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闽东之光 非遗文化

剪纸

2016-07-18 17:22

 

  宁德网消息 柘荣剪纸历史悠久,可以上溯唐代,盛于清、民(国),具有广泛扎实的群众基础。它既保留了原始艺术淳朴、粗拙、刚健、浑厚的特征,又具有细腻、古雅、秀丽、柔美的艺术魅力,给人以远古艺术的美感,积淀了中华民族古老的审美观念及思维意识,作品中较完整地保留着我国古代的文化信息,具有较高的审美与文史价值。柘荣剪纸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当地新婚嫁娶、生日寿诞、小孩满月等民俗活动的必须品,而走进现代人的生活,更是人们家居装饰、旅游纪念、会议纪念和收藏馈赠的佳品。 

据考证,柘荣剪纸源于唐代中原民间剪纸技艺。唐朝以后由于战乱等各种原因,中原流民迁入八闽定居,带来了民间剪纸、布袋戏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并在柘荣民间开花、繁衍、蓬勃发展。由于柘荣地形地貌的特殊性,历史上长期与内地交往甚少,使原先来自中原的乡风民俗、民间文化(包括民间剪纸)在柘荣得以保留和传承。  

柘荣剪纸最早由民间刺绣的底样发展而来,多出自民间乡村巧女之手。她们多得艺于祖辈传授,八、九岁便学抠花样。在农事家务之余,用一把剪刀、几层薄纸,以自己周围的生活为依据,寄自己的理想与希望于剪刀,围绕节日、民俗等喜闻乐见的活动,凭着对生活的体察,大胆丰富的想象,把自己的情感用剪刀再现出来。

柘荣剪纸以阳剪为主,阴剪为辅,阳剪和阴剪相结合。用具十分简单,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一个织篓即可。不用粉本,只打腹稿,先剪外部轮廓,然后慢慢向内镂空,一气呵成。花样繁多大幅复杂的的作品,也只把要剪的物体在画面中安排好,然后简单勾勒轮廓,再用刀口细长、咬合整齐、刀尖锐利的大小剪刀各一把,采用阳剪、阴剪手法,再配上各种纹样剪制而成。小剪刀剪精细部位如动物、鸟兽的羽毛、花瓣、鱼的鳞甲等,大剪刀剪整体轮廓,一般由内到外,在意念下形成自然有节奏的变化,使物体生动、丰实、美观。

柘荣剪纸风格鲜明,具有很强的地域个性,承传了中原文化的特色,是研究中原文化的“活化石”。柘荣剪纸的主要表现形式有窗花、礼花、喜花、鞋帽花、衣襟花、枕花、肚兜花等。

1、窗花:用于装饰窗户,内容以石榴、鱼、喜鹊、龙凤戏珠等,寄寓着幸福的绵绵不绝与生命的生生不息的希望。

2、礼花:主要是贴于送礼物品上,多为长形、方形,内容以花卉鸟兽、鱼虫珍禽等为主,多表现和营造喜庆吉祥的气氛。

3、喜花:多用于婚嫁典礼各种物品上,主体纹样内容与上两种相近,多为对夫妻生活和睦美满的祝福。

4、鞋帽花:主要用于刺绣底样,题材大多为花鸟虫鱼等, 如“凤凰戏牡丹”、“鲤鱼缠莲”等,与之相近还有衣襟花、枕花、肚兜花等,可见剪纸成为日常生活的必备。

其他如表现器皿陶罐、花草虫鱼、古代人物、传说故事等的作品,丰富多样,形象细腻,含意微妙,充分表达了劳动者的乐观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柘荣剪纸从80年代起就参加了福建省民间美术展览,并晋京展演,还曾10多次赴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埃及、丹麦、巴基斯坦、美国、巴西等国家以及港澳台交流,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福建美术馆、南京大学博物院、福建省博物院以及海外一些博物馆收藏。

2000年,柘荣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剪纸、评话、灯谜)”。2008年,柘荣县被国家文化部评定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09年10月,柘荣剪纸与全国各地剪纸项目组成的“中国剪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关键词

剪纸 柘荣 剪刀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