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者说 ⑩丨 李惠长:铺就老百姓“阳光”健康路
闽东日报社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宁宁
走进闽东医院的大门,一座崭新的24层大楼巍然挺立。这座去年刚投入使用的门急诊病房综合楼设计理念先进、功能布局完善。药房、收费处、采血室等服务窗口均采用全面敞开式设计,面对面为患者提供服务;住院病房整洁舒适,配有室内卫生间、储物柜、淋浴房等配套设施;医用3.0T超高场磁共振、螺旋CT、数字化血管造影系统(DSA)等诊疗设备先进齐全。
“撤地设市20周年来,我市加快医疗制度改革,医疗设施不断完善,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越来越多老百姓感受到了医疗发展带来的实惠。”市卫健委主任李惠长有感而发。20年前,他是闽东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在他的记忆中,当时这所医院最高的住院大楼只有7层楼高,医院只配置了基本的设备,连CT室都没有,更别说高尖端的医疗设备了。
20年来,我市医疗机构整体实力大幅度提升,从市级医院到县级医院再到乡镇卫生院的变化可谓“焕然一新”,“三甲”医院实现从无到有再到强的跨越。全市现有三甲综合医院2家、三甲中医医院和三乙综合医院各1家,二级医院11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3家,妇幼保健、疾控预防、卫生监督机构30家,村卫生所2171家,全市医疗机构床位增至14153张。
“20年前,很多老百姓都怕上医院,因为看不起病。”当时的李惠长,就经常发动全科室医务人员给病人捐钱捐物。如今,随着医疗卫生投入的不断提高,老百姓的就医负担逐渐减轻。仅“十三五”期间,全市卫生健康支出达到156.30亿元,占财政支出10.56%,医疗卫生补短板项目完成投资47.6亿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提高至74元,基本医疗保险综合参保率97.32%。大病专项救治病种增至34种,特困、低保、重度残疾等对象纳入“先诊疗后付费”服务范围,45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了医保“村村通”或“就近通”。
“不仅是闽东医院,你看宁德市医院东侨院区,从设计建造到配套设施,无一不是按照先进的医院管理理念打造,优美、舒适、智能、便民的就医环境给宁德市民带来了崭新的就医体验。”李惠长说到。
不用出病房、不用排队,只需扫描患者手腕带上的二维码就能缴纳住院费;在远程会诊中心里,医生只需将患者的磁共振检查影像等病历资料发送给福州医院的专家,就可“面对面”共同分析讨论病情,为患者确定最佳的诊疗方案;只要打开手机微信,扫描二维码就能查看片子和检查结果……如今在我市各大医疗机构,像这样“智慧医疗”的事例不胜枚举。“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持续加大对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投入,启动‘13111’全民健康信息化工程,加快构建分级诊疗服务格局,重塑便民惠民服务模式,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李惠长说道,“过去老百姓看病所谓‘三长一短’的问题,即挂号时间长、候诊时间长、取药时间长、就诊时间短,随着医疗技术信息化的应用,即将成为历史。”
从几栋破旧楼房构成的医院,到现代化、人性化、智能化的就医环境;从最初看病的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拥有三维彩超、螺旋CT、飞利浦大平板血管造影机等高精尖医疗设备;从排队找医生,到网上预约,再到签约家庭医生主动上门服务;从“赤脚医生”,到全科医生及通过“互联网+”与国内外专家无缝连接;从看病远看病难到综合医改、分级诊疗,覆盖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如今,老百姓能够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健康获得感不断增强,一条致力于让宁德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健康之路已铺就开来。”作为其中的一名见证者、参与者与实践者,李惠长深感欣慰。
责任编辑:刘宁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