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 他山之石

重庆:奋楫扬帆奔小康——“十三五”期间重庆脱贫攻坚综述

历时8年精准扶贫、5年脱贫攻坚,全市18个贫困区县全部脱贫摘帽,1919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动态识别的190.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重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全面完成。

立春之际,记者奔走于巴渝大地,随处可见一幅幅生机勃勃的美丽画卷:一条条水泥路蜿蜒向前、一栋栋农家新居错落有致、一座座致富厂房拔地而起、一张张幸福笑脸灿烂绽放……房子有了,保障有了,产业有了,收入增加了,脱贫户踏上了致富路。

奔流不息的长江两岸、绵延不绝的巍巍武陵……回顾决战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每一个脚步都踏出奋斗和拼搏,每一帧风景都写满美好和希望。

主体责任不断压实,凝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力量和干劲

时光回到2016年初,“十三五”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首次国内考察,选定重庆。他指出,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重庆,深入农户家中和田间地头,实地了解脱贫攻坚工作进展和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情况。他说:“看到大家不愁吃、不愁穿,教育、医疗、住房安全越来越有保障,心里感到很托底。”

嘱托,铭记心头。

责任,扛在肩上。

前行,力量倍增。

自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全市上下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严格落实主体责任,集全民之智、聚全市之力,谋脱贫之路、施治贫之策,大力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近年来,我市把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性战役、底线性任务和标志性指标,高位推动。2019年5月,市委召开五届六次全会,出台155条工作措施,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工作思路、具体抓手和脱贫成果。

去年4月15日,在习近平总书记赴渝视察一周年之际,重庆市委召开五届八次全会,对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进行再部署、再落实。同时,我市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书记专题会、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制定各类方案制度,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重大问题,确保了脱贫攻坚任务有力有序推进。

一场啃“硬骨头”的攻坚战,组织力量必须强化。市委书记、市长带头落实脱贫攻坚“双组长制”,市领导定点包干18个深度贫困乡镇及所在区县,各级各部门层层签订责任书,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的工作要求。

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资金准备必须充足。深冬时节,城口县沿河乡食用菌生产基地里,一袋袋菌棒整齐排列于支架上,一朵朵食用菌“升柄展伞”,村民们穿梭其间,一片繁忙。

这个食用菌基地总投入达到500万元,若在以前,对于沿河乡这样的深度贫困乡镇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得益于财政涉农资金的整合使用,沿河乡顺利建起了产业基地。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市累计整合财政涉农资金545亿元,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使贫困区县能够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

一场较真碰硬的攻坚战,方式方法必须精准。我市坚持把精准方略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问题,实施“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举措,大力提升脱贫攻坚质量和实效。

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虽受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严重洪涝灾害,但我市坚定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不动摇,坚决克服疫情灾情影响,重点做好收官交账“必答题”、疫情灾情“加试题”、脱贫成果“巩固题”、衔接试点“新课题”等“四道题”,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帮扶体系不断完善,贫困区县的“朋友圈”越扩越大

记者来到位于丰都县城西南60公里的武平镇。村民唐代祥见有客来访,迎了出来:“来,外面天冷,快进屋坐。”说话时,唐代祥眉头舒展。屋里,土豆堆满了半间屋。“这两年,家里靠着这些土豆,打了个翻身仗。”唐代祥边说边捡起一个土豆,在手上抛了抛。

这两年,一枚小小的土豆,成了丰都数万老百姓增收的“武器”。这与帮扶干部李晓东有关。李晓东是山东枣庄人。枣庄下辖的滕州是中国马铃薯之乡,种植面积达60万亩,其亩产量达到6000斤以上。

初来乍到,李晓东发现丰都大部分村民虽种植马铃薯,但亩产量不足1000斤,这让他大跌眼镜。于是,在他的牵线搭桥下,滕州市的脱毒马铃薯到丰都进行了试种。采取优化品种选育、改进种植方式、强化技术培训、出台扶持政策等一系列措施后,在丰都试种马铃薯大获成功。2020年,丰都引进滕州脱毒马铃薯种薯3.7万吨,在27个乡镇(街道)、254个村、1631个社推广种植面积2万余亩。其中1.85万亩春薯总产量达到4.1万吨以上,总产值达到9600万元以上,种植农户亩产值达到5000元以上,惠及5.8万户农户,其中贫困户7049户。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大扶贫格局。近年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共同组成了重庆脱贫攻坚的“三驾马车”。山东,就是重庆脱贫攻坚的重要助力之一。自2010年鲁渝两地因东西协作扶贫结缘以来,山城重庆,海畔齐鲁,两地跨越千山万水,开创出优势互补、长期合作、聚焦扶贫、实现共赢的新局面,上演鲁渝版“山海情”。

与此同时,水利部、中国农业银行等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我市,通过直接投入、协调引资,进一步助推我市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市级层面,我市调整充实市级扶贫集团和区县对口帮扶力量,各扶贫集团、对口帮扶区县选派挂职干部和驻乡驻村工作队员。围绕结对帮扶的深度贫困乡镇,18个扶贫集团迅速聚集,发挥行业部门优势,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市内18个条件较好的区县结对帮扶14个国家级贫困区县,建立协作机制,整合资源要素,协同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促进要素资源互联互通和协调发展。

没有市场主体带动,贫困对象小而散的生产方式无法对接大市场;有了市场主体带动,贫困对象就能“借船出海”,跟市场经济紧密连在一起,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2316家民企帮扶2009个村,“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大扶贫格局已然形成,不断凝聚起脱贫攻坚的磅礴之力。

脱贫质量不断提升,“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得到动态解决

“孤悬渝东北、困守大巴山”——曾经,天梯石栈,崇山峻岭,紧紧锁住城口人走出大山的脚步。过去的城口,有天无地有山无田有人无路,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

怎么办?搬下山去,开启新生活!

“从我记事起,我家就住在高山上的旧房子里,又漏雨又漏风。”城口县高观镇村民孙翠明说,前两年,一批驻村干部来到村里,走访调查收集信息后,村里确定的需要易地扶贫搬迁的人家中就有孙翠明一家。

“我们从山上搬下来,住进了新房,现在家里有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等,完全变了个样!”她激动地说。

不愁吃、不愁穿,住房、教育、医疗有保障是实现脱贫的基本条件。近年来,重庆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开展动态清零行动。全市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早已稳定实现,“三保障”问题全部落实到位。同时,我市还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农村饮水安全上巧做“文章”,提高脱贫质量。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让贫困群众圆了安居梦。“十三五”时期,25.2万贫困群众实现搬迁,圆满完成目标任务。同时我市一一落实后续扶持措施,其中:发展特色农林业5.9万人、发展劳务经济9万人、发展现代服务业2.2万人、资产收益扶贫0.7万人、社会保障兜底1.7万人、其他方式5.7万人。

贫困地区的农村,最怕的就是“一代穷、二代困、三代四代接着混”。发展教育,斩断穷根,我市先后出台一系列教育扶贫政策,对城乡低保和特困学生免收高中教材费,为非寄宿贫困生免费提供午餐,健全困难学生资助兜底保障机制等。通过一系列政策兜底、资源倾斜,不断改善贫困地区教育条件。

一场大病,可能会让一个家庭遭受重大变故。如何才能帮助这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家庭走出困境?我市紧紧围绕“基本医疗有保障”目标任务,坚持精准施策、持续发力,大力推进健康医疗扶贫专项行动。截至目前,全市贫困人口住院费用自付比例9.58%,重特大疾病、慢性病门诊费用自付比例12.24%,大病集中救治进度、慢病签约服务、重病兜底保障均达100%,县域内就诊率97.2%,大病专项救治病种扩大到33种,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三建好”、医疗技术人员“三合格”、医疗服务能力“三达标”、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等主要目标全面实现。

贫困面貌不断改善,一张张笑脸绽放在脱贫路上

各种扶贫政策让重庆贫困地区面貌日新月异,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养儿养女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这不仅是一句流传的俗语,而是以前真真切切的生活。过去,由于地处崇山峻岭之中,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经济欠发达,重庆贫困山区基础设施欠账严重,大多数山区群众代代受穷。如今,随着脱贫攻坚深入推进,当地基础设施大幅完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百姓生活蒸蒸日上。

2020年12月18日9时55分,重庆航空一架空客320客机平稳降落仙女山机场,标志着重庆仙女山机场正式通航。作为重庆市级重点建设项目,民航局脱贫攻坚2020年验收项目,仙女山机场通航后,架起了武隆连接世界的“空中走廊”,进一步助力武隆生态旅游提档升级,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去年1月11日15点57分,首趟长沙至黔江动车D3895次抵达黔江站,这标志着黔江正式进入高铁时代。黔张常铁路的开通,极大地改善了黔江及武陵山地区交通出行条件,对加快当地旅游、经济社会发展,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都将产生积极作用。

近几日,趁着好天气,垫江县五洞镇卧龙村三组脱贫户刘庆打理着家里的20多亩李园,他给李子树修枝、松土、施肥,确保来年李子挂果迎丰收。看着茁壮成长的李子树,干着活的刘庆感叹道:“如果不是党的政策好,我家哪有今天的面貌。”

几年前,刘庆的母亲、哥哥、姐姐和小儿子接连患上重病。为了给他们治病,刘庆四处求医,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也因此欠下一大笔债务。刘庆感到绝望时,扶贫驻村工作队来了,帮他栽种26亩脆李,安排就业岗位,落实教育资助政策,让他重新有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同样感受到党的好政策的,还有许多人:奉节县平安乡文昌村村民朱学兵,从山洞里搬了出来,建起了砖房。那个他居住了25年的山洞,如今成为摆放柴火杂物的开敞式“杂货间”;生活在黔江区鹅池镇南溪村夹皮沟里面的残疾脱贫户庞建华,分四季养54张蚕,蚕茧收入超过8万元;巫山县双龙镇安静村村民刘敬春,利用扶贫政策贷款40万元,流转了300多亩地发展柑橘,从贫困户变为了致富带头人……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全市上下将继续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全力巩固脱贫成果,向着更加美好的乡村振兴奋进!(文/颜安)

责任编辑:晴天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号:1309374 闽ICP备08006857号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3-2876799

新闻热线:17759335807 举报邮箱:ndwww@qq.com    宁德网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