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宁德网消息 据考证,我国最迟在东汉晚期就已出现拱桥,而以穿插梁木为木拱的名桥,则是北宋《清明上河图》的汴水虹桥。《宋史·陈希亮传》记:“希亮始作飞桥无柱,以便往来。诏赐缣以褒之”。希亮架设的虹桥有效地避免了船撞桥事故,得到皇帝的褒奖。但由于历史原因,汴水虹桥在宋末湮灭,现仅见于《清明上河图》中。
屏南县万安桥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桥梁史专家认为虹桥早已消失了,虹桥结构技术也已经失传。1980年,茅以升先生主持编撰《中国古桥技术史》。第二次编写工作会议在杭州举行,与会者介绍在浙南一带有一种叫八字撑架的木桥,经过实地调查,证实是演进了的虹桥式木拱桥。而后,在福建也发现了大量虹桥式样的木拱桥。至此,桥梁史专家们才确认北宋时期盛行于中原的虹桥结构技术在民间并未失传。
闽浙地区的虹桥技术世代相传,对虹桥结构进行改造和创新,改绑扎为榫卯,增加剪刀苗,加盖桥屋,产生了区域性、民族性的木拱桥。闽浙地区木拱桥是汴水虹桥的演变,反映中华文明历史的延续性,被誉为“古老概念的现代遗存”,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
木拱桥上还设有神龛、戏台、楹联、匾额、碑刻、凳床、摊点等,是村民祭祀、看戏、集会、歇息、观赏、贸易等活动场所,梁上墨书的董事、工匠、捐款助工等,是当地珍贵的人文资料,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寿宁县鸾峰桥拱架
木拱桥改汴水虹桥的绑扎结构为榫卯结构;制作、接合、架设都简便;能用较短的材料构成大跨径的结构物,最长可达40米;构件能够按设计尺寸预制并现场安装;整座桥起拱高、受力好,外观形成曲线;加盖桥屋既美观实用又能保护桥身,还提高了桥的稳定性。符合力学原理的木拱桥历经数百年而存在,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至今,我市现存木拱桥54座,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 座,福建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座。
虽然每座木拱桥在形式上有一些差异,如跨度、桥长、桥宽、桥面坡度、桥面用料、桥屋形式等,但是造桥技艺的基本构成是相似的。造桥一般有如下步骤:
1、选桥址;2、建桥堍; 3、测水平; 4、架三节苗;
5、立将军柱;6、架设五节苗;7、上剪刀苗; 8、安桥板苗与马腿;9、架桥屋。
盖完屋顶,做好神龛,钉好挡风雨板,至此整座桥就基本结束。
造桥技艺的发展与成熟,伴随着造桥习俗的产生,这种劳作习俗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份。造桥习俗主要有以下几点:1、择日起工。2、立鲁班神橱。3、置办喜梁。4、祭河动工。5、上梁喝彩。6、取币赏众。7、踏桥开走。8、成桥福礼。
寿宁、屏南等地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从清中期至今在闽浙地区都是处于领先地位的。挖掘、抢救、保护寿宁、屏南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不仅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及世界木构建筑营造史,还对传承中华民族文明、保护维修国家重点文物、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2009年10月,“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