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下村:文创赋能乡村美 振兴富民焕生机
宁德网消息(闽东日报记者 陈映红 通讯员 朱世刚)穿过蜿蜒流动的罗汉溪,沿盘山公路而上,便来到一方秀美村落。仲春时节,置身于霞浦县松港街道下村村,绿水盈盈,青山依依,一座座房屋错落有致,一条条村道干净整洁,村口展陈馆里,传来一段段动人的革命故事,引人驻足。
“这是村里的革命史迹展陈馆开馆了。为庆祝开馆,我们油画队成员专门在村里写生、画画。”霞浦革命史迹下村展陈馆外,一幅幅反映农家生活的画作挂满外墙,下村村农民油画队队员缪月仙正挥舞画笔,描绘乡村田野丰收的欢乐景象。其余队员也散布于村中,不时抬眼观察,不时沉思落笔,可谓“人在景中,景在画中”。
谁曾想,这座文化气息浓厚的乡村,几年前却是个偏僻、贫困的空心村。
“刚来下村的时候,发现部分村民有‘安贫’‘懒贫’现象,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文化生活比较贫乏。”下村村驻村第一书记黄小红坦言,下村村是革命老区村,也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2017年,全村只剩89名老弱妇孺居住在此,自然村分散,空心化严重,产业发展非常薄弱。如何丰富村民的精神面貌,激活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成了亟需解决的问题。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心。经过走访调查,黄小红提出借助文创、进行文化脱贫的新思路。在省委统战部、民盟福建省委会、省商盟公益基金会、省雕刻艺术家协会和霞浦县松港街道的支持和帮助下,2018年8月,下村村“文化脱贫工程”项目正式启动,开设了首期农民油画艺术培训班,建立起一支农民油画队。短短3个月后,村民们的油画作品就参加了中国世界遗产文化主题(福州)博览会展出,现场创作并举办义卖会,得到广泛好评。之后几年,村民们陆续开办画展、参与比赛,忙得不亦乐乎。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通过油画项目,村里的贫困户生活有了奔头,老人、残疾人有事可做,下村村焕发出一片勃勃生机。80多岁老人黄阿赶,学画后拿到了近1万元的认购款,生活好转,笑容增多;建档立卡贫困户吴延针,学画前整天游荡,无事可做,精神状态不好,学画后,夫妻俩成为学员中最积极的一对,还拿到认购款1.8万元,卖画的收入基本满足生活需要;村民林珠凤身有残疾,含辛茹苦将几个孩子拉扯大,学画后,她更加自信乐观,去年9月,她的作品《好酒好茶好心情》入选第二届全国农民画展并编入《作品集》……目前,下村村已举办30期油画培训班,创作作品3000多幅,作品认购款20多万元,既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又增加他们的家庭收入,村民们“放下锄头、拿起笔头、画出彩头、挣回票头、生活有盼头”的美好愿景逐渐成为现实。
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2020年,下村村开始积极探索,试将“文化脱贫工程”转化为文化产业项目,筹备建设霞浦革命史迹下村展陈馆和红色纪念园地。
“下村是革命老区村,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去年,我们修复了村里的苏维埃政府旧址,修建后建成霞浦革命史迹下村展陈馆和下村红色纪念园地,还将农民油画队的作品用来装饰展陈馆。”黄小红介绍,修复下村苏维埃政府旧址,建设霞浦革命史迹下村展陈馆和红色纪念园地,可将吴坑岩香草公园到龙潭寺一带的文化旅游景点串连成线,吸引更多的艺术工作者和游客来到下村,住在下村,甚至留在下村。同时,下村结合罗汉溪景区开发和下村段生态安全水系项目建设,逐步提升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打造下村写生基地和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展文旅产业,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文化振兴之路正愈走愈宽。
责任编辑:陈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