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 2020专题管理 全面深化改革宁德进行时 典型案例

周宁县“四化合一”推进综合治水改革

2020-11-03 15:49 来源:周宁县委改革办

近年来,周宁县将水环境治理作为改善民生福祉、提升发展质效的切入点,突出问题导向,注重建管并重、精准施策,举全县之力推进综合治水改革,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域河湖水质大幅提升,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一批优质饮用水相继亮相省运会、晋江气排球赛等大型赛事活动,相关经验做法获得国家水利部批示肯定。主要做法:

一、目标定位“精准化”,转变“盲目随意、一哄而上”现象。为破解水环境治理中目标不明确、措施笼统、简单低效问题,周宁县根据每条河流的不同特点,“量身定做”治理目标和措施体系,杜绝“一刀切、齐步走”。一是总体定位精准。根据水源涵养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要求和周宁生态优势,适度拔高治理标准,以“可饮用、可游泳、可养生、可观赏”的“四可”目标为统领,对全境河流及各类水体进行梳理盘点,针对水质基础、人口分布和沿线村庄的禀赋特点,进行分类定位。二是主攻方向精准。将东洋溪、六浦溪等主要流域作为重点整治区域,将流经景区景点、重点村镇的主要河段作为重中之重,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建设强度。特别是通过实施赛江流域防洪工程、东洋溪生态治理景观提升工程、安全生态水系建设等重点涉水项目,搭起全域治水的“四梁八柱”。三是具体措施精准。坚持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摸清哪里要截污、哪里要清淤、哪里要建设,全面细化“一河一档一策”,以更加科学合理、务实经济的方式推进河湖治理保护。如,对流域上游环境良好、未经开发的原生态区域,按“可饮用”标准从严管控、巩固提升;本身沟渠条件较好的村,充分利用已有排水设施,灵活设计污水管,既节约成本又加快进度。

二、流域治理“系统化”,转变“零敲碎打、顾此失彼”现象。转变水环境治理缺乏整体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况,着重处理好水体与陆地、上游与下游以及其他自然生态要素之间的共生关系。一是注重水岸同治。以城乡生活、畜禽养殖、农业面源、工矿企业等污染治理为重点,加强源头排查和整治,分三年安排水治理专项经费1亿元,累计完成改厕5301户、改水105公里,依法拆除粘土砖厂23家、不合格生猪养殖场207个、涉河违章建筑1455平方米,清除河道弃土弃渣1.6万立方米,全面关闭或优化沿岸入河排污口,从根源上解决水质污染问题。二是注重生态防护。不再局限于“钢筋水泥”“砍树除草”的治理方式,着力从“工程治水”向“生态治水”转变,通过优化配置工程和生物措施,将生态保护与修复、防洪疏浚、植树造林、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结合起来,形成综合防护体系。如,巧妙利用农田、湿地吸收降解的自净功能,实现污水净化、作物丰收;整合溪河山石和沿岸古树、廊桥等资源,依山就势建设亲水景观和防洪工程、生态缓冲带,凸显生态魅力、提升防护实效。三是注重区域联动。着力打破属地界线限制,构建“上下游一盘棋”的格局。如,积极探索联动治水模式,北部湫溪沿线桃坑、桃园、禾溪三村联合成立党总支,统筹推进流域治理、产业发展,实现1+1+1>3的效果;探索跨县域协作机制,协同蕉城、屏南开展霍童溪流域跨区域联合整治,联合福安、寿宁、柘荣三县(市)进行跨区域执法巡查,从更大范围发力,提升治理成效。

三、参与模式“多元化”,转变“政府在干、群众在看”现象。改变水环境治理中政府部门唱“独角戏”,群众参与不多、被动观望的局面,积极创设载体,打破政策壁垒,促进全民共治共享,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同发展。一是“搭”社会参与平台。坚持政府与市场“两手发力”,将无人机巡河、河道保洁、公厕管理、园林绿化等工作推向市场运营,从而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从老教师、老党员以及环保热心人士中选聘民间河长,与各级“行政河长”实现互推互促。二是“拓”效益共享空间。着眼于“水生态”催生“水效益”,推出“九龙漈-鲤鱼溪-芹山湖”“滴水岩-蝙蝠洞-陈峭”等涉水精品旅游线路,扶持水上游乐项目发展,拉动周边群众就业致富;同时,在全域布设便民取水点、滨水步道、湿地公园、亲水平台等一系列公共配套设施,以生态福利提升群众主人翁意识,由“要我治”变为“我要治”。三是“扬”精神文明之风。以水为媒、以水为魂,把涉水活动作为培育文明乡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常态化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主题活动、环保志愿者示范活动、“河小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河道周围乱堆乱放、乱倒乱弃、乱建乱占现象越来越少,“讲文明、树新风”的社会氛围日渐浓厚。

四、管理机制“闭环化”,转变“权责不清、运行不畅”现象。针对过去水环境治理中条块分割、责任主体缺位,治理管护无法深入持久,出现“一阵风、走过场”的情况,周宁县以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为契机,从整合各级各部门力量入手,着力在责任、制度与监管上建立闭环式运行机制。一是筑牢“责任墙”。率先实行“双河长”制,县委书记、县长带头担任县级第一河长、河长,建立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县乡村三级全覆盖的组织体系;编制建立54条河流名录,确定县、乡、村河段边界线,明确治理责任。是完善“制度链”。建立健全河长会议制度、信息通报和共享制度、工作督查制度、工作验收办法、河长巡查工作制度、河道专管员绩效考核和河道保洁员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形成“巡查、发现、上报、处置、核查”环环相扣的制度链条。三是织密“监管网”。坚持严管重罚,公安、水利、城管等9部门组建联合执法队,从严从快遏制违法行为;注重综合管理,常态化宣传引导、跟踪巡察,将事后执法改为前置监督;依托科技手段,借助无人机、防汛全球眼等先进设备,全天候察看、监控重点河段,确保巡河护河无盲区、无死角。

(该案例由周宁县委改革办供稿,在宁德《改革与调研》上刊登,相关经验做法获得国家水利部领导批示肯定)

责任编辑:刘宁芬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