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 扶贫动态

三产融合 “融”出振兴新画卷

李墩风光美如画 汤志涛 摄 石门山风光 汤志涛 摄 李墩旅游文化节 席国胜 摄云埔蔬菜合作社工人在分拣茄子 郑雨桐 摄

田园上,瓜果蔬菜竞相争艳,交织出丰收的喜悦;

园区里,钩机吊车往来繁忙,激发出发展的热潮;

山水间,人文风光相映成趣,勾勒出振兴的蓝图。

如今,漫步周宁县李墩镇,乡村振兴的气息扑面而来,诗和远方的愿景正在此逐步呈现。回首70年,李墩镇的变迁,凝聚的是决策者的高瞻远瞩,凝聚的是全体干群的众志成城。李墩之变,折射出的是“滴水穿石”的精神和“弱鸟先飞”的意识。

“近年来,我们以乡村振兴为主线,主动融入周宁发展大局,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和‘弱鸟先飞’的意识,奋发作为!” 周宁县委常委、李墩镇党委书记于洋说,李墩全镇上下始终在主动适应中创新思路,在破解难题中抢抓机遇,在统筹协调中加快发展,以“三产融合”为支点,撬动全镇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书写了一幅幅壮丽的篇章!

农业:提质增效 瓜果飘香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对于乡镇发展,农业是根本,关系千家万户的脱贫致富。近年来,李墩镇依托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优势,大力推进高山蔬菜、养殖、板栗、茶叶等产业发展,打造现代化、规模化农业产业。

近日,在周宁县李墩镇云埔蔬菜合作社里,100多名工人来回穿梭,或采摘茄子、青椒,或分拣、装筐、过秤、装车。

“这块600亩的蔬菜基地,每天能采十几吨茄子和青椒,当天就销往温州、福州、福安等地,供不应求!”云埔蔬菜合作社负责人李孙发言语间满是喜悦。

2003年,李孙发回乡种植蔬菜,因技术不成熟、基地设施不完善,连续亏损8年。2016年,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李孙发建起了设施大棚,基地实现了露天栽培到大棚覆盖,从单一品种到轮种花菜、青椒、茄子等多品种,从分散栽培经营到集约规模经营的转变。

“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水肥一体化喷灌技术,正在进行新品种集约化育苗,希望通过扩大规模,推广生态栽培技术以及更多适合本地种植的新品种,进一步提高周宁高山蔬菜的市场竞争力。”李孙发说。

目前,云埔蔬菜合作社已有基地共1600亩,其中设施大棚560亩,年产值2000多万元。云埔蔬菜基地成为周宁县最大的集中连片蔬菜种植基地和周宁县首个全国蔬菜标准园。

周宁的高山蔬菜产业渐成气候,老百姓也跟着“种出”新生活。据统计,云埔合作社每年支付的土地流转租金就达100多万元,带动了18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在基地劳作的17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1万多元。

“基地从开始种植蔬菜起,我就在这干活,每个月工资2700元。”在云埔合作社阮洋中基地里,54岁的郑爱香一边忙着采摘青椒,一边介绍着自己的家庭情况:因丈夫长期患有慢性疾病,欠下了不少钱,儿子文化程度不高,只能在外打零工,收入不多,所以前几年她只能四处奔波做泥瓦工。

“跑来跑去累得很,现在在家门口干活,收入稳定,还能照顾老伴。”郑爱香说,和她一起长期在云埔合作社务工的贫困户,村里就有5户,通过就业,大家早已稳定脱贫。

“我们始终注重做强特色农业,致力打造李墩镇特色蔬菜小镇,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生产,壮大村财收入。”李墩镇镇长李佐锶说。

以云埔蔬菜合作社等龙头企业为带动,李墩镇持续推进农业产业调整转型,大力实施“百千万亿”工程,发展订单农业,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发挥云埔、佳桐、菊美、益丰等优质农企的示范带动作用,累计流转土地1800多亩发展特色蔬菜、高山土豆、玉米、茶叶及鳗鱼等种养殖,辐射带动李墩镇农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发展,实现全镇农业“产业联动”综合效应。

工业:培育动能 蓄力发展

机器轰鸣、工人忙碌,日前,落户李墩镇的周宁县不锈钢深加工产业园正在进行土地平整,预计于11月实现企业进场。

周宁县不锈钢深加工产业园项目总投资30亿元,规划面积约3300亩,产能70万吨;其中一期规划用地1634亩,实际供地1250亩,拟引进不锈钢深加工关联企业40家,实现产能40万吨,产值超100亿以上。

“我们项目进展快,与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分不开。尤其是百日供地,更是让我们感受到周宁县干部的精气神。”项目相关负责人说。

周宁县不锈钢深加工产业园项目是周宁县贯彻市委“一二三”发展战略、对接四大千亿产业集群招商,引进的不锈钢深加工产业项目,也是周宁县实现跨越赶超、实现打造首个百亿产业集群梦想和财税收入翻番的重大产业支撑项目。该项目将为李墩加快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产业支撑,面对如此机遇和挑战,李墩镇集全镇之力,保障项目顺利推进。

周宁县不锈钢深加工产业园项目安征迁工作于今年1月16日启动,3月11日召开全县征地工作动员大会,正式进入安征迁实质阶段。现阶段规划征地2600多亩,涉及李墩、陈厝、黄埔三个行政村,坟墓700多穴、房屋54栋、农业设施30家、工业厂房2座。

为推进园区项目征地工作顺利开展,自今年初启动征地工作以来,周宁县高度重视,由李墩镇挂镇领导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钟丽萍,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发兴等领导牵头,抽调全县48个单位的骨干力量参与到征地工作中,与李墩镇、村干部一起全力推进征地工作开展。

李墩镇干部与抽调干部齐心协力,采取包户形式深入重难点户逐一突破,尽快签订协议,发放补偿款;完善督查机制,每日汇报征地工作开展情况,对工作过程中推诿扯皮、影响进度的予以通报;及时公布安征迁补偿方案,充分利用媒介宣传,做好政策解读,为推进产业园安征迁工作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从3月11日召开全县征地动员大会至6月20日,各组领导干部以吃苦耐劳、风雨无阻的战斗姿态,发扬“责任、担当、效率”的过硬作风,埋头苦干、奋力攻坚,圆满实现了百日供地的目标,成为了“宁德速度”在周宁的一次再实践、再提速。

“我们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打破以往一次性补偿的做法,将原来征用水田预留安置地模式改为预留发展用地模式。”李墩镇党委副书记吴光辉说,他们依据“征十留一”的指标预留方案,给予群众每亩水田2400元/年(每十年上涨5%)的收益金,确保被征地户的长效增收,实现利益共享,迅速赢得了群众认可。

农业强基,工业提劲。近年来,李墩镇以招商引资、企业技改等措施为抓手,推进企业技改升级,进一步加大对李墩工业园区企业扶持力度,采取镇班子挂园区、“1+1”挂钩联系解难题机制,经济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同时,该镇积极开展精准招商、工业招商和实体招商,不断引入新型环保型企业。仅2018年全年新培育四上企业5家,新引进顺瑞祥、云恒、强展、万鸿等工业企业9家,四上企业扶植力度不断加大,工业经济新增长点培育落地见效。

旅游:山灵水韵 激活魅力

李墩镇自然生态优良,人文底蕴深厚,具有丰富的资源。近年来,李墩镇以旅游为切入点,力促乡村实现振兴。

李墩镇主动融入县全域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制定李墩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打造“山灵水韵·魅力李墩”旅游品牌。

走进李墩镇楼坪村,一幅风光和人文交相辉映的画卷铺陈而开。上个世纪90年代,经商潮在周宁涌动。楼坪村许多村民选择到外地闯荡,原本800余人,只剩下100多人,且大多是老弱妇孺。

借力周宁全域旅游的春风,2016年,李墩镇对楼坪村进行整村规划,以古村古民居为文化载体,打造以“农商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发展路线。在县乡两级的支持下,楼坪村投入30多万元进行改水改厕,投入300万元整治村容村貌,将村中原有的水泥路面改为石板、鹅卵石路,铺设楼坪到石门山、白银古道2000多米的栈道,精心制定徒步古道路线及古村旅游精品路线。

“我们因地制宜发展古村旅游振兴乡村,得到村民们的大力支持。”楼坪村村主任张中程告诉记者,2018年7月,村民自发捐资15万元,补葺白银古道上的古亭,让游客在徒步休憩之时,既能欣赏石门美景,又能感受宋明古道风采。为了让楼坪更有文化气息,该村还多方筹集资金400多万元,建文化长廊,搭设戏台,用于推广和传承北路戏。

众人拾柴火焰高,楼坪村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回村的青年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这两年回村人员达到200多人,有的做起了农家乐,有的发展起民宿。

“家乡近年来旅游不断发展,很有前景。而且在外面久了,对家乡难免有一种情怀,总想为家乡做些事。”乡贤张孙华于2018年返回楼坪村,租了村里的小学楼,投入100多万元,建起了“九棵松”民宿,如今,一到节假日周末,就迎来络绎不绝的游客。

楼坪村因旅而兴,仅是李墩镇发展旅游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该镇以楼坪石门山景区、传统古民居、芹溪宋代古银矿遗址、际头亲水游、黄埔北路戏等核心载体,深度挖掘李墩民间剪纸、北路戏、元宵节祭祖板灯龙会等文化传承,致力建设三条流域滨水景观带(六浦溪、吾东溪、芹溪),打造两大旅游板块,开发2个A级风景区(际头、楼坪)。形成旅游和三产融合发展,地域景观和文化传承独特的多样化旅游小镇。

乡村旅游要发展,基础配套同样是关键。李墩镇致力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完善安全生态水系建设、改水改厕、环境整治等,打造出一个个乡村“绿富美”。

如今,李墩镇际头村整洁的环境和清澈的水系,无一不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该村不仅投入100多万元用于河道治理和污水管网建设,还实现42户村民改厕、建设3个公厕和1个旅游公厕。

“我们专门雇了3个保洁,维护村内环境。村民如今意识也提高了很多,都会自发打扫门前卫生,做到鸡鸭不出门。”际头村党支部书记陈树根说。

如际头村这样的“绿富美”,在李墩镇不难见到。据悉,李墩镇顺利通过第十三届文明村镇验收,全镇现有省级文明村2个,市级文明村1个,县级文明村6个,文明村比例达到90%。

砥砺奋进再前进,三产融合绘蓝图!回首70年,李墩镇全体干群凝心聚力,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发展篇章。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李墩镇必将书写出更多的辉煌,走出乡村振兴的独特路径!

□ 郑雨桐 林志勇 

责任编辑:陈美琪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号:1309374 闽ICP备08006857号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3-2876799

新闻热线:17759335807 举报邮箱:ndwww@qq.com    宁德网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