群众多年来期盼的铁路也即将从梦想化为现实。“2019年5月,衢宁铁路(周宁站)站房顺利封顶,这是衢宁铁路全线第一个封顶的站房。”中铁二十四局周宁站建设项目负责人袁华林说。同年,7月中铁五局铺轨工程车进入周宁站。

路的机遇来之不易,咸村镇干群也倍加珍惜,举全镇之力服务好重点交通项目建设。以衢宁铁路(周宁段)为例,咸村镇完成衢宁铁路(周宁段)境内征地1305.14亩、迁移坟墓523座,拆迁房屋86幢,拆除面积3万平方米,征迁特构物4座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

“随着衢宁铁路周宁火车站落户咸村,咸村又一次迎来发展的新机遇。”咸村镇镇长王新坤说,咸村将依托火车站道口经济开发区规划,加快川中工业区及站前广场周边用地的收储,对接千亿产业集群上下游配套项目,目前,已签约总投资1亿元人民币亿旺宏(福建)有限公司,主要配套生产工业品木包装箱;积极对接总投资2亿元人民币的深圳新岚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建设废钢加工配送中心项目……咸村镇正在全力打造“道口经济文化中心”。

周宁县沁源春茶业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受益者。“早些年,道路条件差,大车都走不了。”公司负责人谢蔡铁告诉记者,当时运茶叶,本来一辆17米的大货车就能运完,结果由于道路限制,只能改用2辆9.6米的货车。

纵三线通车后,困扰谢蔡铁的运输问题迎刃而解,茶叶一斤运输成本由1.5角降低至7分钱,算下来每趟运输都能省3500多元。路一畅通,过路车也多了,随时可以约到顺路的车进来捎茶叶。如今,周宁县沁源春茶业有限公司一年茶叶可以运输500吨,产值可达近2000万元。

不仅是沁源春,纵三线的通车,让咸村镇传统农业产业的效益愈加凸显。

咸村镇茶叶面积达2.16万亩(占全县茶叶种植面积的20%以上),现代茶园改良面积达3000亩。全镇现有茶厂13家,茶叶深加工企业2家,茶叶专业合作社6家。咸村镇结合通车契机,着力抓好茶叶品种结构优化和产业调整,支持茶叶企业打品牌、上规模、上档次,提高附加值。同时,积极发挥龙脑樟、百香果、蝴蝶兰、三红蜜柚、千亩油茶、红心猕猴桃、川洋桔柚等生产基地示范带动作用,继续发挥国家级种养专业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2家的龙头作用,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提升农产品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农业产业之兴,仅是咸村镇因路而兴的一个生动缩影。随着衢宁铁路、纵三线的建设,咸村镇犹如打通“任督二脉”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

“中心提升、南拓北展”——补齐民生短板,拉开集镇框架

路一通,发展的思路也畅通。

县委十三次党代会将咸村镇确定为“县域次中心”。以此为契机,咸村镇按照“县域次中心”的发展定位,紧紧围绕《咸村镇集镇总体规划》和《衢宁铁路周宁站前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按照“中心提升、南拓北展”建设思路,逐步拉开集镇框架。

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是一个集镇最基本的功能。目前,咸村集镇共有两个安置区,安置876户3762人,总投资近1.4亿元。其中,徐坑造福工程异地搬迁为省、市、县(区)批准的周宁县首例造福工程异地搬迁项目,坪坑造福新村和梧桐造福新村安置点分别被列入2012年和2014年省级重点造福工程集中安置点;半岭新村和高路新村分别被列入2013年和2014年市级重点造福工程安置示范点。

坪坑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过去地处偏僻,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灾害频繁,群众生产生活极其艰难。2009年11月,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坪坑村实施造福工程整村搬迁,在咸村集镇乾头洋征地30亩,建设坪坑新村。

“现在村民条件好多了,不仅住上了新房子,也享受到了城市小区一般的配套设施。”坪坑村党支部书记孙神华说,为尽早将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咸村镇一方面提高新村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与集镇建设相衔接;另一方面将自来水、路灯、环境卫生等公共事务纳入乡镇统一管理,统筹规划。

集镇,承载着咸村发展的新希望。近年来,咸村镇明确发展目标、战略和定位,完善集镇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路网结构,实施绿化、美化工程,全力提升集镇形象和品味。

总投资2.8亿的咸村镇基础设施路网配套及沿街立面、文化广场改造工程路网正在建设中;投资超过1000万元建设川中桥、下坂桥、永济桥等桥体;投资460万元建设集镇自来水管道设施;投资730万元改造铺设集镇污水处理系统;投资510万元建设集镇府前路、河滨路、咸村街、洋中路等集镇主干道路面白改黑项目、集镇路灯亮化工程、人行道铺砖、新增集镇公共停车位;投资300万元建设10个村五保幸福院……一项项有力措施的出台,将咸村集镇装点得分外美丽。

在集镇建设过程中,咸村还注重补齐民生短板,如投资470万元建设咸村中心小学教学综合楼;投资520万元建设周宁二中校园环境提升及健康小屋项目;投资2400万元建设的咸村卫生院住院大楼,已启动建设;投资2000万元的咸村镇中心第二幼儿园项目,正在征地中。

“诗和远方”

——文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咸村镇历史文化悠久,是目前周宁县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现有保存较完好的明清时期洋中、川中古民居群,还有“黄七公”巡游、高跷、铁枝、舞狮、线狮、舞龙、肩上戏(驼故事)等传统民俗,发展文旅具备十分良好的基础。咸村镇还是周宁县典型的革命老区乡镇,是原闽浙赣红色中心,有老区村20个、老区基点村6个(占全县的三分之二)。陶铸、叶飞、阮英平、曾志、范式人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领导过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留下了咸村蔡氏宗祠闽东独立师师部旧址、横坑中共闽东特委机关旧址等多处革命遗址。同时,文蕴深厚的咸村地灵人杰,名人辈出,有诸如《福建通志》总纂魏敬中、闽东历史清廉人物孙翼如、革命烈士阮朝兴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咸村镇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致力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传统村落两张名片,积极融入县域旅游大盘。

云门村位于周宁与蕉城两地交界处,以建于唐咸通二年的“云门寺”而得名。坐落在里兰山右侧的这个村落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不仅生态环境宜人,而且畲族风情浓郁,畲歌、畲语、畲族服饰、风俗习惯等传承良好,文化积淀深厚。

2015年,美丽乡村建设的春风吹到了“隐秘”的云门村,自此资源条件好、特色鲜明的云门村迎来了“凤凰涅槃”。在省、市、县等挂钩单位的支持下,云门村累计争取资金1300余万元,致力打造“桃源秘境·畲村云门”特色品牌,各项目建设欣欣向荣,农民人均收入从2011年的3000多元提高到2018年的1.2万元。全村贫困户11户42人,已于2017年底全部脱贫。如今,云门村已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从全国各地前来领略畲寨美景的游客络绎不绝。

文旅融合,要“外貌”,更要“内涵”。只有真正激发群众对文化的认同和对旅游的认识,才能为文旅事业注入源源不绝的动力。

如今,咸村镇下坂村时常响起锣鼓声和戏曲声,民俗氛围浓厚。5年前,村民谢承林等人组建了下坂村民俗技艺队,开始操练起舞狮、线狮、桌屏戏、驮故事等,还参与“二月四”、文化节等各类演出,让民俗技艺再续荣光。

“原来村里经济条件差,民俗这块也没有那么热门。如今大家条件都变好了,开始注重民俗和文化的传承。”谢承林告诉记者,村里有200多人参加了民俗技艺队,上至80多岁,下至6岁,可谓全村总动员。

如今,一张乡村“全景图”正在咸村缓缓铺陈开来——近年来,咸村镇推进全域旅游,积极创建以茶文化、民俗宗教、传统村落、水果采摘、自然景观等为主的自驾旅游区,打造洋中、川中、云门、梅山旅游线路;不断完善洋中、川中传统村落,云门AAA级景区、芹村、梅山美丽乡村建设;扶持群众建设民宿、农家乐、自助采摘园、传统手工艺等旅游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咸村镇还深入贯彻“青山绿水也是金山银山”,积极推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先后投资4500多万元将过去的垃圾河建设成“水清、岸绿、河畅、景美、安全、生态”的美丽桃源溪,并在溪中增殖放流3万多尾锦鲤,打造沿溪生态旅游轴;完成21个村950户改厕,20个村21公里的污水管网建设;积极推进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投资140万元建设洋中森林公园……

汇聚蓬勃春潮,谱写时代华章!古韵咸村历经70年锤炼而华丽嬗变,书写了一篇篇壮丽的篇章。下一步,咸村镇将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发展目标,深入推进“八项行动”,致力调结构、补短板、促脱贫,加快建设县域次中心,奋力开创咸村道口经济文化中心新局面!

□ 郑雨桐 林志勇/文

(图片由咸村镇提供) 

责任编辑:陈美琪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号:1309374 闽ICP备08006857号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3-2876799

新闻热线:17759335807 举报邮箱:ndwww@qq.com    宁德网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