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两端”的脱贫攻坚力量——超大城市摆脱绝对贫困的武汉经验
在湖北乃至中国中部,武汉是龙头城市,目前该市88514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71个贫困村,2018年全部脱贫出列,提前2年完成预定工作目标。拥有超千万人口,武汉充分挖掘巨大的城市消费潜力,畅通扶贫产品销路,激活需求端,巨大需求逆流而上,塑造符合市场秉性的扶贫产业端,探索出一条独特的脱贫攻坚之路。
激活需求端 “土味”摆满扶贫专柜
千万级人口催生的庞大消费需求,是武汉市开展扶贫工作的独特优势。
9月23日,武汉消费扶贫专馆·武昌馆内,顾客络绎不绝。汪集鸡汤、蔡甸野藕、江夏蜂蜜,约400种特色农产品在售。同类产品,比市价便宜一成多。
武汉消费扶贫专馆·武昌馆占地约70平方米,位于武昌区机关荆南街办公区,是武汉市第一家消费扶贫专馆。门口两台带有保鲜功能的无人售货柜,走进馆内,犹如一家小超市。
“消费者觉得价廉,是因为商品全部从贫困地区直采,省去了中间环节。”武汉消费扶贫专馆负责人陶飞说,除了现场购买,市民还可通过“武房小店”生鲜电商小程序在线下单,由物流专门配送或现场提货。9月8日揭牌以来,武汉消费扶贫馆·武昌馆日均客流达200至300人次,销售额达10万元。目前,青山区扶贫专馆正在建设中,计划于十一假期之后开业。
除了“商超化”的消费扶贫专馆,武汉市还在机关单位、企业的小超市、小卖部,开设消费扶贫专区,并在街头巷尾布设无人值守的消费扶贫专柜。今年底前,将建设50个专馆、100个专区,布设1000个专柜。明年,专柜数量将突破2万个。
“扶贫专馆、专区和专柜,是消费扶贫的‘神经末梢’,背后是设备供应、系统运营、物流配送、市场渠道等各方资源的整合。”武汉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说,全市发动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积极申报省、市级扶贫产品认定,动员上百家农副产品企业设立网上专区专销扶贫产品。目前,全市通过省、市级认定的扶贫产品有1301个、供应商294家。
一面是打通渠道,一面是激活需求。武汉市还鼓励预算单位采购扶贫产品,工会会员消费扶贫产品。按照规定,武汉市各级预算单位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不低于本单位当年消费农副产品总金额的25%。这就意味着,机关单位食堂,每年至少四分之一的食材,是从贫困地区采购的扶贫产品。
重塑产业端 农企与贫困户深度融合
每周,陶飞都会走访热销农产品的产地村,提前预订下一周的扶贫产品。所有消费扶贫专馆、专区和专柜的销售数据,及时汇总报送给当地扶贫办,用于指导、优化扶贫产业的发展方向。
庞大的消费市场,催生了对农副产品的巨大需求。这股需求又逆流而上,正重塑武汉扶贫产业布局。
9月24日,新洲区三店街徐贵村千亩瓜蒌种植基地,满眼翠绿,11月中旬,这些瓜蒌就将大面积成熟。“它们早被全国各地的客商订光了。”武汉中农瓜蒌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蔡若薇难掩兴奋。
徐贵村,国家建档立卡贫困村,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年龄大多五六十岁以上,村里成片的土地荒芜。2016年,原本在外工作的蔡若薇和父亲回乡创业,用4年打理出一个面积达1040亩的瓜蒌种植基地。蔡若薇找来村里的贫困户,手把手传授瓜苗种育知识,并优先安排他们到基地就业。
今年38岁的黄桂花是一位聋哑人,2018年丈夫去世,家里10岁的儿子和70多岁的婆婆,全指望她“讨生活”。3年前,她成为瓜蒌种植基地的一名工人,负责筛选和炒制瓜子。凭着专注和细心,黄桂花成了炒瓜子高手,仅工资一项,年收入2万多元。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瓜蒌基地为附近3个村的200多个农户提供就业岗位。其中就业贫困户有40余户,户均年收入都能达到2万元左右。
从2018年开始盈利,千亩瓜蒌种植基地的销售额,以年均25%至30%的速度稳增。眼下,蔡若薇又准备扩大种植规模,年底将增加近1600亩。徐贵村也筹划依托种植基地打造“瓜蒌小镇”,拓展产品深加工、乡村休闲旅游、立体种植等项目,为周边村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顺着消费端摸索出的产品需求,激活了武汉产业扶贫的“一池春水”。
今年的疫情,给脱贫攻坚出了一道“加试题”。“农业企业是产业扶贫的核心,企业红火,村民才能稳定增收。”武汉市出台八条“硬核措施”,帮助贫困人口和农业企业渡过难关。该市提出,对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1个月及以上的,给予1000元/人的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实现就业1年以上的,给予2000元/人的吸纳就业奖补。对在复工复产后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达到务工人数10%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先推荐评比省级、市级相应扶贫荣誉或称号。
从摆脱绝对贫困到解决相对贫困
站在已摆脱绝对贫困的新起点上,如何解决相对贫困,是武汉市面临的全新考题:全市动态监测出脱贫不稳定户25户、63人,边缘易致贫户37户、120人。
武汉强化预警监测机制,重点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国家扶贫标准1.5倍左右的家庭,以及因病、因残、因灾、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等引发的刚性支出明显超过上年度收入和收入大幅缩减的家庭进行预警监测,对新识别贫困户、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染疫贫困户等“四类对象”进行动态管理。
目前,武汉市对62户脱贫监测户、边缘户等,采取“一对一”“一事一议”帮扶。出台《武汉市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实施办法(试行)》,对因病、因学、因残、照料老人、育幼、住房等刚性支出较大,共同生活家庭成员可支配收入扣除刚性支出后,人均月可支配收入低于武汉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倍的家庭,提供及时救助。
武汉市还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作用,探索将“防贫保”作为防止贫困边缘人口入贫、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重要手段。目前,蔡甸、新洲、黄陂、江夏4个新城区的农村地区已实现“防贫保”全覆盖。“防贫保”确立了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灾致贫三种保障方式,基本覆盖贫困边缘人口致贫的主要风险。
“防贫保”保费由财政单独列支,不占用扶贫专项资金。蔡甸、江夏、新洲、黄陂区分别按每人每年100元、70元、70元、70元的标准,各安排财政资金作为保费。去年以来,4个区共理赔2083人次,赔付金额超过1600万元。
武汉市扶贫办介绍,目前,武汉市暂未发现新增的返贫致贫户。
转载链接:http://hb.china.com.cn/2020-09/27/content_41311000.htm
责任编辑: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