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 2020专题管理 全面深化改革宁德进行时 典型案例

改革创新工作机制 打造扶贫“宁德模式”

2020-06-16 12:37 来源:宁德网

宁德网

宁德是习近平总书记早期开展扶贫实践的地方,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策源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的宁德,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人民群众生活艰苦,一度被列入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9个县中有6个是国家级贫困县,120个乡镇中有52个是省级贫困乡镇,徘徊在温饱线上的农村贫困人口达77.5万,约占全地区农村人口的三分之一。1988年至199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以“摆脱贫困”为工作主线,大力倡导“滴水穿石”精神、“弱鸟先飞”意识、“四下基层”制度和“行动至上”作风,带领闽东人民艰苦创业,基本解决了当时绝大多数贫困户的温饱问题,结束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历史,开启了闽东扶贫开发事业的新篇章,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思想财富、理论财富和精神财富。

30年来,宁德历届党委政府始终把“摆脱贫困”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矢志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推动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精准方略,集中力量攻坚拔寨,年均脱贫3万人以上、造福搬迁2万人左右,总体完成现行贫困标准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减贫任务,贫困发生率降至万分之一以下,并涌现出寿宁下党乡和王绍据、王周齐等一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典型。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对宁德扶贫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示,给予我们肯定和勉励(2015年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民委《民族工作简报(第6期)》上对福鼎赤溪村作出重要批示;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与福鼎赤溪村干部群众视频连线;2019年8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寿宁下党乡乡亲们回信);2015年底,全国东部地区扶贫开发座谈会在宁德召开,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把扶贫开发“宁德模式”誉为“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一个典范”。主要做法:

一、完善识别机制,实现“总体定向”转向“精准靶向”。以实施精准识别网底工程为抓手,逐户逐人精确“扫描”,全面掌握贫困人口规模、致贫原因、脱贫需求,确保底数清、扶真贫。一是精准对象。围绕“扶持谁”问题,按照不下指标、不限规模,应进则进、应扶则扶的“两不两应”工作方针,通过建立“大数据”平台、全面入户访查、实行动态管理等措施,精准筛选锁定贫困对象,实现应纳尽纳、不漏一人。二是精准帮扶逐户梳理分析,深挖致贫主因,突出靶向治疗,逐一制定针对性帮扶措施,形成“一户一策”的个性化精准脱贫计划。同时,建立“户有卡、村有档、乡有册、县有账”的标配台账,做到精准扶贫全程可控可查,构建对接贫困户政策需求、帮扶需求的快速响应机制。三是精准退出。制定实施“统计摸底、群众评议、核实认可、公告公示、脱贫销号”的规范化退出流程,不仅看收入达不达标,还看群众满不满意,对帮扶成果不稳定、群众困难解决不到位、脱贫考核不规范的,坚决不予脱贫退出,确保脱真贫、真脱贫、不返贫。

二、聚焦产业扶贫,实现“外部输血”转向“自身造血”。坚持把培育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在做大做强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和铜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基本改变区域性贫困面貌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8+1”特色产业(茶业、蔬菜、水果、中药材、食用菌、畜牧业、渔业、林竹花卉和乡村旅游产业),全面开展“一户一增收”行动,使全市90%以上具备劳动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有一项稳定脱贫项目。具体工作中,围绕“缺什么就帮什么”原则,因户因人施策,精准扶持引导贫困户发展最适合的产业增收项目,并探索形成政策推动、龙头带动、能人引路、定制产品、帮带分红、旅游增收、电商扶贫、地标扶贫等八种产业扶贫模式,其中寿宁下党村“扶贫定制茶园”的经验做法,还成为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案例之一(全国共12个)。比如,针对生产缺资金问题,在每年统筹1.5亿元以上财政产业扶贫资金基础上,全面推行金融扶贫模式,建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资金池1.4亿元,2016年以来,累计为1.2万户贫困户提供贷款支持6.3亿元,贷款总量位居全省首位。针对发展缺龙头问题,发动全市1000多家农村新型经营主体,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电商+农户”“定制种养”等模式,累计带动1.5万户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实现户均增收4500多元。针对产品缺市场问题,通过发展农村电商、发动机关干部营销和引导大型企业定点采购等形式,帮助贫困地区农产品找销路、拓市场,仅时代新能源企业食堂,每年就包销贫困户蔬菜近60万斤,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富余农副产品销路问题。

三、坚持思想滴灌,实现“要我脱贫”转向“我要脱贫”。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先要扶志”的教诲,坚持把“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引导贫困群众“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一是扶志气。以创新组建的理论宣讲轻骑兵为载体,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基层宣传宣讲扶贫政策,推动贫困群众坚决破除“等靠要”思想。通过布设摆脱贫困主题展览,回顾习近平总书记带领闽东人民摆脱贫困的实践历程和宁德30多年的发展变化,进一步激发全市上下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二是扶信心。注重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通过选树百个“扶贫团队”、百名“扶贫先锋”、百个“脱贫之星”,集中组织贫困村学习先进经验做法,梳理编辑扶贫典型案例等措施,突出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贫困户,让他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三是扶本领。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近几年累计组织1000多名技术人员到农业农村一线扶贫,发动4000多名乡土人才与群众结成帮扶对子;每年组织实施“雨露计划”等实用技术和就业培训1万多人次,转移就业2000人以上,安排公益性岗位1000多个,有力提升了贫困群众自主脱贫本领。

四、追补短板弱项,实现“集中攻坚”转向“长效帮扶”。紧扣“两不愁三保障”要求,重点瞄准住房安全、教育医疗等薄弱环节,细化常态长效帮扶措施,持续巩固提升脱贫质量,确保全面小康不落一户、不少一人。一是实施造福搬迁工程。全面推行“三个三”机制,推动搬迁用地在县城城郊、中心集镇、中心村“三集中”,落实搬迁补助资金、建设规划和基础配套“三保障”,实现就业、就医、就学“三就地”,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同时,在全省率先出台解决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的实施方案,累计对存在住房安全问题又不需要易地搬迁的2200多户贫困户进行危房改造。二是实施健康扶贫工程。针对占总数45%以上的因病致贫群众,在落实好省级医保叠加保险政策基础上,专门出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健康扶贫补充保险政策,对贫困户自付医疗费用超过3000元部分,不分“目录”内外进行分段累加补助,将特殊门诊救助和住院救助全年累计限额提高到2.5万元,并全面开展一次性定额救助和重特大疾病救助,千方百计减轻贫困群众医疗负担。三是实施教育扶贫工程。针对供学困难的贫困家庭,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全程实行2000-5000元的差别化资助。2017年以来,全市共发放各类助学金和补助6538.9万元,惠及4.49万人次;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3.5万人次,发放贷款2.8亿元、居全省首位。

五、汇聚工作合力,实现“专项扶贫”转向“联合作战”。强化组织领导,突出责任落实,切实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推动全市上下形成合力攻坚的浓厚氛围。一是拧紧责任链条。完善脱贫攻坚“市县抓落实”工作机制,健全强化责任、指导帮扶、政策落实、力量投入等6个工作体系,市领导带头联县包村挂户,市、县、乡、村层层签订责任状、下达任务书,并建立双月17号“挂钩帮扶日”制度,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扶贫、全市动员促攻坚的工作格局。二是建强核心力量。深化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在全省率先出台具体实施意见,推出“1+8”政策制度体系和“十个一批”具体举措,着力配强基层扶贫队伍、夯实基层组织基础、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努力锻造坚强有力的脱贫一线核心力量,相关经验做法获评第四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最佳案例。三是从严考核监督。建立县级党委政府脱贫攻坚成效年度考核机制,将脱贫攻坚纳入一线跟踪考察干部重点内容,近年来先后提拔重用扶贫一线乡镇干部270人,树立了实干担当的鲜明用人导向。在全省率先成立市、县精准扶贫督导室,探索推行扶贫领域精准监督“1+X”机制,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以铁的纪律打好脱贫攻坚战。

下一步,宁德全市上下将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寿宁下党乡亲们的回信重要精神为主线,在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的同时,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抓住产业振兴这个核心,按照“五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企业化)的思路理念,不断发展壮大“8+1”特色产业,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责任编辑:刘宁芬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