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板凳”打通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柘荣县探索实践基层理论宣讲机制创新
一、基本情况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为切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转变过去基层理论宣讲工作中存在的诸如宣讲不够常态、形式比较单一,内容不接地气等问题,柘荣县整合原有的9个乡镇小板凳宣讲队,成立县小板凳宣讲团,组建8支理论宣讲轻骑兵小分队,设立17个理论宣讲轻骑兵联系点,并积极指导村(社区)一级建立宣讲小分队。几年来,小板凳宣讲团始终活跃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既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又传达社情民意,已然成为一个接地气、旺人气、联乡村、亲百姓的文化品牌,中央宣传部、省委宣传部多次给予肯定,新华网、《福建日报》等中央、省级主流媒体均在重要版面或重要时段对其进行深入报道。
二、创新举措
1.盘活人才资源,从“几个专家”走向“一群草根”。过去,理论宣讲主要依托党校教师,存在宣讲力量不充足、时间不灵活、受众较局限等问题。为破解此类问题,小板凳宣讲团放开准入门槛、盘活人才资源,把民间艺人、先进模范、乡村干部、退休党员干部、文化协管员、大学生村官、致富能人等“草根”人才吸纳进宣讲团队,组建大学生村官、最美人物、致富能人、和事佬、山哈梦、老艺人、农技员、党建等8支小板凳轻骑兵宣讲小分队,极大程度充实了宣讲队伍。“草根”宣讲团队或直接来自群众,或长期扎根基层,不囿于职业、不拘于时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丰富的基层经验和灵活的工作时间,能够多渠道、多频次、多维度的开展宣讲工作,能够把理论和政策通俗化、具体化、生活化,让宣讲少了距离感,多了亲切感。
2.用好传统文化,从“一枝独秀”走向“百花齐放”。以往宣讲主要以报告、讲座为主,严肃有余、趣味不足,群众听起来多感乏味枯燥,耐不住性子、沉不下身子。小板凳宣讲团突破传统做法,充分利用本地特色文化资源,灵活采取剪纸图说、马仙故事、评话变脸、布袋戏、提线木偶、灯谜竞猜等民间艺术展演方式,综合运用评书快板、双簧、三句半、说唱歌谣、方言韵白、小品相声、独角戏、三角板等艺术表现形式,把公园社区、农家大院、桥头树下都变成“小板凳”的舞台,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和展示轮番上阵,琳琅满目的民间艺术品和朗朗上口的文艺段子,让群众看得过瘾,听得起劲,在欢声笑语中记住了“大政策”、了解了“新形势”。
3.转变宣讲角度,从“阳春白雪”走向“通俗易懂”。先前,未“艺术化”的宣讲内容比较“阳春白雪”,对普通群众而言深奥难懂,宣讲活动常常出现“昏昏欲睡”“中途退场”等情况。小板凳宣讲团对宣讲思路进行调整,从易被群众接受理解的角度出发,把自上而下的“滴灌式”宣讲与自下而上的“精准型”宣讲结合起来,把宣讲从“书本语言”变为“群众语言”,以成就宣讲为主线,忆历史、话成就、看变化、谈感受,通过讲述亲历、亲闻、亲为的鲜活故事,反映城乡变化和发展历程,宣传身边榜样感人事迹,话身边理、说身边事,使宣讲更加接地气,便于群众领会,引发群众共鸣,受到群众欢迎。
4.完善工作机制,从“昙花一现”走向“常态长效”。成立小板凳宣讲团前,宣讲机制不够完善,宣讲活动大多是根据上级宣传部门安排,集中在某一段时间节点进行,没有形成保障宣讲常态化开展的有效机制。成立小板凳宣讲团后,柘荣县建立理论进基层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大宣讲联动格局;组建了以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为组长的指导小组,组织宣讲骨干集中学习培训,指导编写宣讲提纲和内容,通过比赛、现场观摩等方式相互学习交流;建立宣讲员信息库,动态把握宣讲员情况,及时调整补充宣讲力量,同时,把“小板凳”宣讲纳入县委对乡镇的绩效考评和意识形态考评,完善了评估考核激励机制,激发了宣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理论宣讲走向常态、走向日常,走进社区、走进生活,呈现出遍地开花、硕果累累的景象。
三、具体成效
1.提升了宣讲效果。小板凳宣讲团通过充实人才队伍、优化人员结构,形成了力量充足、文化多元的宣讲团队,一个“高大上”的宣讲团变为若干“小快灵”的宣讲小分队,完全突破了时间、空间等客观条件限制,随时随地可以开讲。据统计,目前,全县有县、乡、村三级宣讲小分队62支,登记在册宣讲员289人,2018年以来已开展宣讲活动2700多场。同时,“小板凳”善于用“大白话”“家常话”开展宣讲,让群众能够一听就懂,切实提升了宣讲效果,真正做到开启基层群众理论学习“直通车”,打通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
2.改善了社会风气。小板凳宣讲团通过转变宣讲理念、改进宣讲方式,以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把“讲政策”和“讲故事”结合起来,把“讲道理”和“演道理”结合起来,把“大政策”转化为“小故事”,把“大道理”转化为“小文艺”。评话《乐善好施的郑宗远》通过讲述仙岭村明朝慈善家郑宗远的故事,宣扬乐善好施、孝老爱亲的风气;法治情景剧《选举》通过演绎村霸在村级组织选举中贿选被抓的故事,表达党委政府扫黑除恶的决心,这些以小见大,有血有肉的宣讲,倡导良好家风、厚植淳朴民风、培育文明乡风,形成了崇德向善的社会风气。
3.凝聚了发展力量。小板凳宣讲团通过创新运作模式、完善运行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宣讲团队的工作激情,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优秀的基层宣讲员,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基层宣讲成果。“最美人物”小分队宣讲员、福建省“最美农民”缪带弟通过宣讲分享自己大学毕业返乡创业,得到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种养庄园,公司发展成为年产值上千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的经历,鼓励乡亲们学好扶贫政策、努力脱贫致富。这样的宣讲既宣传上级精神,又结合基层实践,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理论政策入脑入心,增强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决心,为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凝聚了强大的发展力量。
(该案例由柘荣县委改革办供稿,在《改革与调研》上刊登)
责任编辑:刘宁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