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 2020专题管理 全面深化改革宁德进行时 典型案例

试点“高品质工厂化栽培”改革 推动古田银耳产业向高价位市场迈进

——古田县城东街道常坝村试点探索银耳标准菇棚建设

2020-06-28 10:32 来源:宁德市委政研室

长期以来,古田县推行银耳产业“县域工厂化”发展模式,使得银耳栽培在全县普通农村“千家万户”普及推广,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据古田县统计,2018年该县银耳年产量约达鲜品3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08元(超过9000元来自食用菌产业),连续15年居全市首位。但是,与银耳产量迅猛增长相比,古田银耳价格近年却出现较大幅度下跌(2018年干品均价32元/公斤,较2017年的45元/公斤下跌了28.9%)。改变古田银耳“增量不增值”状况,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是推动古田银耳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重大课题。为此,该县在城东街道常坝村着力探索银耳标准菇棚建设模式(下称“常坝模式”),并计划在大桥、吉巷、城东街道等8个乡镇(街道)的银耳主产村试点推广,努力通过推进银耳“高品质工厂化栽培”改革,从“生产”环节提升银耳品质,为古田银耳产业实行品牌化运作、迈向高价位市场打好基础。

一、“常坝模式”的主要做法

“常坝模式”重点突出“改进”二字,即以村集体名义,在村委楼附近流转土地3亩,按照统一、科学、规范的原则,示范性地对传统银耳菇棚进行改造提升。重点通过改进菇棚布局、改进建设标准、改进管理方式,提升所栽培银耳的质量和品相,进而寻求龙头企业合作,带动开展市场运作,提高银耳栽培的效益。

1.菇棚布局改“分散”为“集中”。改传统的“小农家庭式”零星搭建为连片规模建设,拟集中建设银耳标准菇棚20间(已完成第一批10间标准银耳菇棚建设,第二批10间正准备招标),为推广银耳标准菇棚提供“样本”。

2.菇棚地基改“整土”为“砌砖”。改传统银耳菇棚直接就着地面搭建(不利于防水、防尘、防菌和推广机械化栽培技术)为地面砌砖、钢管立柱建棚,既符合“工厂化栽培”的要求,又保持了原有耕作层,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广大菇农的“菇棚地面不得硬化”的难题。

3.菇棚建设改“随意”为“专业”。改传统菇棚由菇农按个人习惯随意“就地取材”搭建为综合考虑多方因素标准化建设。由于标准菇棚的规格、选材、配套设施等均经过深入研究,其散热、隔热、通风等效果更佳,且使用了能够物理阻隔霉菌感染的材质,更适合银耳标准化栽培。

4.菇棚管理改“粗放”为“规范”。改传统菇棚凭菇农经验管理为按标准化要求管理,对银耳栽培的菌种、原辅料供应,以及种植栽培、产品初加工等,实行统一的质量管控和可追溯管理,栽培出的银耳质量更有保障。

二、“常坝模式”的针对性意义

“常坝模式”是对古田银耳传统生产模式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的积极改进,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次改革探索。

1.产品层面:有利于提质控量、科学栽培。传统菇棚栽培的银耳,由于品质、品相参差不齐,拉低了平均价格,利润相对较低(按每个菌棒约产干菇0.09公斤、售价约2.88元、平均成本约2.26元计算,每棒利润仅约0.62元;菇农栽培1万棒银耳,即使不考虑细菌感染等,利润也仅约0.62万元),迫使菇农不得不通过扩大栽培来提高收入,客观上导致了古田银耳产能相对过剩,价格连年下跌。农村标准菇棚的设计更科学、管理更规范,栽培的银耳产量更高、品质更优,容易进入高端市场,有利于促使菇农变“种多”为“种精”,减少盲目栽培和同质化竞争。

2.产业层面:有利于吸引龙头、带动发展。古田县目前虽有银耳加工企业557家,但537家(96%)只处于分检、半成品生产、代加工阶段;品种也仅为银耳茶、饮料、即食食品等10多种初级产品;县内尚无年产值过亿的银耳生产加工企业。据该县调查,其零散的“小农家庭式”栽培,是难以引进银耳精深加工龙头企业的重要原因之一。推进农村标准菇棚建设,有助于吸引龙头企业,带动古田银耳产业实行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营销,提升古田银耳产业发展水平。

3.营销层面:有利于树立品牌、抢占市场。当前,古田银耳仍然面临着激烈的外部市场竞争。据调研,古田银耳的销售渠道主要以普通商超、农贸市场等为主,走的是“大众化”路线(如2018年该县银耳出口仅占栽培总量的5.7%)。而国内另一银耳产区——四川省通江县,虽然银耳产量仅为全国总量的0.3%,但由于注重栽培环节管理和品牌宣传,其银耳品牌价值达32.32亿元(经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2016年预估),品质较好的银耳干品每公斤价格上千元,在市场上树立起“小而优”的形象。因此,全面推行农村标准菇棚建设,努力从“质”上取胜,是古田银耳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抢占国内外中高端市场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该案例由宁德市委政研室供稿,在《改革与调研》上刊登)

责任编辑:刘宁芬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