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 扶贫动态

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评选表彰活动在京举行!宁德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获组织创新奖

今(17)日是全国第6个扶贫日,也是第27个国际消除贫困日。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今日上午在京举行,此次共设奋进奖、贡献奖、奉献奖、创新奖和组织创新奖五个奖项,共评选出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奖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共140个。宁德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荣获组织创新奖。

人民网—人民日报刊登宁德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事迹,全文如下:福建省宁德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探索信贷扶贫新模式。以“小额信贷促进会”推介担保贷款模式,建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资金池1.4亿元,达到年推介担保10亿元的能力,目前已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推介担保8.2亿元贷款,受贷覆盖率超过50%。创新精准扶贫落实机制,不下指标、不限规模,整合工商、人社、银行、保险、税务、计生、残联、医保、林业、公安等部门的信息,探索建立网底工程大数据平台,精准识别7.2万贫困人口。推动全市1.2万名党员干部、专业技术人员挂钩帮扶2.27万户贫困户,一户一策精准制定帮扶措施。重点考核增收项目及成效,防止贫困群众“被脱贫”。深入开展“一户一增收”产业扶贫行动,实现90%以上的贫困户都有一个以上产业增收项目,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500元。

微信图片_20191018091251

凝心聚力 逐梦小康

——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综述

福安甘棠观里村新姿。记者 王志凌 摄

金秋十月,闽东大地美好处处可见。

青山葱茏,稻穗飘香;海上家园,渔歌阵阵;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特色产业发展风生水起;搬进新居的贫困户喜笑颜开,领到小额贴息贷款的贫困户对未来充满期盼……

闽东,这个曾经因经济落后而被称为中国东南沿海经济的“黄金断裂带”,经过30年漫长的扶贫开发历程,正迎来丰收的喜悦。

30年来,我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秉持“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立下愚公移山志、一张蓝图干到底,坚持精准方略、强化精准施策,集各方之智啃“硬骨头”、举全市之力攻坚拔寨,形成了精准扶贫“宁德模式”。

久久为功,功到自然成。我市先后摘掉了“连片特困地区”、6个“国定贫困县”、52个省定贫困乡镇的“帽子”,累计脱贫77万多人、造福搬迁40.4万人。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我市总体完成现行标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任务,贫困发生率降至万分之一以下;453个建档立卡贫困建制村完成退出419个,占总数的92%;完成“造福工程”搬迁4.8万人,其中贫困群众“挪穷窝”11595人,成为“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一个典范”。

使命如山 汇聚磅礴力量

脱贫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如何打赢这场持久战?30年来,我市大力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留下的好思想好传统好作风,矢志不移、久久为功。通过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坚定坚决把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

责任源自担当,奋进催生力量。

我市注重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坚持工作力量向脱贫一线集结、干部队伍向脱贫一线下沉,真正把“最能打仗的人”派到脱贫攻坚主战场,打造了一支“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从2004年开始,先后选派2340名干部驻村任第一书记、1640名干部驻村蹲点,实现贫困村全覆盖。

打扫鸡舍、喂食饲料……每天天还未亮,屏南县甘棠乡新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黎益彭便早早起来,在鸡舍里忙碌了起来。他说,“多亏董书记帮我引进养鸡项目,还帮我申请了无息贷款,才能让我一家的日子好起来。”

老黎一家七口人,此前就靠他打零工勉强维持生活。去年,在驻村第一书记董建武的牵线下,引进超大集团旗下的佳仆24小时可视化、可追溯养鸡项目。公司出售鸡苗,贫困户养成后包销。第一批900多只鸡于去年10月底全部售完,净收入1.8万多元,现在第二批鸡也到了可以售卖的时候。

甘棠乡新田村共232户978人,常住人口不足300人,贫困户共11户51人。过去,由于受交通制约,新田村丰富的资源未能有效开发利用,村民主要收入靠外出务工,生活十分困苦,基本没有村财收入,是扶贫开发重点村。

为了转变新田村的困境,驻村第一书记董建武创新“党建+金融+社会组织+市场”的“四加”模式,以及联学联建党建脱贫和联产联销产业兴村的“四联”方式,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有力增强贫困村的造血功能,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

人才蔚,事业兴。在全市各地脱贫攻坚战场上,不仅活跃着一大批像董建武这样的扶贫干部,更有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土人才。

我市强化引智聚才,扎实推进人才振兴,制定实施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科技特派员制度、基层紧缺人才补充计划、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师带徒”引凤还巢计划、新型职业农民激励计划、支持青年人才返乡创新创业等一系列举措,突出人才队伍培育,汇聚了扶贫攻坚、乡村振兴力量。

农村是个大舞台,心有多大,技有多高,舞台就有多大。1200多名有志于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返乡能人;737名个人科技特派员、7家法人科技特派员、7组团队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领航计划”里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临近退休领导干部……一支日益壮大的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已成为扶贫攻坚主战场的中坚力量,在乡村转型崛起的大舞台上唱念作打、大显身手。

安居乐业 逐梦小康之路

搬得起、稳得住、能致富,是衡量造福工程搬迁是否成功的标尺。

在寿宁县平溪镇环溪村安居工程点,200多座砖混楼房掩映在绿树间,房前屋后干净整洁,花香扑鼻;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一样不差,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休闲活动广场样样俱全……村民胡春光和其他人一起,告别了危房、无房的历史,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奔向幸福的未来。

上岸下山,福地安家。在闽东,有40余万人和胡春光一样,通过造福工程搬出“穷窝窝”,过上新生活。

从最初的“分散搬迁”“插花安置”,到解决“茅草房改造”“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等“老大难”问题,再到新世纪开始实施“整村搬迁、集镇安置”。二十多年来,“造福工程”在我市的内涵在不断拓展,效应也在不断提升。

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自加压力,创新工作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更好、更多地安排搬迁计划,以满足群众需求。在安置规划上做到县城城郊、中心集镇、中心村“三集中”,在促搬促建上做到补助资金、新村规划、设施配套“三保障”,在后续发展上做到就业、就学、就医“三就地”,真正使搬迁群众“山民变居民”。

住上新房子,更要过上好日子。30多年来,我市注重把扶贫嫁接到产业上,坚定不移走好“大农业”的发展路子,持续加快建设特色现代农业,着力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贫困群众“造血功能”。

在周宁,伴随着多地“鲜花经济”的迅速崛起,以各种花朵为主体的“鲜花产业”吹响了山城脱贫致富的集结号。据统计,周宁县现有花卉苗木生产企业12家,花卉苗木种植面积2014亩,年产值近8000万元。

在古田,全县127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实施产业扶贫的有1140户,其中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就有386户。贫困户发展食用菌生产可以得到政府贴息贷款,获得标准化菇棚建设专项补助,还能免费参加技术培训,参与合作社生产经营得到分红……食用菌已然成为富民兴县的“增收花”“幸福花”。

在柘荣,太子参作为当地农业主导特色产业,是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门路。全县太子参种植面积保持在2.5万亩左右,年产量3500吨至4000吨,受益于太子参的农户有4万多人。群众形象地说:“家家户户都种参,盖房娶媳皆靠它”。

……

纵览闽东山海,山珍海味,一个个特色明显的产业,为农民打开了增收新渠道,筑牢了群众脱贫长久支撑。

打好“特色牌”,唱好“融合戏”。我市按照“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的思路,立足地方资源和产业基础,突出做强做优做大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食用菌、畜牧业、渔业、林竹花卉和乡村旅游“8+1”特色产业,着力构建“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农业特色产业格局。促进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贫困地区发展、贫困群众增收。

数据显示,2018年全市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1480亿元;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电商+农户”“定制种养”等方式,累计带动1.5万户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实现户均增收4500多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45%,连续6年增幅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差距持续缩小。

统筹协调 激发发展活力

秋风送爽,吹来丰收的喜讯。连日来,柘荣县乍洋乡石山村丰收农业基地负责人林用全都在自家的槟榔芋种植基地里忙碌着,以迎接即将到来的采收季。看着眼前65亩茁壮成长的槟榔芋,他喜上眉梢,“真没想到我们柘荣也可以种植福鼎的槟榔芋。”

柘荣乍洋乡与福鼎槟榔芋的“缘分”结于去年。2018年11月8日,柘荣县党政代表团赴福鼎市参观考察,开展结对共建工作,共商山区和沿海县市发展大计,拉开两地深入实施新一轮山海协同发展行动的序幕。

柘荣县农业农村局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乍洋乡石山村的自然条件很适合引进福鼎槟榔芋种植。随即该县积极主动与福鼎市政府对接,引进福鼎槟榔芋试种,并由福鼎市提供技术服务及签订收购协议,解决农户生产和销路后顾之忧。

山海缔结传佳话,两地互助共发展。

在扶贫开发过程中,我市坚持协调发展,提升区域脱贫质量。持续推进山海协作、发展区域经济,注重处理好沿海与山区、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关系,着力在发展中加速脱贫、在脱贫中加快发展,确保实现全区域、全人口脱贫奔小康——

开展辖区内沿海县(市、区)一对一帮带山区县,在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布局拓展、社会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加强协作。引导四大主导产业的高精尖链条项目向山区县全覆盖布局,不仅实现了产业链串联山海、协同发展,还带动了山区县“跨越式”发展,全市6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已有4个实现“摘帽”,剩余的柘荣县、周宁县今年有望顺利脱贫。

探索工业反哺农业扶贫模式,在每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建设1个以上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区(工业园区、集中区),累计带动农民工转移就业30多万人,其中贫困户劳动力超过3万人。同时,组织企业与贫困村、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通过收购贫困户农产品等形式,助力贫困户增收脱贫。

着眼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的同时,坚持把改善交通作为脱贫“先行工程”,实现县县通高速、镇镇通干线、村村通客车,全市农村公路里程从30年前的1702公里增加到目前的10067公里;以开展“一革命四行动”为抓手,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市2137个行政村完成改厕94.8%、改水94.5%、生活垃圾治理100%……

近10年来,我市更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多上几个大项目,多抱几个‘金娃娃’,加快跨越式发展”的殷切嘱托,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培育形成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和铜材料等四大主导产业集群,构筑起了宁德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四梁八柱”,为实现区域整体稳定脱贫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支撑。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这场脱贫攻坚战,宁德终将打赢,彻底摆脱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梦想,定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

责任编辑:陈美琪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号:1309374 闽ICP备08006857号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3-2876799

新闻热线:17759335807 举报邮箱:ndwww@qq.com    宁德网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