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平台 学习宁德 学习特稿

回荡在民心的动人乐章

——习近平同志关心寿宁县下党乡发展建设今昔纪事

2016-07-03 22:36

p16_b

习近平同志经常徒步深入农村,短短两年间几乎走遍了闽东的所有乡镇。张培基摄(资料照片)

p19_b

五月八日,省委书记尤权等领导在寿宁县下党乡鸾峰桥上与基层干部群众座谈。闽东日报记者董建鸣摄

宁德网消息(邱树添 郑振忠 翁飞)寿宁县城西去45公里,有个号称宁德“西伯利亚”的特困乡,名叫下党。最近一段时间声名鹊起,成了聚焦点,引起了海内外的关注—— 

“有个下党乡,我去时真是披荆斩棘、跋山涉水……”今年3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河南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深情地回忆起20多年前徒步前往下党乡现场办公的一段往事。 

这是一份深深的牵挂,浓浓的情意!历久弥新! 

5月8日,省委书记尤权带领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在市委书记廖小军、市长隋军等陪同下,专程驱车来到下党开展“四下基层”活动。在鸾峰廊桥上,他与乡村干部、老党员、村民代表团团围坐,倾听意见建议,促膝长谈聊发展,并解难题办实事。 

村口,那座古廊桥无言地诉说着那感人的一幕幕。

三进下党

1989年7月19日。一个大晴天。 

上午6时,天曚曚亮。习近平赶早带着地直和寿宁县相关部门负责人20多人乘坐中巴车从寿宁县城出发,在崎岖山路上颠簸了2个多小时到达平溪乡上屏峰村。然后,他们再徒步艰难跋涉前往7.5公里外的下党乡现场办公。 

看过《寿宁待志》的习近平知道,明代写了《警世通言》等“三言”的冯梦龙就曾在这儿当过知县。冯梦龙从家乡苏州到寿宁去上任足足走了半年,可见其行路之难、所在之偏。 

习近平认为,当县委书记要走遍全县各村,他在正定工作时履行了这一条。当地委书记就要走遍所有乡镇。那时,宁德有4个乡镇没有通路,他去了3个(后来因为调离,霞浦北壁没去成——记者注),下党乡是其中之一。 

下党地处闽浙两省三县交界处,是寿宁最边远的山乡。1988年初才建乡,是当时宁德地区四个省定特困乡之一。这里曾经是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乡”,所在地通往四个毗邻乡镇,都得翻山越岭步行10多公里,买卖东西只能靠肩挑背驮,直到建乡时,农民年人均收入仍不足200元。 

这是一次“履约践诺之行”—— 

一个多月前,下党乡党委书记杨奕周在地委工作会议上站起来哀怨地放了一“炮”:对贫困地区,上级要关心、要扶贫! 

老杨的话“辣味十足”,一下子引起了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注意。他在详细询问了解了下党乡的情况后,当场就和他定了一个协议,一定要去下党一趟! 

“我们以为习书记只是口头说说,可能不

会来。”时任下党乡党委副书记刘明华等人听老杨开会回来一说,有点吃不准地坦陈。“没想到习书记真的来了,更没有想到这么快就来了”。 

烈日炎炎,挥汗如雨。再过三天就是“大暑”,已进入一年中最热的节气。空气中弥漫着炙人的热浪。 

“大暑大暑,上蒸下煮”。习近平一行冒着酷暑,沿着荆棘丛生的山脊小道,一路长途跋涉,风尘仆仆、披荆斩棘,费时2个多小时,直奔下党而来。 

“‘地府’来了!”“‘地府’来了!” 

一路上,老百姓高呼“地府”来了,奔走相告,异常惊喜。 

下党村老党员王光朝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一群人顶着烈日,头戴草帽,手拄木棍,风尘仆仆,从文昌阁边上曲曲折折的石径上走下来。走在最前面戴着草帽、肩搭毛巾、汗透衣背的高个子,正是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 

“当地百姓管地委书记叫‘地府’,就是‘知府’的本地发音。”25年前的这一幕,刘明华历历在目,“习书记一行受到最为热情隆重的欢迎,乡里百姓说他是‘到过这里最大的官’!” 

沿途,他们自发挑出各种担桶,一桶一桶都是清凉饮料,用当地土草药做的,还有绿豆汤。他们感动又心痛地递给远道而来的客人,说:“你们喝吧,路上辛苦了!” 

“谢谢!”“谢谢乡亲们!”这一幕深印在青山绿水间,也让习近平深为感动,历久弥新。20多年后,那种感觉他仍然记忆犹新。他与老百姓的情谊就是这样的深厚、绵长! 

为了迎接习近平一行,当地干部群众用了3天时间,把桥面冲洗干净,摆上竹椅等作为接待之处。开会、吃饭、休息,甚至冲凉都在上面。 

一到下党,习近平同志却顾不上休息,马不停蹄,开展调研活动。 

乡政府临时办公地点,租在王氏祠堂里,他先察看了一下,场所极其简陋。民房多为土房子,一半猪牛圈,一半住着人。随后,习近平召开现场办公会,地点就在鸾峰桥边上的简陋小学校教室里,土夯的墙面凹凸不平,连门都没有!习近平仔细听取了乡党委、政府的工作汇报。 

不过,眼见为实,这里的艰苦仍然超出了习近平的想象,当地干部告诉他:下党地僻人难到。因为没有公路,交通全靠群众肩挑背驮。67岁的老党员王光朝回忆说,平日挑公粮到毗邻的平溪公社,来回要花去一天半时间。没有电,买不起油灯的村民只能靠点火篾。山路难行,小贩们不敢挑液体进山,怕一不留神摔倒打碎了血本无归,村里70%的人没有尝过醋味,50%的人没吃过酱油。百分之百的人不知味精为何物!村民还担心家里的猪养得太大卖不掉。因为乡里杀一头猪,往往从鲜肉吃到咸肉…… 

下党的穷困令人震撼!因此,现场办公会上,习近平表态要优先考虑下党的建设发展,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解决实际困难。他拍板决定支持下党乡建设资金72万元,用于乡里水电、通乡公路、乡政府办公场所建设,其中40多万元用于水电站建设。这些都是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难题。对于一个年财政收入仅1.5亿多元、连保吃饭都困难的地区来说,这笔从牙缝里挤出来的“饭菜钱”,数目可不小。这也是习近平下乡调研给钱最多的一次。 

“啪,啪,啪!”掌声,在大山深处轰然而动! 

时过正午,习近平一行移到鸾峰桥上用餐,临时从群众家里调来的简陋饭桌、凳子就摆在廊桥上,端上桌的是几碟小笋、田螺、青菜等“土菜”。习近平却吃得津津有味。这也大大出乎下党干群的意料! 

“在我们这个偏僻的地方,头一回见到这么大的官,大家以为他会很讲究,没想到他亲切随和,一点架子都没有。穿一件白衬衫,很朴素,与大家同坐同吃!”刘明华感叹地回忆道。鸾峰桥见证了这一难忘的时刻! 

简单用完午饭,习近平在廊桥上小憩后,继续深入烈士后代、党员代表和特困户三户农户访贫问苦。 

下午3时许,习近平一行告别下党,走的是另一条出山的路。虽然路险坡陡、荆棘丛生,但因为这条路顺着河穿过去,“还稍微近些”。于是,乡党委书记老杨带人用柴刀将挡住路面的荆棘、苇杆劈除。遇到悬崖小道或溪水湍急处,乡干部又往前一步牵扶他们过河。老区人民的纯朴与热情给习近平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走羊肠小道、过独木桥、攀峭壁岩石,一路途经溪后、大坵下、下屏峰等自然村,步行10多公里,历时近3个小时到达芹洋乡溪源村,然后再乘车。回到寿宁县城已晚上8时许。参加调研的时任寿宁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连德仁在这一天的日记里写道:“……乘车5个小时,步行4个半小时,开会座谈访贫2个小时,一路风尘,大汗淋漓,辛苦程度不言而喻……回到县城招待所后,许多干部才发现脚底、脚趾都磨出了血泡。” 

“异常艰苦、异常难忘!”习近平同志后来这样形容此次下党之行。 

谁也未曾料到,仅仅几天后,他又一次赶赴下党乡。这一回是因为重灾! 

7月21日晚,下党乡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那天晚上7点多,当时屋外下着小雨,村里正在放电影。到了11点半左右,雨越下越大……” 

现年48岁的下屏峰村村民主任杨尚标对记者讲述那段痛苦的回忆,在“7·21”特大洪灾中,他失去了4位亲人。那场洪灾造成下屏峰村30多座民房被毁,土墙倒塌,5个村民遇难,62户332人受灾。 

天灾无情人有情!出差在外的习近平接报后心急如焚,当即指示分管领导和县里先行做好抗灾救灾工作。7月26日,他陪同省领导二进下党,察看灾情,慰问灾民。当天上午9时许,习近平一行中途取道斜滩镇,10时许到达溪源村。因简易公路被洪水冲毁,他们在溪源村听取灾情汇报后,冒雨步行3公里,沿着河道边的河床向上游跋涉,不时还要过独木桥,踩着石头当垫脚,抬腿一跃而过,险象环生。1个多小时后他们赶到下屏峰村现场察看,部署灾后重建工作,对重点受灾的32户重建户每户给予1500元补助。此外,他还协调资金15万元帮助解决公路,防洪堤坝、学校修建等问题。 

从此,下党成了习近平心中的牵挂。1996年8月7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带领省财政、交通、民政等省直部门负责人第三次来到下党乡。在调研座谈会上,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便是: 

“整整7年之后的今天,我又来到了下党。7年来,我一直牵挂着下党。” 

接着,习近平补充了一句:“我离开宁德之后,跟下党还有联系,老杨(奕周)经常来找我,跟我讲下党的情况。第一次来下党是89年7月,那时下党还没有公路。当时下党确实是地僻人难到,寿宁好进,下党难进……” 

因此,从不通公路、寸步难行到公路直通乡里,从县城一个半小时就能抵达。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观,脱贫致富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下党的发展变化,让习近平深感欣慰。 

此行,他查看了下屏峰村的灾后重建,新村面貌等。村尾的道路桥建设当时因资金匮乏进度缓慢,只建了石拱,桥面并没弄好。习近平一行从犬牙交错的临时便道穿行到河对岸,并沿着河岸向上游察看水毁后修缮的防洪堤工程和走访村民,察民情解民忧。他听取乡里汇报后,对下党的发展变化表示肯定,并当场协调有关部门给予下党乡100多万元的资金帮助,其中开通上党村的机耕路80多万元,发展生产项目10多万元,下屏峰村修桥10万元,同时还积极协调建设通往浙江庆元的出省公路。 

基层,是习近平去得最多的地方;群众,在他心中有着最重的分量。 

三进下党,习近平与当地干部、群众产生深厚的感情。当年拿柴刀在前面“开路”的老杨成了他的“草鞋常客”。2007年初,老杨患病住院,习近平十分关心,派人联系上海医院,代他前往探望。当年6月老杨病逝,习近平还特地发唁电表示慰问。此后那个身影有时还浮现在他下乡调研、访贫问苦的脑海里。 

三进下党解民忧,留下了一段永不褪色的记忆。这是习近平同志心系贫困地区发展的一个缩影。他将坚实的脚印留在下党乡的土地上,也将殷切关怀和优良作风,深深烙在下党人的心坎上。那亲民、爱民、便民和务实的作风更像一组动人的旋律久久回荡在闽东人民的心头上……

源远流长

“习近平同志当年到下党乡走的是沙土路,我们今天走的是高速路、水泥路。条件改善了,但‘四下基层’的作风应该继续弘扬,不能路平了、下基层少了,路近了、离群众的心远了。” 

…… 

今年3月13日,宁德市委在下党鸾峰廊桥上召开全市“四下基层”主题学习会。省委第8督导组第一组长叶家松、市委书记廖小军、市长隋军等领导“重上鸾峰桥”、重走进乡路。结合近期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学习思考,就如何传承优良作风、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展开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深感“四下基层”在新形势下的重要现实意义。叶家松指出,“四下基层”与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一脉相承的。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就是要心中装着群众,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时刻装在心里,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就是要学会做群众工作。 

廖小军则强调,要进一步弘扬习近平同志在我市工作期间留下的“四下基层”优良作风,通过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激发广大党员干部更高的工作热情和干劲,共同推动“六新大宁德”建设,用实实在在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来检验和体现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宁德以“深化‘四下基层’、践行群众路线”为载体,走出群众路线的“宁德实践”。 

在1989年7月19日下党乡现场办公会上,习近平同志提出要求,各个部门都要到贫困地方去调查研究,带动解决实际困难。他在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围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凝聚合力推动发展,亲自倡导和带领全区干部从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接访群众活动开始,逐步建立以“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为主要内容的“四下基层”工作制度。而徒步下党现场办公,正是他所倡导的“现场办公下基层”的起点。 

20多年来,宁德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并传承这一做法,“四下基层”不仅在宁德形成风气,而且成为新时期践行群众路线、改进工作作风、巩固基层基础的创新载体。2012年2月,宁德市委从抓队伍、转作风、促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赋予“四下基层”新的时代内涵,开展“四下基层、四解四促”活动,即“信访接待下基层,解矛盾促和谐;现场办公下基层,解难题促民生;调查研究下基层,解瓶颈促发展;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解疑惑促落实”,并在福建省率先将每月第一周定为“无会周”,让各级领导干部摆脱文山会海,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 

市委将此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载体,市领导率先垂范,深入基层开展每月“进村入户三昼夜”活动。期间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为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多办实事好事,在闽东山海间写下了许多动人的篇章,为宁德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后来居上凝聚起了强大的正能量。 

下党的发展倾注了习近平同志一片心血,也凝聚着省、市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和大力支持。 

下党,再也不是被“遗忘”的角落。省委书记尤权,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姜信治,省委常委、秘书长叶双瑜,副省长陈荣凯等省、市领导先后七次深入下党调研,探讨如何加快扶贫开发、推动老区山区发展。仅今年以来,市委书记廖小军就多次到下党,帮助解决发展难题,关心下党点点滴滴的发展变化,进一步推动他们在“六新大宁德”建设中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4月9日,廖小军、隋军带领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赴寿宁县下党乡开展现场办公活动。针对县乡提出的修缮下党出乡公路、建设鸾峰桥文化公园、下屏峰村环境整治以及发展产业等,他们与市交通运输、住建、财政、农办等部门负责人一起探讨解决办法、资金筹措途径等,为下党乡理清发展思路。 

对下党的关心帮扶仍在持续,而与此同时,习近平同志深入基层、亲民务实的优良作风也得以继承和发展。 

20多年来,变的是下党的村容村貌、村民生产生活,不变的是下党人奋发图强、苦干创业的闽东老区精神。 

20多年来,变的是一任又一任的干部人选,不变的是干部脚踏实地、心系群众的良好作风。

春潮滚滚

斗转星移,沧桑巨变。 

日前,记者从寿宁县城出发,驱车沿着盘山路蜿蜒前行,1小时20分钟后,下党乡到了。清澈奔流的修竹溪映入眼帘,水面上一座古朴的廊桥(别名屋桥)静静地卧波两岸青山。据当地干部介绍,这就是远近闻名的鸾峰桥。始建于明代,清嘉庆五年重建,桥长47.6米,拱跨37.2米,是全国单拱跨度最大的贯木拱廊桥。正是它见证了那段难忘的历史。 

步入下党村,水泥村道干净整洁,两旁矗立着一排排齐整的楼房,门前孩童嬉笑玩闹,老人围坐一团唠嗑,勾勒出一幅现代乡村美景。 

在村委楼对面的杂货铺里,88岁的王光丰和妻子坐在门口纳凉。王光丰是革命烈士后代,是习近平同志初进下党村慰问的三户村民之一。看到客人来访,老王的儿子王明贵放下手中的活,带着憨厚的笑容从货架后面走出来。他告诉记者,和大多数村民一样,十多年前从外村搬迁到里村新区,告别破旧的土屋,住上了自建的四层半新楼房,小日子越过越舒坦。 

在习近平同志的牵挂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努力下,近年来下党乡发生了喜人的变化:先后开通了总长12.5公里的进乡公路,及通往政和、庆元的出县、出省公路,建起了中、小型电站,建起中、小学教学楼,实现建制村村村通水泥公路和电网、电视信号、手机信号全覆盖。当地群众就医、就学、居住、出行条件大为改善,广电、宽带、手机等现代科技产品进村入户。开展村容村貌治理,建设沼气池、垃圾池,改造线路,绿化环境,下党气象一新…… 

知微见著,这背后是下党人始终不变的滴水穿石般的干劲与韧劲。上个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涌入这个偏远乡村,村民转变思路,走出山门,各显神通谋发展。目前,全乡过半村民外出务工,从事水果批发、经营超市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下党乡群众在省内外开有140多家超市,总投资8000多万元。 

“下党的发展,主要抓‘做’功,而不是‘唱’功。要更新观念,拓展思路,把路子摸得更清楚一点,把脚步迈得更扎实一些。要以一村一户一人为对象去想路子,去解决问题,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上,才能实打实上一个新台阶。”20多年来,下党乡干部群众牢记当年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发展思路,立足乡情,脚踏实地抓发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走出一条水电强乡、农业富民、生态立乡的发展之路。 

下党乡地处山涧狭谷地带,修竹溪贯穿而过,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乡党委书记叶家双满脸自豪地介绍,目前已有装机5000千瓦的霖峰水电站,投资3亿、装机3万千瓦的屏峰电站也正在建设,一旦建成,下党乡财政税收将突破500万元大关。 

山地多是下党又一特色。全乡拥有山地6.618平方公里,人均拥有山地3亩多,山地农业的开发成为下党发展的重点。着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通过引进新品种、建设示范基地、组建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脐橙、锥栗、毛竹、油茶等特色农业产业,使下党从单一的粮食生产收入向农、林种植业多元发展的农业产业格局。其中,茶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共有茶园2500亩,茶叶加工厂6家。其中,村民王祖明创办了鸾峰茶叶加工厂,生产的高山乌龙红及金俊福宁眉两个红茶品种在中国茶叶协会名优茶比赛中均获奖项,品牌优势明显。据村干部介绍,去年该厂加工茶叶逾2万斤,创造产值逾千万元。 

2013年,下党乡实现农业总产值7632万元,是1988年的42倍;工业总产值64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00元,是1988年的40倍。

下党发展吸引了不少在外能人回乡创业,王光栋就是其中之一。现年39岁的王光栋曾是上党村的一名小学教师,当时每月工资仅40多元,迫于生计他下决心走出大山,辗转到福州、石狮做服装生意,后来听闻家乡种茶效益好还有补贴,2008年回乡种植茶叶,如今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拥有茶园30多亩,其中金观音、金牡丹等优质茶15亩多,年收入10多万元。“我们的高山茶品质高,金观音茶青一斤可卖到40多元,还销到武夷山等周边地区。”王光栋信心满满地介绍。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下党人理出一条清晰的发展思路。 

“如果能修一条上山10公里长的机耕路,那山上的林子都能得到充分开发。”6月14日晚7点,下党村委楼办公室,与屋外微凉的空气形成鲜明对比,屋内村支部成员与乡领导讨论热烈,大家抚今追昔,共计发展。老党员王光朝首先“开炮”。 

村民主任王菊丽对预计2016至2018年完工的“三纵”线(从浙江庆元经下党至厦门的省道)充满期待:“这条路修好了,我们的脐橙也不用担心销路了。” 

村支书王祖明看好“美丽乡村”建设:“我们的下党将会越来越美。” 

乡党委书记叶家双对全乡发展规划成竹在胸:“下一步我们还要尝试种植油茶,开发廊桥、碑坑村古民居等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在输出劳动力的同时还要吸引有资金有实力的乡贤回归创业。” 

春潮滚滚。站在新的起点上,今日下党人,正承载习近平同志的殷切期望,发扬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以弱鸟先飞的赶超意识,自力更生、持之以恒唱好“山歌”,必将描绘出一幅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社会更和谐的富美画卷!

关键词

习近平 下党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