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 治国理政进行时 最新报道

【治国理政新实践·安徽篇】财政创新的“安徽实践”

2016-03-23 19:03 来源:中安在线

中安在线讯(记者 彭旖旎) “扶小微不缺决心,缺模式”,这是业界关于小微融资困境难以破局的一个共识。

2013年以来,安徽省创新财政投入,在全国率先构建政策性担保体系,开展“4321”新型政银担合作,对小微企业担保贷款出现的代偿,由原担保机构、省担保集团、合作银行及地方财政按4:3:2:1的比例分担,第一次在国内担保实践中建立了风险分担机制,为缓解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融资贵找到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扶小微、低费率、广覆盖、可持续,政府、银行、担保机构风险共担的“安徽担保模式”成为全国样本。

 “贷”动小微大发展

  安徽政策性在保余额逆势上扬,年均增长10%

一边是热气腾腾的优质订单,一边是缺乏信用证明无法贷款,这种让人“心急火燎”的情况,很多小微企业都遇到过。

去年底,在国内供应商资金集中兑付的关口,主攻外贸的宣城福美达公司同时接到两大国外客户订单,企业资金链骤紧。银行贷款门槛高审核时间长,民间借贷利息高企,这让公司总经理陈福涛陷入两难境地。

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困境中,与企业合作的振宣担保公司雪中送炭,他们通过“政银担”业务为企业担保的先期500万贷款,仅用5天就到了公司账上,一下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开年以来,福美达生产火热,陈福涛说,去年公司外贸增长超过50%,今年产值达到1个亿完全没问题。“资金是企业的血脉,很多企业死就死在资金链断裂。”陈福涛告诉记者,“政银担”提供的融资保障,让做实业的企业家更有信心,也让他切身感受到政府服务理念的改变。

和陈福涛一样,身在合肥的王学杰也享受到“政银担”带来的实惠。技术起家的他创办的公司不大,开发的图书管理软件却畅销全省。“公司科研开支大,通过‘政银担’贷款,放款速度快、额度更高,担保费率也从2%降至1.3%,这对创业初期的企业确实是真金白银的实惠。”

通过财政注资,壮大政策性担保机构实力,主攻小微企业帮扶;再通过“4321”风险分担机制,减轻担保机构的代偿压力,降低银行贷损的后顾之忧,撬动更多金融资本注入小微企业——这个具有安徽特色的财政创新,自实践以来收到显著效果。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安徽省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在保余额已达1337亿元,比2012年末增长30%以上,年均增长10%;平均放大倍数3.9,比2012年末增加1.26倍,在全国多数省份担保业务急剧萎缩的情况下,安徽却呈逆势增长之势。

无论是金寨的实业老板,还是泗县的农机大户,抑或是合肥的科研人才自主创业,从南到北16个地市的3.3万户小微企业,享受到了这场遍及安徽全境的金融雨露。

那么,这个破局小微企业融资困境,被誉为“安徽模式”的政策性担保体系,是如何产生并发挥作用的呢?

责任编辑:叶著

(原标题:【治国理政新实践·安徽篇】财政创新的“安徽实践”)

关键词

安徽 治国 实践 财政 理政新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