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双音
“双音”。是畲族山歌中唯一存留的二声部山歌歌种,畲族民间称“双音”为“跟唱”,也称“双条落”,其发现地在八都镇的猴盾畲族村。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央少数民族文艺调查组到宁德畲族地区调查畲族民歌,在猴盾畲族村一带发现二声部山歌。调查组的成员,音乐家郑小瑛在1959年第7期的《人民音乐》上,发表了题为《畲族山歌与“双音”》的文章,第一次将畲族二声部山歌称为“双音”。
“双音”表现的内容题材广泛,歌词结构基本是七字一句,四句体。七字一句,四句为一条。唱“双音”时,音不同,字不同,但音调相同。“双音”的后一声部与前一声部在相差两三字时,开始接唱;先唱者在结束音处拔长音,等待后一声部跟上,一起双双落音。每个声部,演唱人数可多可少,不同声部的男、女性别无明确规定,但如果是“情歌”,自然是男、女各唱一个声部。“双音”声部的组合方式主要有:支声式,即由两个声部同时演唱同一旋律及其变体;和声式,两声部之间节奏基本相同,旋律基本相异,构成多种不同音程关系,乐句终止音相同;接应式,两声部之间,一声部未了,另一声部紧接,头尾相叠;模仿式,由同一旋律及其变体,在不同声部中以模仿形式先后出现。
“双音”形式独到、内容丰富、品种稀有,在畲族民间音乐文化中甚至全国其他少数民族民歌中实属罕见,是畲族民间音乐最高级、最复杂的表现形式,是畲族文化中十分珍贵的成果。“双音”已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