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 典型示范

富美乡村踏歌来

——柘荣着力走好具有闽东特色柘荣亮点的乡村振兴路

东狮山下城郊岭边亭村 王志凌 摄

石山洋生态观光区 李民雄 摄

乡村振兴指导员入户走访 王志凌 摄

太子参助农增收 王志凌 摄

宅中“醉”美茶园 魏发松 摄

乍洋丰收农业园 吴霖 摄

葡萄丰收 林少玲 摄

游朴故里上黄柏 彭丽华 摄

本报记者 王志凌 叶陈芬 通讯员 游书金

盛夏柘荣,又到太子参采收时节。徜徉乡野,朵朵伞花绽放,伞下是忙碌采摘的参农,脸上是增收的喜悦和憧憬。

太子参是柘荣县农业的特色主导产业,自清末零星种植发展至今,柘荣已成为全国最大、最活跃的太子参产销区。立足这一特色优势产业,柘荣持续发力,做强产业兴村富民,全县90%的农户从事太子参种植、购销等行业,集聚药业及关联企业20余家,“闽东药城”实至名归、“参”机勃发。

一根参,富了老乡、美了村庄。像这样产业引领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柘荣不胜枚举。

时下柘荣,乡村振兴是广大农民最热切的期盼、最动人的梦想。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柘荣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重要精神为指引,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凝聚合力、精准发力,高质量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农业提质增效、农村文明进步,一条条彰显闽东特色、柘荣亮点的乡村振兴之路在清新山水间铺展,尽显生机和魅力。

奏响“增收曲”,做强特色产业  

“有产业支撑,增收底气足。现在的日子,是越过越有盼头!”谈起目前的生活,柘荣县楮坪乡洋坪村村民袁爱英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曾经的袁爱英因3个孩子的学费负担,生活捉襟见肘,被列为精准扶贫户。当地党委政府在送上教育扶贫基金解了一家人的燃眉之急后,又立足特色产业,帮助他申请了产业帮扶资金,种起了茶叶、太子参和油柰。闲时,勤快的夫妻俩还会在周边打零工,一年下来收入近6万元。如今,袁爱英不仅还清了欠款,还有了积蓄,一家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子越迈越稳。 

乡村振兴,产业是核心。因地制宜、选准产业,精心培育、久久为功,形成规模、发挥效益,让农民捧起“金饭碗”、揣上“金腰带”,才是乡村振兴的落脚点。近年来,柘荣致力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振兴,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以中药材、茶叶为主导的“2+N”现代农业体系,做精富锌富硒、林竹花卉、名优水果等特色产业,做大休闲农业等新兴业态,构筑“一体多元、优质高效”的农业产业格局,让产业成为乡村振兴最强劲的支撑。

目前,柘荣建立形成农业“2+N”特色产业发展格局,新增百亩以上农业基地10个,市县级特色现代农业开发示范基地23个,建立市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点3个,并启动建设全国首个产业化、智能化太子参种苗生产基地,可年产多抗性、丰产性太子参生产苗1.05亿株。在太子参、茶叶两大特色主导产业的带动下,全县完成665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产业扶贫措施落实,占全县精准扶贫户的90%。一个个增收致富明星村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

以茶叶、太子参为主导产业,城郊乡熊透村采取“公司+村委+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实现企业、村、民三方共赢,带动村财增收10.5万元,带领8户贫困户脱贫、150多户群众增收致富,昔日“穷透”变“雄透”。

依托太子参,英山乡凤洋村推行“支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合作共建模式,打造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农业产业体系,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村财增量、村貌增靓,佳话连连。

“辣椒村”东源乡铁场村则推行“支部+N”新模式,村企融合、联动发展,全村70%以上人口从事辣椒相关产业,年种植辣椒近600亩,户均增收1万多元,火辣辣的致富路远近闻名……

从“小农户”到“大产业”,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孤帆独舟”到“巨轮舰队”,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在柘荣方兴未艾。目前,柘荣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总数超过500家,其中天人药业牵头创办的“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在全市首家成功获批,基地规模1.5万亩,带动农户5000多户,预计年销售收入2.2亿元,户均年增收约4500元。同时,培育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家,上报增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入选第一批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5家,参选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7家,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培育市级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示范社15家,打造精准扶贫典型示范村8个,辐射带动扶贫对象增收,实现户均年增收2600元。

念好“人才经”,迸发乡村活力  

7月7日,见到林陈琪时,他正在城郊乡坑里村走访参农,做贷前调查。

90后的林陈琪,柘荣建行见习副行长,但从今年5月起他的肩上多了一份新担当——下派城郊乡,挂职副乡长。

“乡村振兴需要金融活水的滋润,特别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农村企业、农民群众更加需要金融扶持。下派挂职,我将发挥自身优势,助力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推动乡村振兴。”林陈琪说。挂职以来,他已帮助辖区企业成功对接多起金融贷款,解了发展之急。

在相距坑里村十余公里外的岭边亭村,从市总工会原副主席岗位派驻这里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的刘兆兴,同样忙得不亦乐乎。

从去年10月到村后,刘兆兴和村里确立了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田园风光城市后花园”的乡村振兴总体目标,并疏理敲定22个产业、生态、文化等乡村振兴重点项目,总投资规模约1350万元。目前,这些项目有的正火热推进,有的已近尾声。

“现在每天到村里,第一件事就是把村里在建项目走一遍,查看项目进展情况,现场协调解决问题。希望能在临近退休之年,能发挥余热,为乡村振兴尽一份责任和力量。”刘兆兴说。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支撑。柘荣打好“引、育、用”组合拳,引导人才向乡村流动,积极培育乡土人才,厚植乡村人才成长土壤,相继出台了《柘荣县返乡创业大学生参与精准扶贫奖补申报认定办法》《乡村人才振兴专项工作方案》《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推动了返乡创业大学生、乡村技术能人等投身乡村振兴工作。

实施“柘籍人才回归工程”,发挥商会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在外柘荣商会座谈,宣传营商及人才各项政策,吸引商会能人回乡投资兴业。同时设立“人才富民工作站”,为人才与乡村群众开展结对帮扶、项目合作提供对接平台。

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成立10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选认49名市县科技特派员,到乡村开展服务,实现薄弱村全覆盖。县里还配套科技特派员工作经费,着力完善运行机制,推动这一制度常态化、长效化,助力乡村振兴。

推进乡土人才培养,制定优秀农村实用人才遴选办法,加强新型农民、返乡农民的职业培训,全县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人员达207人次,共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385户,创办农民田间学校23所,新建“五新”推广示范基地14个,实施太子参规范化种植等帮扶项目43个。同时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示范带动作用,以“助师联户+中师联企+高师联村”的形式,通过农业科技与帮扶项目、农业经营主体、扶贫开发重点村资源对接,初步形成了“专家直接到村、技术直接到企、指导直接到户”的农业科技帮扶新模式。县里还设立2个市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组建了包含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乡土人才的第一批县级885人的专家库,乡村振兴“才”源不竭。

筑牢“文化魂”,写活融合文章  

在历史悠久的归驷桥享受清新的河风、在清幽空灵的福温古道倾听岁月的回声、在古色古香的明清老宅品味厚重的文化……盛夏时节,走进柘荣县富溪镇,仿佛走进了一段凝固了的历史。来来往往的游客在这里驻足留念,饱享文化的盛宴。

位于柘荣西部的富溪镇自古便是一方宝地,拥有古镇商贸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富溪镇不断挖掘整理文化资源,通过文化带动旅游,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新路子。

为擦亮文化名片,富溪镇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人民银行、农业银行、“广顺福”商号旧址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归驷桥”,抢救修复外街、里街沿街商铺、客栈民房等一批民房古迹。同时,建设“诚信”公园,并将秤砣馆、筷笼馆、人民银行、农业银行、红色一家人、“里街秘密交通站”等景点串点成线,与民间剪纸艺术体验馆、古法榨油技艺展示馆、山茶油精品展示馆、农民画家工作室连线成片,盘活地域特色文化,助力乡村旅游发展。

柘荣,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传承孝德传统文化、休闲养生文化、马仙信俗文化、历史名人文化等独具特色的县域文化,还手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孝德文化之乡、中国太子参之乡等多个“国”字号品牌,文化积淀深厚。

如何让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融合发展?柘荣县坚持多措并举,紧紧围绕“清新好柘荣”建设,把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加快推进文体和旅游融合发展,大力弘扬“闽东之光”及县域特色优秀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做到既塑形、又铸魂,既激活文化、又提振精神——

挖掘文化内涵,打造文化品牌。保护、传承、创新剪纸文化、马仙信俗文化等优秀乡土文化,投入1600万元启动风岐吴氏大宅修缮,促进文旅融合产业加速发展。

擦亮文化底色,推进示范计划。努力打造乡土味、个性化的美丽乡村,例如,东源乡绸岭村打造“福建巴马、康养旅游”长寿文化特色村等。

提升服务水平,振兴农村文化。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分馆制;推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资源整合,完成2019年省级以奖代补示范点以及10个特色版、升级版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升改造工作;组织开展“文化进万家,共圆中国梦”文体系列活动30余场次;启动鸳鸯草场清新小镇、东狮山马仙文化小镇、富溪商贸文化小镇、楮坪文旅休闲小镇、宅中生态人文小镇建设……

此外,柘荣县还积极走出山门勤吆喝,组织开展文旅企业参加海峡旅游博览会、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厦门文博会、福建国际旅游生活展、首届闽台匠人大会、中国(福建)-巴西经贸文化产品推介会、中国福建-意大利服务商贸(文化艺术)洽谈会以及泰国、韩国、俄罗斯等国内外展览交流活动,进一步扩大柘荣文化旅游知名度。

数据显示,柘荣县2019年旅游总人数累计180.59万人次,同比增长10.9%,收入累计15.65亿元,同比增长18.5%,文旅融合发展战略铺陈开了令人艳羡的新画卷。

书写“美颜篇”,打造宜居家园  

盛夏的楮坪乡湾里村,茶山青翠、万物繁茂。漫步村中,只见一座座富有畲家文化韵味的古民居矗立在青山茶园间,墙上色彩艳丽的凤凰图腾、敬茶舞、蝴蝶舞、捣糍图……尽显畲家风情;村边的玫瑰基地,栈道蜿蜒、亭台林立,信步其中,兴致盎然。

雾起山岚、烟拢拱桥,牌坊宗祠、寻常巷陌……这是我们眼中美丽的溪口,也是摄影家们钟爱的画面。自从2016年溪口村成为柘荣最先启动的一个摄影旅游点后,其优美的自然生态和深厚的人文景观,就吸引了众多摄影家及游客纷至沓来。

清水如绸、竹木交翠。阵雨后的黄柏乡上黄柏村,满目青山绿,入眼皆是诗。被青山环绕的黛瓦白墙、写满游朴故事的文化墙、小花小草点缀下的游步道,都让人流连忘返……

时下,徜徉在柘荣山水间,会发现乡村处处是美景,村新、景美、人和的幸福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乡村振兴,宜居是关键。柘荣县加大投入力度,美化生态宜居环境。一方面实施环境治理,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另一方面统筹城乡建设,提升群众生活环境,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柘荣县积极推进“一革命四行动”,力争到2020年底农村户厕改造覆盖率达98%;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并建立长效保洁机制;完成104个建制村污水治理,新建改造村庄三格化粪池2003户,实现建制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实施农房整治、村容村貌整治行动,提升村庄人居环境。乍洋乡溪口村、黄柏乡上黄柏村等5个村落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截至目前,全县总投资1549万元,完成建设农村公路7条;柘荣太阳110千伏变电站2号主变扩建工程、黄柏35千伏输变电工程均已竣工并通过验收;数字乡村建设完成投资41万元,农村水利建设完成投资5550万元……一个个项目构建起了农村宜居舒适的环境,也编织出农民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村道通畅、屋舍整齐、沟渠清澈,英山乡官安村如今变了模样。

谈起过去村里的环境卫生,村民戏称“鸡巡逻,鸭执勤,污水满地流”。旱厕污秽、垃圾乱堆、苍蝇乱飞等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不仅影响了村容村貌,损害了群众的身体健康,更让近乡情怯的乡愁变成了五味杂陈的“乡臭”。

“环境卫生怎么样,关键看水源。只有抓住水源治理这个牛鼻子,才能倒逼人居环境卫生的改进。”官安村委会主任章自露如是说,村两委也是如是做。

针对村内卫生环境较差的现状,官安村开展了“净水清源· 碧水清流”环境整治行动,以改水改厕为重点,着力抓好溪水和生活污水“两股水”的治理。

全村共改造70多个旱厕为抽水厕,铺设地下管网,采取雨水与污水分流措施,建设化粪池,让污水粪便得到有效治理;村内摆放30个垃圾桶,实施垃圾分类投放,专人收集,统一处理,推动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对溪流逐级筑坝拦水,分段清理垃圾,并在溪岸修建石栏杆,清除杂草垃圾,严格落实双河长制度,确保溪水常清,绿水长流;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修建广场廊亭、健身场所,硬化村道,清塘种荷……教育引导着群众积极参与环境治理,让山更青水更绿家更美。

大地律动是春声,乡村振兴正当时。我们欣喜地看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一美好愿景正在柘荣逐渐变成现实。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号:1309374 闽ICP备08006857号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3-2876799

新闻热线:17759335807 举报邮箱:ndwww@qq.com    宁德网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