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日报 | 改革经验 我市创新工作机制破解人才紧缺难题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活水之源。
如今的闽东大地,
处处升腾着希望,
吸引越来越多人才的到来,
激发出巨大发展潜力。
屏南棠口镇漈头村的龙漈花海花卉基地 陈阿娜 摄
近年来,我市坚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重要批示精神,创新实施乡村振兴指导员、金融机构挂职干部、新时代科技特派员等工作机制,为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注入了强劲动力。
2019年10月,在省市县选派525名驻村第一书记的基础上,我市在全省创新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择优选派一批政治素质优、具有乡土情怀的处科级干部到村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按照“党群干部帮弱村、产业干部帮穷村、政法干部帮乱村”的思路,将最能打仗的人派到最需要的村,逐步实现产业薄弱村、乡村振兴试点村、老区基点村全覆盖。
乡村 振兴
市委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指导员选派工作,制定下发管理服务办法和考核评价指导意见,建立健全福利待遇政策,配强乡村振兴指导员助理;从推动产业发展、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夯实基层组织等方面精准定责,制定年度任务项目清单,实施一线跟踪考察;坚持把驻点村作为派出单位的挂钩联系村和领导干部“四下基层”的联系点,撬动更多工作力量和资源向乡村一线聚集。
到村后,乡村振兴指导员坚持真抓实干,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火热实践。截至目前,共筹措各类帮扶资金约3.27亿元,实施产业发展项目2174个,解决群众困难问题2233个。
县派犀溪镇仙峰村乡村振兴指导员李秋玉指导葡萄种植户种植技术。吴苏梅 摄
我市坚持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在常态化推进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的同时,在全省率先选派2批128名金融机构优秀干部到乡镇(街道)挂职,切实打通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
实施乡村振兴,需要解决资金问题。挂钩金融干部的到来,畅通了政银沟通渠道,实现信息互通共享,让金融干部更直接地领会党委、政府意图,找准政银村合作结合点,及时提供金融服务和决策参考,将以往“各干各的活”,转变为一起干一件事。针对“产融对接不充分”等突出问题,挂职干部积极运用省里纾困贷款、人行再贷款等政策,累计为571家企业发放贷款3.16亿元,其中纾困贷款7100万元。
挂钩金融干部充分发挥“娘家人”和“大本营”作用,采取“整村推进、批量授信”模式,精准建档6000余户,整村授信金额达3.75亿元,让授信镇(村)享受到更高的贷款额度和更低的贷款利率。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模式、简化信贷流程,创新和推广“文创贷”“红曲贷”“民宿贷”等一批更具闽东特色的金融服务产品。
不仅如此,他们还发挥熟悉政策、信息灵通、人脉资源广的优势,以“五个一”(联系一个村或帮带一户困难群众、提供一门增收技术、找到一条致富门路、争取一个发展项目、解决一件扶贫难题)为载体,主动进村入户,帮助基层解决困难问题。截至目前,累计开展金融宣传推广活动100余场次,为4274户放贷5.12亿元(其中贫困户290户,放贷1629万元)。
科技特派员田间传授技术
各色人才下沉一线,为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提供智力支撑,这是新时代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保障。
立足做强做优“8+1”特色产业,我市对接、聘请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领域高端人才组建专家服务团队开展服务,特别是创新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进一步贯通科技人才与乡村振兴的道路。
2020年,我市创新选派303名科技特派员住乡联村联企,一派三年,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建立“订单式”按需服务机制,统筹服务驻点乡镇所有行政村和企业,带动县、乡千名科技人员在基层开展创业和技术服务。寿宁县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总站,并成立临时党支部,解决科技特派员无址办公问题,将单兵作战转为组团服务,推动科技人员技术特长得以发挥。
乡村振兴指导员入户走访
如何激发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服务基层的积极性?市财政每年拿出1500万元,对市级科技特派员在乡村牵头实施、领办创办的科技项目、星创天地给予补助和支持,2020年帮助引进新品种180个、新技术168项,培训农户9150户。对表现优秀的科技特派员在岗位聘任、职称评聘、调任机关、年度考核、绩效奖励、职级晋升等方面予以激励,每三年评选表彰一批“宁德市优秀科技特派员”,并在各类评优评先中对符合条件、贡献突出的科技特派员给予优先推荐。
除了提供资金服务保障外,我市还支持科技特派员按市场化运作方式,带技术、项目、资金到农村领办创办经济实体,或以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入股、资金入股、技术服务和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与服务对象结成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古田县、蕉城区等地部分科技特派员以技术入股农业企业、合作社,助力当地食用菌、特色水果产业发展。
闽东日报记者 郭晓红/文
责任编辑:刘宁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