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宁德改革路径
福建省宁德市山海兼备、风光秀丽,优良的生态和资源是发展的“金字招牌”和最大潜力。近年来,宁德市牢记习总书记当年提出的“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统一”要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主动融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变为现实。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实现省级森林城市、生态县全覆盖。
以绿色低碳为导向 推动考核评价制度改革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人,着力点在“关键少数”。针对原先重速度轻质量、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宁德市不断探索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制度,把生态文明建设责任落实好坏作为政绩考核的“必答题”,夯实绿色发展责任。
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体系。制定出台《宁德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切实提高生态文明指标考核权重,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进一步落实责任、严格奖惩。
探索完善差别化考核机制。根据沿海、山区资源环境特点和发展水平差异,分类设置具体考评指标,对列入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山区县适当降低GDP、工业等经济指标绩效考评权重,相应提高生态类考评指标权重。将“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任务”纳入绩效管理察访核验重点督查事项,强化对绿色发展指标的考核。
创新生态政绩“核算”制度。编制市县两级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实现开展工作试点、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编制风险防控清单“三个全省率先”,相关改革经验得到中央改革办领导肯定。
以改善环境为重点 推动环境治理机制改革
改善环境质量是民之所望、施政所向。针对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存在的粗放发展痼疾,宁德市统筹推进环境治理机制改革,全面提升环境治理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待。
建立流域生态管护长效机制。制定实施重点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暂行办法,建立首个设区市级跨省界闽浙(温州·宁德)跨界污染纠纷预防与处置联席会议制度,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对单个湖泊建立“一体化微型水质监测系统”,全天候对水质状况进行在线监控和预警。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探索“智慧管护”新模式,福安穆阳溪作为全国首条“智慧河湖”亮相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创新海洋环境治理机制。以实施“四权两证”分置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探索建立海域使用管理长效机制,推动水产养殖加速转型升级,经验做法入选全国水产养殖高质量绿色发展典型案例,得到国家部委领导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肯定。
健全城乡环境治理体系。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革,在全省率先整村推进农村改厕改水,已全面完成行政村改厕改水并向自然村延伸,惠及全市76.9%农民群众,成功承办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 “厕所革命”现场推进会。创新EPCO建设管理模式推进黑臭水体治理攻坚,中心城区内河水体水质明显提升,今年底前可消除黑臭水体。出台《宁德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三年实施方案》,持续推进我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
以产业升级为抓手 推动绿色产业体系改革
没有经济发展和产业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宁德市坚决下大气力推动发展方式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坚决果断淘汰落后产能的基础上,创新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机制,探索推行工业用地“腾笼换鸟”改革,有效盘活闲置(低效)工业用地。严格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引进建设了宁德时代、上汽、青拓、中铜等一大批“金娃娃”项目,培育形成了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等四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构建了原材料--正极材料—锂电池—新能源汽车—拆解提取原材料的全闭环发展产业生态圈。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出台传统产业重点创新产品培育工作办法和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绿色发展工作方案,积极培育循环经济示范园、示范企业,福鼎龙安工业园区获得全国首家“生态合成革园区”称号。发挥山海资源优势,出台“1+5”政策,制定实施水产、茶叶、食用菌、水果、蔬菜、中药材、畜牧、林竹花卉和乡村旅游等“8+1”特色产业规划,推动绿色资源转为绿色财源。
探索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有序退出污染和落后产能,鼓励金融机构推动各项绿色金融创新,探索“绿色信贷+信用工程”“绿色信贷+精准扶贫”、绿色租赁、绿色发展基金等模式,成立全省首个环保类地方性公募基金会,建立全国首个“海上信用渔区”,创新丰富“垄上行·背包银行”和海参“仓单质押”“茶贷通”“益农宝”等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成功获批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
以市场调节为原则 推动资源环境产权改革
环境是重要的资源,只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才能建立高效有序的市场服务体系。宁德市以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为重点,开展资源环境产权改革,有效破解环境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
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制度。科学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界限,完成市域空间规划编制试点工作,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实施空间差异化管控。启动“多规合一”一张图和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在政务内外网的系统部署和对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
完善生态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全面推行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寿宁入选国家级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屏南被列入我省第二批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在开展重点区位商品林赎买试点工作,探索“赎买+合作经营”模式,实现了森林资源有效整合和统一管理、村集体收入增加、群众增收“三方共赢”。
建立生态文明项目建设投融资体制。出台《关于培育发展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在生态环保领域大力推广PPP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积极推行大气、水和土壤环境污染第三方市场化治理方式,形成市场化、社会化运作多方并举、合力推进的投入格局。
以严格监管为保障 推动环境管理体制改革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监管,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为此,宁德紧紧抓住环境监管这个关键环节,切实加强制度创新,保障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
完善环境保护监管体制。制定实施《宁德市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工作方案》,探索成立宁德市级、蕉城、福安、福鼎、霞浦等五个司法行政多元调处中心,建立多部门环境执法信息共享互通系统,健全常态的联勤执法、联合惩戒等机制,提升环境保护监管效率。创新开展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情况巡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推进。
健全生态安全管理制度。全面推行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初步建成覆盖市、县、乡的环境监管网格化平台,并在全省率先引入微信小程序“宁德环境守护家”。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在前期霞浦县试点的基础上,印发《宁德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等文件,在全市初步构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体系。
实行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制度。定期通过闽东日报、宁德网、宁德晚报等本地主流媒体,宣传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相关政策及配套解读文件。加强对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企业、环境违法案件查处等信息,在环保部门官网进行公开,健全环境举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来源:改革网)
责任编辑:刘宁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