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平台 学习宁德 学习特稿

铭刻在山水间的记忆

——来自福安市范坑乡脱贫致富的报告

2016-07-03 22:37

p31_b

近年来,范坑乡重视茶叶加工产业发展,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图为该乡最大的茶叶加工厂,年可加工各品种茶叶350吨。

宁德网消息(徐守武 苏晶晶 叶陈芬)莽山峻岭绝尘音,将有良机换新颜。

福安市范坑乡,一个曾经守困多年的偏远山乡,与寿宁、柘荣和浙江省泰顺县接壤,一句在当地流传甚广的顺口溜——“山山有脉、脉脉有坑、坑坑有村、村村相望,鸡鸣一声,两省三县(市)相闻”,是该乡的真实写照。作为一个典型的山区乡镇,它曾因山高路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成为贫困落后的瘠土,被定为省老区特困乡。在几乎停驻的时光里,范坑的乡民日复一日,期待一番改变。 

二十多年前,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心怀民生之艰,致力于扶贫脱困,深入基层察民情、身体力行解民忧。他曾与范坑乡有过多次看似寻常的交集,却自此点燃了这个特困乡脱贫致富的“星星之火”;那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至今还流传在那片青山碧水间…… 

6月17日,记者赶赴范坑乡,寻访那方广袤静谧却又跃动着无限生机的天地,聆听那段铭刻在山水间的深情往事,见证这个曾经的贫困乡今天脱贫致富迈出的坚实步履。 

深山传佳话 

从福安至范坑,沿途山高林茂,绿意盎然,令人心生惬意;间或其中的新植油茶树亦以轻展的姿态迎接着远方来客。46公里的山路,虽已硬化,一个小时的行程,仍旧让人颇感劳顿。 

范坑乡党委书记郑招旺告诉我们,如今这乡道村路较之从前,已是“康庄大道”,交通条件今非昔比。“在1996年之前,任谁到范坑来,都得走黄土机耕道。若要到一些更为偏远的自然村,还得步行才行。”郑招旺笑着说,“当年习书记多次到这里,仅从福安到范坑,每次都得花两个多小时,一路颠簸着进来。” 

谈及当年事,原范坑乡党委书记缪宝金作为习近平同志多次走进范坑乡的重要见证人,可谓千言万语道不尽。 

山高路远的穷乡,能多次迎来一位“大官”,这让缪宝金至今想起来,仍是激动不已。而令他记忆犹新的一次迎接,是在1988年的深冬季节,临近年关。 

“那天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很冷。”缪宝金仔细地回想,“习书记穿着解放鞋,衣着很朴素,没有一点官架子,笑容满面,很有亲和力。”也就是这股亲和力,不一会儿便消除了缪宝金及村民们的拘束感。 

在毛家坪村走访时,习近平同志得知村主任毛友福是烈士家属后,便立即亲切地拉着他的手,闲话家常。随后,由毛友福引着,走家入户体察民情。 

嘘寒问暖之中,包含的是最真切的民生情怀。“每到一家,习书记都会揭开村民家里的锅盖或蒸笼,看看他们煮的什么,吃的什么。甚至还会走到楼上房间,摸摸村民家盖的被子暖不暖和。”缪宝金将当年的细节娓娓道来。 

69岁的毛冬福,当年是毛家坪村民兵营营长。习近平同志首次进毛家坪村,他也在侧迎接。回忆起那段经历,他满怀感激地说:“是习书记给了我们生活的新希望。” 

“当时的毛家坪非常贫穷。”毛冬福说着,念起了一首打油诗:“茅棚土舍田地差,鸟不宿来猴不爬,乞丐路过不驻脚,姑娘不来找夫家。”这种靠山吃山,胼手胝足,挣扎于温饱的日子,从习近平同志第一次走进毛家坪村,关心村民生产生活困难之日起,就迎来了新变化。 

那时,毛家坪的饮用水皆靠着每家每户打个窖井汲取地下水。但因人畜都住同一屋檐下,地下水交叉污染,成了“脏水”,许多村民常因此腹痛。“离村子不到一公里处就有一处水源,却苦于没钱修建水库。”毛冬福说。习近平同志在得知这一情况后,便立即让村民带其到水源地查看。随后,他当场拍板决定拨款2.6万元修建水库。 

在毛家坪村,至今还保存着一张旧照片:一间破旧的教室,几张拼起来的课桌铺着报纸,上面摆放着茶水。就在这样一个简陋的会议室里,习近平同志做出修建水库和校舍、划拨3万元用于生产项目作为启动资金等决定。连番惠民举措,打破了这个小山村几十年的沉寂。 

1989年初,毛家坪村建成了占地3亩多、建筑面积达600多平米的小学校舍,教师也从原来的1个增加到7个;还修建了库容达2460立方米的饮用水水库。水库建成后,习近平同志还专程到村里察看。当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过去了十年,党的农村政策会不会变?坚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是他倡导的一贯作风。在调研中,他反复向群众宣传“四个不变”,即党在农村的富民政策不变;国家扶持贫困地区和支持老区建设的政策不变;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乡镇企业政策不变;地委、行署过去制定的行之有效的治整改措施不变。一席解疑释惑和鼓劲的话给范坑人吃下了“定心丸”,更加坚定了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 

在习近平同志的亲切关怀下,毛家坪村逐渐摒弃落后生产经营观念,党员、干部主动带头学习新技术种植新作物,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据毛冬福回忆,那时每天晚上都有40多个青壮年到村里的小学教室学习科学文化。不到一年,毛家坪村已是山头林木叠翠,山腰茶果环抱,村前村后鸡鸭成群,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由于推广了优质杂交水稻,亩产从100公斤提高到350公斤,人均收入突破600元。到2013年,毛家坪村的人均收入已破万元大关。 

“这二十多年,我们不仅逐渐摆脱了贫困,教育成果也位居全乡前列。习书记来之前,全村可只有因贫穷而辍学的‘半个’初中生!到2013年,我们村的大学生就有36个。”话及毛家坪村今日的崭新面貌,毛冬福颇感自豪。 

“红日高照南山崖,春风化雨千万家;漫道桃源景色好,毛家坪村谁都夸。富民政策催奇葩,山变水变人变佳。太白再世赋新诗,仙女到来拉郎嫁。鱼争上游花争姹,竹争参天茶争牙。毛家坪人有志气,社会主义大步跨。”一首质朴的农家山歌,道出的是山村沧桑变换的无尽喜悦。 

习近平同志的倾心关注,不仅让毛家坪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给范坑乡的未来指出一条发展明路。 

“习书记十分注重农业发展,也很重视生态保护。他提出,范坑乡发展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走‘种养加’生态发展路线,最重要的是要选准扶贫项目。”缪宝金说。范坑乡油茶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拥有“绿色油库”的美称,上世纪70至90年代,是范坑油茶产业最红火的时候,家家户户都种植,多的一户茶农可采收鲜果5000公斤。习近平同志在调研时再三嘱咐群众,种植油茶的方式要根据环境条件等情况因地制宜确定,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都要注意保水、保土、保肥,避免水土流失。此外,他还鼓励范坑乡大力发展茶叶和林业。从那以后,范坑乡掀起了种植茶叶和林木的热潮。现在茶叶成为该乡很多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而今范坑乡也被评为“省级生态示范乡”。(下转A4版)

(上接A1版)1990年5月初的一天,习近平同志再次来到范坑乡。“那天,他轻车简从,身边只跟着两位工作人员。”缪宝金说。在召开了一次简短的座谈会后,习近平同志和乡镇干部合影留念。即将离开时,他在车门口和乡镇干部一一握手,语重心长地叮嘱:“在贫困乡工作任务很重,也很光荣,你们要好好去做,有什么事来找我。”后来缪宝金才知道,那次习近平同志是来告别的。不久,他便离开闽东,到福州任市委书记。

不到两年,数次到访一个偏远的特困山乡,为特困乡发展和山民脱贫致富理清思路、指明方向。一系列惠民举措,一番番扶贫扶志的讲话,彰显的是习近平同志心系群众,与民同忧的殷殷情怀。

秉持好传统

习近平同志多次走进范坑乡,身体力行的是他大力倡导并形成的“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在范坑乡的多次调研中,习近平同志有一句话让范坑干部群众至今言犹在耳:“要跟老区人民打成一片,带着感情做好扶贫工作。”习近平同志多次嘱咐干部要有使命感、责任感,要节俭办事,苦干、实干、巧干。

习近平同志以身作则带领党政机关干部深入基层,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推动闽东探索脱贫致富之路,以实际成效熔铸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他亲民为民爱民的情怀,至今还深深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闽东干部。

“四下基层、四解四促”、“无会周”、“驻村三昼夜”……转作风,提效能,促发展。二十多年来,秉持优良传统,与时俱进,结合现实需要,我市将贴心服务群众的工作理念不断继承发扬,推行一系列走基层、听民声、办实事、解民忧的工作制度。领导干部自备生活用品,怀揣民情日志,进村就住学校、村部或农民家里。白天走向田间地头,访贫问苦,晚上则走村串户与农民、村干部和农村的各种能人围坐一起拉家常,说民生。同心同德、同舟共济,一股干群融洽,合力共建的风气润泽闽东大地。

范坑乡多次被习近平同志所关注,并为其夯实了发展基础。而今它仍是宁德市委市政府开展各项工作所服务的重点乡镇。

2012年1月21日,宁德市委主要领导来到范坑乡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和基层干部,向他们致以新春的问候,并了解当地农村经济社会情况,探讨推进新农村建设、农业增收,农民增效的措施与办法。

2012年7月23日,宁德市领导开展“四下基层、四解四促”活动,再次深入范坑乡察看当地“两茶一参”特色产业,希望当地能加快改造步伐,创新模式,更好带动农民增收。

2013年7月1日,宁德市委领导再次到范坑乡实地了解立足当地条件所发展的“种养加”的品种、增收的途径,鼓励发展生态农业。在山村店铺、农家庭院,市领导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上,同议一个话题,从家庭情况、村里的情况到增收的状况、对党委政府的期盼要求,亲切地交谈交流。

贴近群众知冷暖,乐事还同万众心。上行下效,为民解忧。多年来,范坑乡的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亲切关怀,持续推进“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在当地的传承和发扬,做好扶贫开发工作。

陈增平,原范坑乡经济管理站站长,曾为蛇头村包村干部。2013年初,在乡政府的支持下,陈增平引导蛇头村村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头引进德化黑鸡进行饲养。“干部没带头,村民会感到心里没底,不敢尝试。只有干部身先士卒,才能带动村民的积极性。”陈增平说。如今,蛇头村的黑鸡养殖已达数万头,产业风生水起。

为重建油茶林,落实高产培植技术,新建油茶文化走廊,范坑乡党委政府专门成立工作小组,由乡党委委员连树禄与包村干部钟勇贵牵头油茶生产管理工作。白日里,他们二人与村民一同山上复垦、栽植,夜间又安排次日的生产人员,做好思想动员。如此往复,长达半年。“油茶是我们乡里的重点产业。它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却又沉寂多年。要使其重新焕发生机,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绿色油库’的复兴之路,任重道远。”连树禄由衷地说。

类似陈增平、连树禄这样的干部,范坑乡这些年来并不鲜见。以民为念,心系群众,范坑乡干部念念不忘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殷殷嘱托。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干部综合能力培训、执行“定岗在村居、服务在一线”的工作制度,开展“扶贫开发民情联心”工作法,在城区设立便民服务联系点……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范坑乡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不断强调干部需尽好职,守好责,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以实实在在的作风,做出实实在在的业绩,以此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穷乡展新姿

“弱鸟先飞”、“滴水穿石”,这是习近平同志当年任职宁德期间大力倡导的发展精神。多次走进范坑乡,点亮毛家坪村群众心中的希望之灯,折射的也是他矢志脱贫,奋力争先的决心。而这些皆为闽东的扶贫开发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后,我市历任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接力发展,共谋新篇。尤其是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在践行“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过程中,不断转变观念、开拓思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并开创了产业扶贫、挂钩扶贫、科技扶贫、小额信贷扶贫等多种扶贫开发模式,整村推进、协调发展,在山水间挥洒锦绣闽东。

宁德市委多次强调,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工作作风,切实增强做好扶贫开发的责任感,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打好扶贫攻坚仗,实现全市从城市到乡村、从沿海到山区的全覆盖的“百姓富、生态美”小康社会。

市领导反复要求要引导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断增强‘造血’功能,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确保闽东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围绕扶贫开发的目标,我市出台一系列扎实举措:实施产业增收扶贫工程、搬迁扶贫“造福工程”、整村推进扶贫工程、小额信贷扶贫工程、科技培训扶贫工程;深化行业扶贫,加快交通、水利、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如今,按照省委九届九次全会提出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要求和市委建设“六新大宁德”决策部署,我市又从资金扶持、产业联动、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完善、推进民生工程发展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扶贫攻坚投入,全市扶贫开发呈现全面向好的喜人局面。

时光倥偬,日月如梭,范坑这个偏安一隅的山乡顺应着这般闽东扶贫开发工作发展之大势,立足当地特色,也以崭新面貌向世人展示其发展的骄人步伐。

依托资源,携手脱贫致富。在蛇头村,一幢幢红砖楼房掩映在青山绿树中,一条条或弯或直的水泥路,从村口一直延伸到各家各户,村旁的田地里,一株株葱郁的葡萄树映着池塘的波光,分外妖娆。远处的山林里,不时传出一声鸡鸣。

“种葡萄、养鱼、养鸡,经营农家乐。去年的收入近200万,比之从前在外务工,这般生活真是乐在其中。”蛇头村村民林奶增望着一手创造的家业,脸上溢满笑意。

如今,像林奶增这般以农业合作社规范农业生产,引进技术科学种养的形式在范坑乡屡见不鲜。范坑的农业发展逐渐呈现现代化、专业化、规模化之势。“我们的特色就是山地、是田园。这些资源若置之不理,范坑永远也摘不掉‘贫困’的帽子。而若充分利用,其潜力将不可限量。”郑招旺说。

多元发展,花开遍地;“生态净土”化身“经济热土”。近年来,依据建设“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乡”总体定位,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范坑乡始终把创建省级生态示范乡作为工作的重点来抓,以建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为理念,充分发挥山区生态优势,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利用高山特点发展高山生态经济。除却每年的50多万元专项扶持资金,范坑乡还积极通过搭建服务平台,引导和帮助农民发展高山蔬菜、有机茶、反季节葡萄等特色产业,为农民群众开启“绿色金库”增收致富之门。目前,全乡已形成以茶叶、太子参、油茶三大主导产业为支柱的生态农业发展格局。农民收入逐年增加,生活面貌大为改善。2013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62亿元,农业2.89亿元,工业1.7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0324元。

二十五年,一个特困山乡历经扶贫开发的今昔蜕变;一段砥砺拼搏的岁月,由心系老区人民生产生活的习近平同志划下起点。朴实的范坑山民,始终念念不忘习近平同志为他们铺就的发展之路。沧海桑田,任尔西东,这片远离尘嚣的土地始终寄托着一份沉甸甸的期许——脱贫致富。如今,山乡在发展,机遇在降临,广阔天地,范坑将大有作为。而那段铭刻在山水间的记忆,流淌着绵绵深情,令人回味悠长,它亦将乘着范坑的发展东风,扬诸四方。

关键词

习近平 范坑乡 范坑 毛家坪村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