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深度融合,江苏现代农业增添新动能
9月6日至7日,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工作会议暨新农民创业创新大会在苏州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顺应“互联网+”新趋势, 江苏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农业,加快推进“互联网+”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目前,全省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近 60%,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面积占比13%,农产品网络营销额年均增长20%以上,为现代农业建设注入了新要素、创造了新模式、增添了新动能。
农业生产智能化,大棚增产两成
组织高校院所和企业联合成立农业物联网技术创新团队,建立农业物联网科研及创新基地,创建全国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区,成立农业物联网研究中心……近年来,江苏省把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作为农业转方式的重要手段,推动农业生产向精细化、标准化、智能化发展。
蔬菜大棚里边温度太高了,大棚上面的遮阳网会自动拉开,给大棚降温;通过视频监控系统能实时查看农副产品的加工和运输全过程;扫一扫二维码便可知道农副 产品生产单位、采购时间、数量和保质期等相关信息,农副产品生产、采购、加工、检测、配送全过程可追溯……位于吴江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苏州三港农副产品 配送有限公司,运用“互联网+现代农业”,给企业生产、销售带来了可喜变化。
公司总经理蒋春华介绍,蔬菜种植智能管理系统大大减轻了人 力成本,比传统每亩地种植蔬菜用工减少了一半多,而且由于管理科学,产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比一般大棚增产20%。通过智能管理系统种植的蔬菜,几乎不用 农药杀虫,更加绿色安全。在视频控制中心,蒋春华指着大屏幕告诉记者:“这是我们的水肥一体化与物联网系统,配有灌溉、施肥、通风、温湿度探测仪等管理设 备,配合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完成温度、湿度、水位、肥力、光照等各项参数的采集和自动分析。”公司还给每辆冷链配送车安装了GPS实时监控系统,车辆的运 行轨迹一清二楚。
在苏州,像这样积极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的生产基地已有41家,正引导带动农业生产向智能化转变,降低农业劳动力使用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产品营销电商化,农民告别“提篮小卖”
总投资近7000万元的吴中东山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园占地100亩,拥有综合展示区、电商交易区等5个区。在这里记者看到,设有200多个大学生创客席 位的创客中心区主要服务于东山农副产品、文化旅游产品的线上销售,同时设有中国饭店协会联络处、酒店采购中心、农产品包装设计中心、商铺O2O线下产品展 示点等。在物流培训区,顺丰快递、中国邮政EMS等物流公司集聚于此,为园区内商户提供专业的冷链配送物流服务,这里还配有电商培训中心,为商户、创客提 供运营管理、创新设计、技术提升等培训服务。此外,还有整合了担保、保险、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的后勤服务配套区,为商户提供融资、担保、保险等一站式服 务。
集聚效应下,东山镇的农民们告别了“提篮小卖”,全镇电商企业数由2010年的10家发展到572家,产值由300万元提高到1.3亿元。
去年,江苏省农产品网络营销额达到220亿元。江苏省农委主任吴沛良介绍,突出农民创业增收,江苏省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南京盐水鸭、阳澄湖大闸蟹、沭阳花木等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蔚然成风,先后涌现出以沭阳颜集、睢宁沙集为代表的一批全国闻名的农村电商集聚区。
今年,由江苏省供销社牵头,省财政专项支持建设的全省农产品综合交易平台上线运行;江苏优质农产品营销网在淘宝等电商平台开设地方馆40个以上,其中苏宁易购中华特色馆·江苏馆上线农产品12000多种;全省实施农产品电子商务“万人培训计划”,支持涉农院校开设农产品电子商务课程,创建农村电商实训基 地和创业园,培育农村电商创业带头人。
农业管理网络化,信息进村更入户
江苏省是农业部信息进村入户试点省份 之一,全省绝大多数县市区均建成了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农业网站、惠农短信及热线、村级信息服务站、微博微信等信息化服务平台不断完善。为提升信息进村 入户工作水平,江苏省重点培育了一批资源配置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村级示范社,今年又出台了“益农信息社”农村金融服务站合作共建意见,与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联合撬动村级站金融服务功能。
在盐城,村级“益农信息社”达247家,不仅数量全省第一,还与农村淘宝、邮政快递、农业 银行、中华保险等企业共享资源,建成“益农信息社-农村淘宝”合作点32个,“益农信息社-村邮站”合作点65个,将“益农信息社”打造成为农服务的“万 能超市”。在常熟,农业专家队伍和值班制度的建立,使农民的求助问题及时被接听和解答,信息进村入户与“网上村委会”、农业科技书屋、便民生活服务平台等 有效对接,实现了各类农业信息和社保、医疗、惠农补贴等信息一站式查询。
“利用互联网构建新型工作平台、管理模式,是提高农业 管理服务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手段。”省互联网农业发展中心主任徐茂告诉记者,江苏省着力构建基于互联网应用的各类新型农业管理系统与服务平台,省级已初步建 成土地确权登记系统、农业执法网络管理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主要粮食作物农情智能监测与决策指挥系统等各类农业信息化业务系统及平台28个,建成各类数据库14个。惠农短信系统用户超过300万户,年均发送信息3亿条次以上。建成国内首家省级耕地质量管理数据中心,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全 国推广应用,13个县启动试点农业科技推广“云平台”,推动农业管理服务信息化。
本报记者 吴琼
责任编辑:叶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