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脱贫之后犇向小康
编者按
去年2月28日,嵩县等14个贫困县正式脱贫摘帽,至此河南再无贫困县。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之后咱咋干?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发扬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要脱贫,而且要致富,继续在致富路上奔跑,走向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中原大地,广大干部群众迎难而上、奋力拼搏,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向着“十四五”阔步前进。春节期间,记者走访脱贫户、驻村第一书记、回乡创业带头人、乡村规划师等,与他们聊聊脱贫后的小目标、新年的新愿景、乡村振兴的新期待。
驻村书记新打算
开发绿海守住乡愁
本报记者赵力文
2月10日,北上太行山,走进山顶的一个偏远小村——沁阳市常平乡前和湾村。春节将近,村民们贴春联、炸年货,家家洋溢着过年的喜庆气氛。
“村两委”刚刚完成换届选举,村民对小村未来充满了期待。临近年关,坐在村部办公室,驻村第一书记张云涛还在盘算着村子今后发展。
前和湾村紧邻晋煤外运大通道,跑运输、外出务工一直是村民的重要生计。这些年,扶贫干部帮助村民联系务工企业、从事扶贫公益岗等,带领贫困户脱了贫。
从2019年起,村集体经济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村里陆续上马了几个项目:建成首期1万只蛋鸡养殖场获得土地租赁费,入股某头饰产业企业获取分红,在沁阳市购置门面房出租,成立志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销售土特产。几个项目相继产生收益,2020年更是带来了11万余元的村集体收入。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张云涛说,他2018年开始驻村,2020年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后,越来越觉得村里壮大产业的紧迫性。
“激发内生动力,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张云涛道出了他未来的新打算,下一步首先还是扩大养鸡场规模,上马二期项目。除了养殖,村里还打算种植特色瓜果蔬菜,搭建1100米绿色植物长廊。
张云涛还看到了小村丰富的生态资源,他认为,苍茫绿海也是绿色宝藏,开发潜力巨大。
前和湾村位于群山深处,山峦起伏,植被茂密,春天山花烂漫,夏天绿海无边,秋天满山红叶……桃花谷、黄玫山、韭菜坡、化石山、野猪沟串起了小村独有的美。首届黄玫节、首届红叶节去年先后在小村举行,吸引了众多游人前来打卡体验。
张云涛还在考虑开发废弃的老村,打造旅游点,改善村容村貌,发展乡村旅游。
原来村民住在山坳里的老村,近年来大家陆续搬到了交通更为便利的新村,老村逐渐被废弃。但这两年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老村的独有价值,老房、老树、古井、古庙,这些老物件正成为留住乡愁的载体,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访。
“村里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得考虑,要丰富村里的文艺活动、节庆活动,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张云涛对山村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产业帮扶新门路
中药治病还治穷
本报记者李若凡本报通讯员贾慧娟
二十九,蒸馒头。2月10日上午,天气晴好,新安县南李村镇韦庄村村民翟巧玲在蒸馒头的间隙里,还在院子里整理中药材。她开心地说,今年在药材厂干活收入不错,过年肉都多买了几斤,孩子们可高兴了。
翟巧玲今年49岁,多年前丈夫去世,一直在家务农的翟巧玲艰难地供养两个孩子上学,2014年被识别为贫困户。2018年,在该村建厂的药业公司招工,优先招聘贫困户,翟巧玲进厂工作,月工资3000元,成了在家门口上班的产业工人。翟巧玲非常高兴:“有了稳定收入,感觉生活特别有奔头!”
2016年,韦庄村引进了丹参种植项目,当年,该村依靠县里的“科技扶贫”项目,党员干部带头,组织30多户贫困户种植400亩丹参,一年后效益可观,每亩地产值一万余元。2017年,洛阳翼展药业项目落户韦庄村,主要从事中药材种植、收购、加工和中药饮片的生产及销售,逐步形成了以韦庄村为中心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并利用到户增收扶贫政策,发展贫困户种植丹参。
为助力脱贫攻坚,该药业公司向贫困户实行了免费犁地、免费技术指导、保底收购三项优惠措施。同时也吸纳贫困户进厂打工,向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60余个,其中绝大多数为贫困户,采收药材季节招聘40多个临时工,熟练工每天收入可达100元左右。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临近,在韦庄村的中药材加工基地里,工人们正忙着分拣板蓝根、柴胡、丹参等药材。“药材卖得很好,每个月销量都在100吨以上,我们都在加班加点,赶着出年前的货。”公司办公室主任翟丽丽说,“从去年11月丹参采收以来,药材销量好,大家都很高兴,许多村民顾不上置办年货,忙得热火朝天。”
脱贫户董卫功种了5亩丹参、5亩黄芩和1亩板蓝根,年收入3万多元,2019年10月顺利脱贫。他说:“种植中药材收入很稳定,我们只管好好种,公司来收购,干起来特别放心。”
韦庄村党支部书记翟钢锋介绍,随着中药材效益越来越好,群众的积极性也很高,目前全村种植丹参1000余亩,黄芩600余亩,经过3年的发展,辐射带动南李村镇发展丹参、黄芩、板蓝根等中药材7000余亩。4年来,依靠中药材种植,全村160户贫困户于2019年10月全部脱贫。村民们都高兴地说,中药不仅治病,还治“穷”。
种地大户新期盼
土地增效乡村更美
本报记者高长岭
2月11日中午,大年三十,在社旗县陌陂镇朱庄村,温暖的阳光照在田野里,一排排自动旋喷塑管耸立在田间,分外引人注目。
“去年我流转了200亩土地,大部分种的是土豆,毛利润40多万元。”朱庄村党支部书记、种粮大户李增泽说,为了改善群众生产条件,在镇党委、镇政府帮助下,村上2000亩大田里安装上自动旋转喷灌设备,每个喷头覆盖20米,春上浇地就可以实现自动化了。
朱庄村有347户2700多口人,贫困群众有169户540人,在脱贫攻坚战中,全部实现了脱贫。在帮扶单位大力支持下,村里修了道路,安装了路灯,美化了家园。
村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成立了盛兴有机蔬菜有限公司,目前公司流转土地3500亩,种植有机花菜、土豆、杭白菊等,提高了经济收入,带动300多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脱贫才是起步,致富才是目标。”李增泽说,目前不少村民靠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受疫情影响,大家的收入还不稳定,这就需要大力发展产业,争取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在家种地,如何增收?”李增泽说,这是村上几位种地大户经常思考的问题。近年来,大家流转土地,多是靠种植小麦、花生,既能保障粮食安全,又能增加收入,但是效益提高不明显。省里近年来在大力发展优质小麦,村里也打算请农业专家来村里专门指导,看是否适合种植弱筋小麦。
“生产条件要持续改善。”李增泽介绍,虽然高标准农田建设在稳步推进,但村上还有不少耕地缺乏水源,群众浇地还有困难,影响粮食产量。为了持续改善村民生产条件,陌陂镇今年计划建设两个万亩高效示范田,推进粮食种植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这让种粮大户很期待。
乡村环境要持续改善,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以前修好的道路,有的出现了裂缝,亟待维修,有的道路狭窄,需要拓宽和升级改造。”李增泽说,这既需要上级党委和政府对农村加大投入力度,也需要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鼓舞人心,我们要全力以赴,建设美丽宜居的幸福乡村。”李增泽说,以前是“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以后是“幸福不幸福、关键看支部”,作为基层党支部,要继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走在前,带头干,把家乡建设得更加宜居、更加美丽。
春风和煦,村头田野充满了希望……
扶贫扶志新生活
甜蜜事业幸福绵长
本报记者曾鸣本报通讯员郭旭帆
2月11日,中牟县刁家乡小王庄村的草莓大棚里,村民们忙活个不停,一趟趟搬运着装满草莓的纸箱,码放到运输车上,点数、扫码……
“我们的草莓改良了品种,今年上市更早,卖得更好了。”站在新建成的小王庄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口,黄河水利委员会驻小王庄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兰永杰笑得合不拢嘴。
兰永杰已经在小王庄村坚守了3年。在乡亲们口中,他已经从“兰书记”变成了“老兰”“兄弟”“孩子”“叔”。“2018年,全村共有草莓大棚150多座,现在增至240多座,年产值1000多万元。”兰永杰掰着手指头,算了一笔账。
如今的小王庄村已是远近闻名的草莓种植基地,还带动周边村庄建成草莓大棚100多座。同时,工作队还带领村民积极发展林果种植业,栽植冬桃、苹果、葡萄等200多亩,发展礼品西瓜、甜瓜等农产品种植,种类越来越丰富。
产业发展带动小王庄村由内而外焕发了新光彩。种植能手吴国富告诉记者,他的草莓大棚已经从2座发展到5座,收入也较两年前翻了一番。如今,作为村里专家技术服务团成员,他有了更重要的任务——协助郑州市农科所、河南省农科院等单位的专家进行种植技术试验,研究草莓病害,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服务。
精准帮扶,扶起了村民的“底气”,更扶起了“志气”。现在,“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成了村民的追求。除了种植能手组成专家技术服务团外,村里20余名有经济头脑的村民还成立了农民经纪团,去年疫情防控期间,他们不仅帮助小王庄村恢复了草莓销售,还开始与电商平台合作。
3年过去,兰永杰任期结束,即将告别小王庄,新任驻村第一书记田志刚接过了“接力棒”。仅一个月,田志刚迅速成为乡亲们心中“热心肠、能干实事的田书记”。
虽然乡亲们都已经脱了贫,但田志刚还有更远的路要走。“下一步,我们要加快推动小王庄村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目前,小王庄村已经研究制订了新的产业提升发展规划、基础设施提升规划、乡村振兴规划和乡村旅游规划,被中牟县定为乡村振兴示范建设试点村。“小王庄村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田志刚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