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经验”落地生根,“一村一警”服务基层——柘荣县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深厚基础和重要支撑,但受制于基层警力不足等问题,极大影响了基层治理水平提升。以柘荣为例,全县9个乡镇仅有5个派出所,116个行政村仅有21个民警,难以应付一些复杂的局面,亟需新的基层社会综合治理模式,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为破解基层警力不足问题,进一步筑牢乡村治安防控基础,柘荣县借鉴“枫桥经验”,组织开展“一村一警”活动,形成“党委政府领导、政法综治协调、公安部门主导”的乡村警务工作新格局,进一步筑牢乡村治安防控基础,提高乡村社会治理能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一、打造智治平台,推动警力资源走村入户进基层。
一是健全基层警务设施。
在全县117个行政村(社区)建立警务室,统一外观标识,完善办公设施,各选派1名民警挂村,明确挂村民警每个月至少三天到村(社区)开展工作,通过“六必进”(生活困难群体家庭必进、重点退役人员家庭必进、特殊人群家庭必进、治安防范重点部位必进、经营困难企业必进、越级赴省进京信访人员家庭必进),将平安建设、公安工作延伸到最基层,落实到群众中,目前挂村民警已走访群众16000余户。
二是搭建智能管理平台。
建立综合警务三维管理系统,对柘荣全县各村(社区)进行实景三维模型建设,接入标准地址数据。在实景三维场景下,对村(社区)各类数据进行采集、汇总统计、业务查询、勤务管理,有效提高接处警、警力调度的效率。同时,加强视频监控平台、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建设,为挂村民警人手配备一台警务通,打牢“一村一警”工作根基。
三是借力微信即时通讯。
通过微信群将派出所民警、挂村民警、村两委成员、六大员、热心群众联系在一起。截至目前,共建立微信群564个,实现政策法规宣传、预警预防事项发布、利民便民事宜传播智能化、便捷化。
二、筑牢要素保障,推动警务服务扎实有力不走样。
一是夯实组织领导保障。
组织成立“一村一警”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组长,成员有县公安局等有关单位分管负责人及各乡镇综治分管副书记组成,通过适时召开工作总结推进会等形式,强化沟通合作、协调联动,确保“一村一警”活动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同时,通过乡镇派出所所长挂乡镇班子成员、挂村民警挂村两委成员的方式,加大基层民警乡村事务管理参与度,确保乡村社会治理活动开展有力有效。
二是落实工作经费保障。
由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作为警务三维平台建设、警务通购置、警务室基本建设和基础物资配置等相关经费,确保“一村一警”活动顺利开展。同时,对挂村民警开展警务工作时产生的交通费用进行统一核销,让民警在基层尽心创业、服务群众。
三是强化业务能力保障。
县公安局通过集中培训、以会代训、驻所培训、跟班作业、案例点评等方式,为挂村民警培训工作纪律、保密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警务平台使用、信息采集、矛盾纠纷调解等技能,提高挂村民警服务基层业务能力。
三、明确岗位职责,推动基层治理维护安定显成效。
一是助力疫情防控。
按照村(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网格化管理的要求,结合开展“一村一警”活动,将全县公安机关134名民警、文职、职工派驻至9个乡镇、117个行政村(社区),与各乡镇包村干部、挂村民警、网格员、平安志愿者协同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实现疫情防控网格、综治网格与警务网格“三网合一”。截至目前,共摸排除湖北省的外省返乡入闽人员4568人,境外入柘人员62人,完成上级下发的涉湖北入柘线索核查900多条、温州入柘线索核查4300多条、境外涉柘人员线索100多条。
二是强化安全防范。
强化与政法、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部门协调联动,由挂村民警和村(社区)党组织配合,强化群防群治工作,重点聚焦小学或幼儿园、小网吧等“九小场所”,开展逐一走访排查,形成安全防范的合力。
三是维护安定稳定。
建立挂村民警、村(居)党组织、村(居)党组织与人民调解工作室联系制度,完善矛盾纠纷“公调对接”工作机制,化解矛盾纠纷151起,确保在初始阶段及时发现和有效化解,确保矛盾不升级。发现和掌握村(居)黑恶势力线索,及时沟通相关单位做好打击整治工作,在打击整治赌博专项行动中,办理赌博行政案件14起,查处69人,其中行政处罚56人,行政拘留13人。强化重点人员就地管控,对存在越级上访苗头的重点信访人员,挂村民警联合村干部进行调处,稳控在当地。
四是开展便民服务。
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延伸服务触角,借助网格力量为企业、群众开展预约服务、上门服务、容缺服务等特色服务,为企业提供复工报备和防控指导30余次,妥善处置群众求助警情12起,真正做到零距离服务群众。
·END·
来源:县委改革办、县委政法委、县公安局
责任编辑:刘宁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