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鸟先飞、滴水穿石”30周年突出贡献人物丨刘家富:一生坚守一尾大黄鱼
晨光微露,海风轻拂,素有“海上明珠”之称的三都澳,在大黄鱼人工养殖获得成功后,海上网箱养殖业悄然兴起,闽东人与海的传奇再续佳话。大黄鱼的成功养殖离不开一位执着的老人——刘家富。
刘家富出生在福建省连江县的一个小渔村,年少时随父亲出海捕鱼,便对大黄鱼产生了浓厚兴趣。1971年,刘家富从上海水产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连江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并在县渔场指挥部从事渔场渔情工作。
大黄鱼是我国特有的海水鱼,20世纪70年代前的全国年均捕捞量约12万吨。因1973年开始的滥捕越冬群体,导致我国著名的舟山大黄鱼产卵渔场资源枯竭。当时官井洋大黄鱼产卵场尚有大黄鱼进洋产卵。刘家富萌生了利用官井洋产卵场亲鱼条件开展人工繁育以拯救我国大黄鱼资源的设想。为实现这一目标,经申请,他于1981年带着几大缸的鱼类标本和许多鱼类相关资料,从连江县调到了原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刘家富一方面开展沿海垦区池塘养鱼高产试验、深入淡水苗种场学习“四大家鱼”人工催产技术,继续搜集国内外有关鱼类人工繁殖与增养殖技术资料;另一方面利用业余时间调查官井洋大黄鱼产卵场情况。接着,他还寻找机会向有关部门与领导建议立项进行大黄鱼人工繁殖试验。
经过多年准备与呼吁,1985年,刘家富和他的团队以1万元经费启动了大黄鱼人工繁育初试,并首获大黄鱼海上人工授精、室内育苗及野生鱼保活、驯养成功。
两年后,刘家富以驯养的野生大黄鱼为亲鱼,育出了100余尾全人工鱼苗。随着一个个技术难题被攻破,刘家富和同事们在1990年终于实现了百万尾规模的大黄鱼全人工批量育苗。
科学研究并非一帆风顺。当时,面对前期人工繁育的大黄鱼生长缓慢,许多人认为该项目没有商业化养殖前景。刘家富的大黄鱼养殖开发研究项目被叫停,团队研究几乎陷入绝境。
“我什么都可以不要,只要能继续我的研究。”刘家富没有灰心,成立“宁德地区水产养殖技术推广试验场”,背债继续研究大黄鱼养殖技术。
1995年,经过多方努力,刘家富团队解决了大黄鱼生长缓慢的问题,建立了大黄鱼网箱与池塘养殖的全套技术路线,试验场获得转机,指导养殖户试养大黄鱼也获丰收,为养殖产业化打下基础。
此后,他以试验场作为大黄鱼养殖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利用成果转化收入建设试验设施,引进技术人才,并通过技术培训与技术服务,积极推广大黄鱼繁养殖技术,在2000年基本实现了养殖产业化。
30多年来,经他的团队及各界努力,大黄鱼研发成为我国最大规模的海水养殖鱼类和8大优势出口养殖水产品之一,同时带动了土木工程、技术劳务、渔网机具、饵料饲料、交通运输、产品加工、内外贸易、休闲旅游等诸多相关行业发展,直接与间接从业人员达30万人,创造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闽东沿海的脱贫致富作出了贡献。
2019年,宁德大黄鱼总产量达16.4万吨,占全国总产量7成左右。刘家富先后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改革开放40周年渔业科技突出贡献人物;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杰出科技人才;宁德市首届科技重大贡献奖等荣誉。
如今,刘家富“退而不休”,继续担任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兼技术顾问、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专家顾问组成员、中国渔业协会大黄鱼分会名誉会长等,延续着他和大黄鱼的“情缘”。
责任编辑:卓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