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档案”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本报讯(记者 郑凯) 6月9日,是第13个国际档案日,当日上午霞浦县水门乡百笕村历史文化记忆馆正式揭幕。
据介绍,该馆内收藏有包括宋代龙窑遗址文物、农耕生产用具及民国以来当地村民使用的各类生活小物件,展现了该村908年的变迁史。同时,当天由宁德市档案馆组织编写的百笕历史文化汇编书册也正式收录馆藏。
开馆首日,有不少文化学者和在外村民、乡贤闻讯赶来。今年70岁的黄飞,童年时期曾随父亲在百笕村生活,在这里他有许多难忘的记忆。值得一提的是,百笕村“乡愁馆”还收录了近年来当地关于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的档案。
百笕村的“乡村记忆档案”成果,是我市创新开展“乡村记忆档案”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主动先行先试,探索农业农村档案规范化建设,创新开展“乡村记忆档案”项目建设,促进档案工作切实有效服务乡村文化振兴。
通过结合红色教育、民风民俗、传统村落、现代农业发展等乡村特色,构建多元化“乡村记忆档案”资源体系,打造档案文化特色品牌。我市现有10个村级示范点入选省级“乡村记忆档案”示范项目,项目总金额67万元,数量、资金均为全省设区市之首。
2016年以来,市档案馆还先后投入140余万元支持村、社区开展规范化建档工作,并创新开展“精准扶贫”建档、“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档、“土地确权”建档等工作,不断丰富“乡村记忆档案”项目内涵,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责任编辑:汤少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