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县探索实践文创助推乡村振兴路径
屏南县位于福建东北部,传统村落资源丰富,自然生态环境优良,既是福建省重点老区县,也是福建省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屏南县依托古村落群资源,以改革思维发展文创产业,用艺术唤醒乡土,用文化赋能乡村,走出了一条“党委政府+艺术家+农民+古村+互联网”的文创助推乡村振兴新路,在获评“中国传统村落文创产业发展示范县”的同时,相关经验做法还在全国农村改革40周年理论研讨会上作典型发言。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改革报等主流媒体先后20多次作了专题报道,其中央视新闻频道大型实时互动话题节目《改革在哪里》还就此进行了长时段播报。
一、转变发展理念,古村旧厝由“劣势”变“优势”。屏南县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乡村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劳力外流较多,客观上保存了一批国内少见、集中连片的原始古村落群。为了更好推动古村旧貌换新颜、群众脱贫奔小康,屏南县委县政府经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证,作出了以文创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决策转变。思想理念上,摒弃“原始生产生活形态就是落后”的陈旧观念,将一些看似派不上用场、却极具乡韵乡愁的土墙黑瓦、古巷旧厝和犁耙镐头等,当作“人无我有”的稀缺资源,通过文创加以活化利用。工作推动上,改变“偏重塑形”“大拆大建”的乡村建设老路,通过编制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循序渐进地引领引导发展文创产业,确保传统村落在保护中开发,在“塑形”的同时“铸魂”。资金保障上,改变以财政资金为主的投入模式,创新推行“文创搭台、市场唱戏”模式,通过市场化直接筹集资金2500多万元,引进天津泰达当代艺术博物馆、南京先锋书店、上海巴罗阿图教育集团等投资文创项目9个,有效破解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资金投入大、县级财政支撑难的困境。
二、优化创业环境,偏远乡村由“流人”变“留人”。作为山区欠发达县,屏南县长期以来缺乏工业项目、缺少就业岗位,大量人口外出经商务工,留守农村的大多是妇女、小孩和老人,被戏称为“386199”部队。据统计,在此之前,屏南有近八成农村人口外出,其中最典型的龙潭村,户籍人口1400多人,仅余200人留守。面对这种困境,屏南县把如何“振人”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以文创为抓手,着力把人“引进来、留下来”,让沉寂已久的古村、空心村重现生机。一是创新人才政策引进“高人”。专门出台文创产业人才政策,像对待工业龙头企业一样,给予高端文创人才及团队“特殊待遇”,实行县领导挂钩联系、“一人一事一议”,并赋予其在乡村建设治理中足够的话语权和主导权等,成功引进复旦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一批专家团队20多人。二是改善创业环境引回“亲人”。创新返乡创业奖补政策,对本地农民、返乡驻创并产生带动效应的个人或企业,给予5000-30000元开办补助和一定的租金补贴或税费补助等,同时让返乡创业者与外来客商享受“无差别”待遇,吸引了大量外出经商、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仅龙潭村,仅近两年就回流村民300多人。三是优化人居环境留住“新人”。在修缮古民居古建筑、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级医疗服务、复办村级小学的同时,在全省率先为外来人口发放居住证、并视情发放“荣誉村民”称号,增强“新村民”归属感和幸福感,吸引了大批有思想、有活力、有创造力的“新村民”定居。仅龙潭村长期居住的英国、香港、北京、上海等国内外“新村民”就达100多人,其中不乏香港导演招振强、财经作家吴阿仑等知名人士。双溪安泰艺术城每年更是吸引国内外艺术爱好者前来屏南学习体验达2万多人。
三、大胆创新模式,闲置资源由“沉睡”变“苏醒”。在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学习借鉴情况下,屏南县大胆探索创新,在古村落保护发展、特别是老旧房屋修缮利用方面,建立了一套务实管用的运作模式,有效激活了农村凋敝老宅闲置资源,使“破木屋”变成了“黄金屋”,让古村重焕异彩。一是创新老房流转模式。改变过去农村资源流转自发无序状态,创新建立中介式流转机制,全面推行“老屋认租15年”模式,即由村委会建立中介平台,从祖居户中流转旧民居,再按一定标准租赁给“新村民”使用15年。这种模式既有效避免流转中出现哄抬租金、权益纠纷等无序现象,也解决了传统村落古建筑“保”与“用”的难题。二是创新古村修缮模式。建立“‘新村民’出资、驻创艺术团队设计、村委会代为建设”的运作模式,按照“修旧如故”“一屋一特色”的修缮理念,采用原生态、低碳环保的传统技艺,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打造古朴典雅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优质空间,让传统村落不失乡愁古韵而又简约清新,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技艺传承、老屋保护、就业增收、舒适宜居“四赢”局面。目前,全县累计完成老屋修缮改造近300栋,其中发展民宿农家乐、艺术空间等220多家,活化利用率超过 70%。三是创新项目管理模式。改变过去项目建设审批流程繁杂、监管困难的弊端,试行建设项目“工料法”计算工程成本的管理模式,允许村委会自行购料、聘请工匠、组织施工,实行材料入仓、出仓,用料、用工、施工等全程监督,从而有效节约修缮成本,提高建设效率,相关经验做法被吸收到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坚持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并入选国家住建部乡村营建优秀实例。
四、全力拓展业态,乡村发展由“凋敝”变“振兴”。文创产业发展为屏南乡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改变了过去单一低效的生产方式,催生出的文创与扶贫、旅游等不同领域跨界融合新业态,赋予乡村发展新的活力,让一批古村呈现出由里及外的振兴之势。一是文创+精准扶贫。一方面,实施文创“种子”工程,通过开展“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教学活动,使贫困户、残障人士等帮扶对象就地转型为农民画家或农民创客,有效激发脱贫内生动力。仅安泰艺术城就累计培训县内贫困户500多人、残疾人150多人,其中一些残障人士售画年收入高达数十万。另一方面,结合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计划,采用工匠带工人做法,组织当地农民工匠技能培训,并组建乡村文创亟需的地方特色古建筑修缮队伍,实现大部分村民就地就近就业。2018年,屏南县经福建省委、省政府评估考核顺利脱贫“摘帽”。二是文创+全域旅游。依托艺术家驻创,在漈下、双溪、龙潭、厦地等10个传统村落试点推行文创计划,深入挖掘策划“元宵灯会节”“戏曲文化节”等特色民俗活动,开发一批民俗文化体验型、绘画摄影写生型、村落影视基地型的特色村落,催生了艺术创作、旅居养生、研学旅行等旅游新业态。2018年,屏南全县乡村旅游人数超过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3.54亿元,同比增长36%。三是“文创+朋友圈经济”。充分利用驻创人员和大量前来学习艺术创作、感受传统文化的国内外文艺爱好者的社会关系网,大力发展“朋友圈经济”,不仅带动了当地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的外销,还吸引了一大批来自海内外的各界人士前来投资兴业定居,推动了传统古村落餐饮、民宿、商贸等行业的繁荣。仅四坪、漈下、龙潭3个村就有60多幢老宅被租用,艺术创作室、咖啡屋、酒吧、餐馆、民宿等新兴经营主体已达100多家。
责任编辑:刘宁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