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探索建立闽浙边改革协作机制
宁德市东北部与浙南地区接壤相邻、人缘相亲、文化相通、语言相近、经济相融,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近年来,我市以制度建设为抓手,着力探索构建闽浙边跨区域全方位改革协作机制,有效打破行政边界“藩篱”,推动改革资源共享,实现在智识上互相补充、在制度上彼此借鉴,开创了跨区域改革协作新局面。6月16日,福鼎、福安、寿宁、柘荣4县(市)委改革办与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委改革办共同签订了备忘录,就加强改革工作经验交流、改革举措互学互鉴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
一、创新组织联建机制,破解党组织作用发挥难题。创新建立闽浙边党建联盟,打破两省基层党组织的壁垒界限和体制束缚,架起“互联互通”新桥梁,为闽浙边地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保障。搭建组织架构,建立“乡镇党委-党支部-党员”三级联盟组织体系,签订双边乡镇“新时代闽浙边合作发展框架协议”,制作闽浙边合作发展联系卡,成立边界村联合党组织、“志愿服务”党建联盟、“区域人才”党建联盟、闽浙边团建联盟等,全面构建闽浙边区域发展共同体。完善共建制度,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乡镇级座谈会,每月举办一次村级共建活动,每周进行一次视频连线,围绕生态环境共护、省际通道共建、生态产业共赢、文旅市场共推、平安边界共创、干部人才共育等六大领域开展定期合作交流。强化工作联动,制定边界共建党员公约、联盟单位共建计划表,精准对接联盟村、非公企业、党员群众之间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共建工作。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建立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成立边界乡镇疫情防控专项工作组,联合部署推动、联合排查监测、联合动态跟踪、联合宣传引导,成功守住福建“北大门”。
二、创新稳定联保机制,破解边界基层治理难题。针对边界线长面广、人员流动频繁、涉边矛盾纠纷隐患较多的现象,探索建立跨区域基层治理新模式,有效破解矛盾纠纷沟通不到位、处置不及时等问题,维护边界安定稳定。管理协同,建立综合调处机制,成立闽浙边人民调解联防联调中心,中心主任由各方司法局分管副局长轮值,副主任由毗邻乡镇司法所所长担任,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交流矛盾纠纷动态,共同调处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服务协作,签订《闽浙两地法院司法协作协议》和《宗教工作区域协作机制协议书》,建立综治平安领导走访联谊、纠纷联防联调、界线委托管理机制等,特别是对因毗邻地区矛盾纠纷引起的重大信访案件、重大历史疑难积案,实行多方司法局领导包案制度,明确调处责任单位、协助单位和办结时限,合理协调处置。信息共享,建立多边信息资源联网共享机制,通过微信工作群、视频对接交流、互送信息简报等方式,互通联防联调工作开展情况,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定期互派干部到边界村兼职,举办调解人员培训班,互相学习借鉴对方的先进经验做法,提高业务技能水平。
三、创新发展联动机制,破解农村产业发展难题。立足自然资源相同、发展条件相近的实际,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探索建立跨区域一体化产业协作新体系,有效破解原先各自区域内产业发展趋同、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等问题。产业发展共推,由边界村党组织共同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成立跨区域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市场”形式,推动农业产业“抱团”发展。同时,探索建立“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跨省联动发展机制,通过土地流转、技术互帮、基地共建的方式在农产品种植、销售、深加工等方面开展合作交流。如,福鼎市管阳镇沈青村党支部帮助泰顺县柳峰乡墩头村花海项目流转了150多亩土地,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帮助村民增收。生态旅游共促,充分挖掘各地旅游市场资源,加强规划对接,建立客源互推和资源共享平台,共同推进生态旅游区、现代农业观光体验园以及配套观光旅游等项目建设,联合宣传推广“闽浙跨省一日游”项目,促进边界生态旅游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今年仅柘荣县英王乡半岭村就吸引浙江游客5000多人次前来旅游打卡。基础设施共建,加强三地边界村庄布局、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衔接,共同集中力量推进边界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如,福鼎市前岐井头村与苍南县矾山镇拱桥内村共同集资30多万元硬化1000米通村道路,极大方便两地群众生产生活。
(该案例由宁德市委改革办供稿,在《福建改革财经情况》上刊登,获得闽东日报新媒体平台关注报道)
责任编辑:刘宁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