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 他山之石

山东:济南健全机制巩固脱贫质量 群众满意度达99.7%以上

济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10826元,贫困群众满意度达99.7%以上

健全五项机制长效巩固脱贫质量

“1006个贫困村全部摘帽退出,21.2万名贫困人员基本实现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0826元,贫困群众满意度达到99.7%以上,全市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济南人脱贫攻坚交出了一份骄人的“成绩单”。

“济南市毫不动摇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立足省会实际,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核心标准,把脱贫质量摆在扶贫工作首位,整合资金政策,创新工作举措,健全五项机制,着力巩固提升贫困群众脱贫成效。”济南市委副秘书长、市扶贫办主任吴兴金说。

“两业同重”健全增收机制

为充分发挥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的“造血”功能,推动贫困村和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济南市加快产业带动全员覆盖,推行贫困村产业扶贫“1+1”工程,引导贫困村发展种养加、乡村旅游、光伏项目1463个,每个具备条件的贫困村都有一个特色产业项目和一个光伏发电项目,贫困群众户年均增收1500元,贫困村集体年均收入突破8万元,超过10万元的贫困村占到30%。

同时,济南市创新实施“插花户”产业帮扶,整合各级资金,建成镇级产业扶贫项目438个,通过土地流转、入园打工、承包经营、项目分红等方式,实现非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帮扶全覆盖。“扶贫专岗”应设尽设。通过政府出资、社会筹资,在村内设立产业辅助、村务服务、互助照料三大类扶贫专岗1.56万个,推动因各种原因不能外出就业的贫困群众,在家门口、产业园区、扶贫车间、新型经营主体,实现就地就近就业4.36万人次。

“两难同破”健全减负机制

针对困难群众“看病难、上学难”问题,济南市将医疗、教育作为阻断贫困群众致贫源头的重要突破点。深化医疗扶贫,贫困患者门诊享受“三免六减半”优惠;对高血压等10种慢性病患者,实行免费用药并对行动不便的送药上门;实行“先诊疗、后付费”的“一站式”即时结算,住院费用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机构减免、医疗救助、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医疗再报销等“六重保障”后,政策范围内个人负担不超10%,累计帮扶14万人次2亿多元。

强化教育扶贫,全面实施贫困学生从学前到高等教育全资助,累计资助4.2万多人次9000余万元;积极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共同体,全市有中小学校的贫困村实现与城镇优质学校结对帮扶全覆盖。

“两改同举”健全安居机制

实现住房安全保障、改善人居环境,是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更高层次的追求。济南市建立“即知即改”的贫困户危房动态改造机制。加强贫困户危房动态监测,定期集中检查,逢暴雨等灾害天气即时排查,对新出现的危房,按照“宜固则固、宜建则建、宜养则养、宜租则租、宜保则保”的原则,因户制宜、分类实施,做到应改尽改,累计改造11062户,没有发生一起贫困户住危房情况。开展贫困户人居环境改善提升行动。按照“政府出一点、社会捐一点、子女拿一点”的模式,对不属于危房但居住条件差的贫困户进行人居环境提升,重点修缮破损墙体门窗,更换老旧用电线路,补齐基本家居用品,累计改善21718户。

“两助同施”健全解困机制

针对特困失能群体,济南市推行以“赡养互助”为核心的亲情助老。开展孝善扶贫,老人、子女和村孝善扶贫理事会三方签订协议,进一步明确子女供养照料义务;设立孝善基金,对子女缴纳赡养费的,基金给予每位老人每月不低于20%、最高80元的补助,受益贫困老人3.58万人。同时推行“邻里照料”,设立200多家邻里互助点,聘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为贫困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行、助医、助购“五助”照料服务,惠及贫困人口1万多人。实施以“扶残济困”为核心的助残工程。对贫困残疾人发放生活和护理补贴,养老保险、居民医保由政府全额代交;免费救治贫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实行贫困残疾儿童康教结合和送教上门;建设“绿泽画院”等残疾人创业就业扶贫基地86处,给予“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支持。

“两力同向”健全内源脱贫机制

扶贫,重在扶志扶智。济南市一方面强化外力引导,特别是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2014年以来调整配备贫困村党组织班子274名,发展党员539名,培养后备干部2316名,村班子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不断增强。深化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累计选派3932名第一书记接续驻村帮扶,协调投入各类资金3亿多元。

另一方面,济南市充分激发内生动力。创新实施“积分制”扶贫,重点围绕贫困群众参与产业项目、参加技能培训、清理人居环境、自觉孝老敬亲等方面设置积分奖励,贫困群众以表现换积分,凭积分到社会捐资设立的扶贫超市兑换生活用品,既增强了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意识,又促使基层干部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还汇聚了社会各界参与扶贫的正能量,一举三得,“小积分”撬动了“大扶贫”。

责任编辑:晴天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号:1309374 闽ICP备08006857号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3-2876799

新闻热线:17759335807 举报邮箱:ndwww@qq.com    宁德网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