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闽东之光 文化名家 文学 陆宜根 评论

乡土情结是永久的胎痣

2016-09-09 07:29 林小耳

约见本土作家陆宜根老师的这天,恰是六一儿童节,连日阴雨后难得放晴的一天。蕉城后岗长兴花园边上的“聚艺厅”茶室,氛围古雅,茶香袅然。在这样清幽的环境中,我们品茗欢谈,很是惬意。陆老师从始至终面带微笑,言辞朴质,谈到他喜爱的写作或是收藏时,充溢其间的浓烈的乡土情怀深深触动了我。

 

《桃花痣》书写“边缘人”传奇命运 

我们的话题是从他在《三都澳侨报》连载的长篇小说《桃花痣》开始的。虽说此前他也写过一些短篇、中篇的小说作品,但更多创作的是散文。这一长篇小说的书写,是他对自我的一个全新挑战。

这部小说的创作缘起,是陆宜根在一次回到古田老家时,得知古田一带有很多女子去新加坡挣钱,人们把她们称为“坡妹”。有人就说,老陆你可以写写“坡妹”的故事。他想,写“坡妹”不如写“台湾妹”,意义更大。恰好他周围有些内地人从台湾回来,说起那些到台湾去的内地女子,有的是去当保姆,有的嫁给老兵,还有的纯粹吃“青春饭”。尤其那些嫁到台湾的内地女子,陆宜根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她们是搞好海峡两岸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她们的生存生活经历有着独特的时代的烙印,很具有典型性,这不由让他有了创作的冲动。

在《桃花痣》中,陆宜根给主人公“艾叶”这位闽东“台湾妹”的定位是“边缘人”。 他说:“艾叶这样的人物之前没有,之后也不会有,她是一个在特定的时代才可能出现的特定的人物形象,她应该是这个特定时代的一个特殊群体的典型代表。”《桃花痣》要讲述的正是这样一位“边缘人”在特定时代中命运的沉浮。故事背景发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艾叶,这位从闽东乡村走出的女子,因生活所迫,通过与一位台湾老兵“假结婚”的方式,来到台湾一户人家当保姆,照顾瘫痪的女主人,并与之结为金兰,后又与男主人陷入情感纠葛。她在老兵“丈夫”死后,继承薄财返回家乡,开办了老石有限公司,为寻奇石,与地痞势力明争暗斗,并利用自己从老兵“丈夫”那里学来的“点穴功”惩治了当地的恶人。

说起 “艾叶”,陆宜根对这个出自自己笔下的人物充满了深情。他说,之所以给主人公取这个名字,一是因为“艾叶绿”是寿山石中最为稀贵的品种,通灵无瑕,二是民间常用艾草来驱邪或卜卦,使其颇具神秘感。这恰好与主人公“艾叶”品格的珍贵,经历的传奇相吻合。一个人物的名字都饱含着如此良苦的用心,可以想见他对这部作品倾注了怎样的浓情。在这部小说中,艾叶的经历可以说是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她的行为始终游离在法律和道德的边缘:为了给父亲治病,她走私;为了到台湾挣钱,她办理假结婚;为了惩恶扬善,她用点穴功置恶人于死地。而凡此种种,皆是生活的逼迫。陆宜根用他独特的语言书写着家乡“边缘人”的传奇,用作家的悲悯情怀表达了他这一特殊群体深切的关注和同情。

 

乡土乡情,不竭的创作源泉 

1995年,陆宜根的散文集《麦风》由花城出版社出版。集子中收录了六十几篇他发表于各报刊杂志的散文。其中不乏多篇在省、市征文中获奖的作品。这些散文多为千字左右,短小而凝练,小文载深情。著名作家郭风在阅读《麦风》后曾给陆宜根来信说:“读了若干章,总的印象是朴素,有不少文章,为他人所不能道者;以为如《小鸽子·小麂子》之类的大作,很少人能这样写。可见生活对于创作确是分外重要。”另一知名作家何为也来信说:“大著取材于闽东乡土风物,淳朴可喜。”评论家邱景华则是这样评述他的散文的,他说:“陆宜根的散文,散发着乡土气息的幽默和感觉,但又不是用方言,而是用中国古典语言的简洁、风趣和幽默表达出来的,所以,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陆宜根的散文集《麦风》有自己的艺术面目,自己的风格。”确实,当你静心翻阅《麦风》时,你会觉得有一股乡野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书中俯拾皆是闽东特有的山水风物。

陆宜根也觉得自己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乡土味浓”,他坦言自己有着“乡土情结”。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陆宜根出生于古田。他说:“我在农村长大,从小到大的经历,让我对农村太熟悉了。”他的经历丰富,曾先后当过农民、教师、工会干部、新闻记者,现在的身份是警察。不论是哪种职业,哪种身份,他对乡土的热爱都如一。他说自己喜欢走向偏僻。他在屏南报道组当记者时,通常采访时候,都是逐村逐村地走过去。今天到这个村,在村长家吃饭,叫几个村干部村民,谈谈生产、村里的历史或是奇闻轶事。明天再换另一个村。如此转一圈下来,个把月就搜集到了很多素材,尤其是一些传说和稀奇古怪的事件。例如在《桃花痣》中提到的“点穴功”,就是因他采访时在屏南的一个拳师那里看到了点穴的书。而《桃花痣》中艾叶这个形象的人物原型有一部分是取自屏南一位曾勇斗过三歹徒的身怀武功的女子。而他通过实地走访写作的报告文学《鸳鸯溪和她的保护神》被收录进《福建文艺创作60年选·报告文学》。

陆宜根从上世纪70年代发表第一篇文章至今,已笔耕三十余载。闽东这片土地见证了他童年、少年、青年时期一路走来的艰辛与收获。而他,同样也对这片热土倾注了满腔诚挚的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父老乡亲、耕田劳作、民俗风情,他用他的一双慧眼静静地观望,又用一颗慧心热切地感受,然后用他细腻而又逸趣的笔触刻画描摹,把故土观照在他心中的模样毫不吝情地呈献给你。乡土乡情,是他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

 乡土情结是永久的胎痣 
(陆老师在采风途中)

倾情收藏,与木石结缘 

工作、写作之余,陆宜根最喜爱的便是收藏。他的收藏历史也有二三十年了。

陆宜根说收藏会逼着人去钻研很多的知识,从中感受很多的乐趣。他收藏的主要是古字画,那些秀才举人留下的字画,也收藏木石。他还成立了宁德市木石工艺协会,是协会的会长。这样更便于收藏爱好者们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学习。而他也学到了一些古董的鉴定方法,一般一眼就能辨别出新老字画,那些用新画做成的“古画”可别想忽悠他。正是因为具备了一定的鉴定能力,所以搞收藏这么久以来,他很少上当。他说这与他的工作也有关系,毕竟从事过多种工作,经历过的人和事多,思维就会比较缜密。

因为喜好收藏,所以他把所有积蓄都投入在各种他所钟爱的藏品上。说他是个富有的穷人一点不为过。但在收藏的世界里,精神上的满足感是用金钱根本无法衡量的。陆宜根说,每当收藏到一个自己喜欢的藏品时,或者是自己的某个藏品遇到识货者能卖出一个好价格时,都能让他感到无穷的快乐。

我有幸在“聚艺厅”里见到了一件陆老师的藏品“点石成金”。一块灰色的不规则形状的石块表面有一些金褐色的突起,而那突起的部分,你细细一看,竟然颇似汉字“点”字。这大自然的造化果然令人称奇。而这藏品的“点石成金”的命名也不能不让人叹服他巧妙的心思。只是当我让他与他的这件藏品合个影时,他笑得很是腼腆,那种朴实,便是人如其文吧。

我忽然想起有次采风活动恰好与陆老师同行。当时,就见他在一个老厝里对着墙根的一块石头研究起来,那时并不知道这个作家原来也是个收藏家,现在想来,他对木石的倾情程度可一点也不亚于写作呀。就连《桃花痣》中的主体事件也都是围绕着一块奇石展开的。如果说他的写作中表现出来的是乡土情结,那么他的收藏又何尝不是对闽东乡土文化的一种探寻与思索呢?

 乡土情结是永久的胎痣乡土情结是永久的胎痣乡土情结是永久的胎痣

(陆老师的藏品)

达观随性,人生无限快意 

因为听说陆宜根老师的耳部曾动过手术,当我小心翼翼问及这个话题时颇感忐忑,担心会不够礼貌。没想到陆老师丝毫不介意,笑容并未从他的脸上消隐。2003年,他的右耳长了肿瘤,其后总共动了三次手术。他说:“一般人动三刀都怕啦,我不怕!”那神情和语调倒像是个孩子一样的率真。

达观随性,是他的生活态度。比如说到阅读,他说他从来没有特别地喜欢或刻意学习某一个人,而是各家都学一点,通常是有什么书就看什么书,看的也驳杂。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他的作品倒是有了自己的独特之处。有时有些文章他换了不同的笔名发表,也有朋友能从文字中辨认出作者是他,显然,他用他独特的语言风格为自己的作品贴上了“陆氏”标签。而写作,虽然是他的一大喜好,但他也并未因此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当时他在市公安处担任办公室主任期间,由于工作的繁忙,一度还暂时中止了写作。他说:“反正有时间就写一点,没时间就不写,没有想着要利用写作达到什么目的。”在耳部动手术后,除了戒了烟酒以外,他的生活基本也没受什么影响,他说自己凡事能想得开,是个乐天派。

值得一提的是,陆宜根坚持登山运动。一来是为了锻炼身体,二来是他在山顶上觅到了一个清幽的所在,把那里作为了自己的“创作室”,在静谧且空气清新的地方写作,往往让他下笔更有灵感。这个爱与自然乡土亲近的人啊,难怪《桃花痣》创作完成后,他打算接着写一部农村题材的小说,主要反映生态保护方面的主题。

闲暇时候,他喜欢来“聚艺厅”里,和朋友们喝喝茶,聊聊天。他的朋友和聚艺厅里的工作人员谈起他,说他是个博学、乐观、幽默、有亲和力的人。我也有同感,在和陆老师交流的过程中,你会被他的平和所感染。问他的问题,他都用最朴实的语言来回答,没有浮夸和矫饰。

临别时候,陆老师还一再嘱咐我,写的时候千万别把他拔高了。我答应着,心想这可真真是人如其文啊,这样朴实无华。只是他或许并没有觉察,当他在小说里书写着别人的传奇时,也用他的一份赤子情怀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传奇;当他为“艾叶”点下“桃花痣”时,也让乡土情结凝成了自己心头永久的胎痣。

 (发《三都澳侨报》2010年6月10日)

责任编辑:孙伏明

关键词

陆宜根 收藏 乡土 桃花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