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 2016专题管理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媒体聚焦

红色记忆 不应褪色

2016-09-25 14:29 来源:经济日报 王晋

红色的记忆从来不是故纸堆里的文字,是鲜活的生命,是有血有肉的一个个生动的人

重走长征路,再读长征史,让我再次沉浸在那段红色记忆中。

1934年10月,红军将士们从江西于都河畔出发,冒着枪林弹雨,走过千山万水。他们翻越雪山、穿越草地,一路艰辛,血洒征程,以青春的生命书写了革命英雄主义的壮丽史诗。长征被誉为“地球的红飘带”,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继续前行。

今天,走进瑞金、于都、兴国,走进通道、遵义、延安,我们看到的是日新月异的变化,是一个个美丽宁静的小城,是人们和谐幸福的日子。昔日炮声隆隆、流血牺牲的故事似乎已经远走,但只要你用心倾听,就会发现红色记忆并未褪色。

还记得“十七棵松”的故事。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华屋小组是远近闻名的红军烈士村,这个村的后山上,有17棵参天的松树,枝繁叶茂。每一棵松树下,都有一个人的墓碑。当年,这个仅有43户人家的村组家家有人参加红军,参军前,17位青年每人栽下一棵松树。后来,他们全部壮烈牺牲,再也没有回来。83岁的华从祁告诉我,他的父亲、叔叔就是烈士中的一员,他没见过他们一面。从小,每到年节,他都会上山到树前祭拜,有什么心事,会对老树说一说。

还记得女教师林丽萍的泪眼。她是一名音乐老师,也是于都长征源合唱团的一员。这个合唱团的成员大多是红军后人,他们的长辈出征前来不及与家人告别,家人有的等来的是一张烈士证明,有的甚至不知亲人战死何方。林丽萍的爷爷当年送三个弟弟参加红军,后来一直杳无音讯。在广西演出时,她去参观湘江战役纪念馆,发现在此战中牺牲的于都籍烈士有1000多名,而自己小爷爷的名字赫然在列。多年的找寻终于有了答案,她给父亲打通电话,两人在电话里泣不成声。父亲叮嘱她:“你把小爷爷的名字拍下来,我要去拜祭他,让他落叶归根。”

还记得马前托孤的李美群烈士。她把未满月的女儿托付给婆婆,转入山区参加游击战争,三个月后在战斗中被俘,三年后牺牲在监狱里,时年25岁。后来,她的婆婆把孩子送给老乡抚养。为防敌人斩草除根,老乡们带着她的女儿东躲西藏,终于把她抚养成人。她的女儿长大后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红军,从未见过妈妈照片的她来到展览馆,看着墙上妈妈在狱中挨打、脸部浮肿的照片,哭得跪地不起……

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正因为有这些感人至深的细节而鲜活生动。只有亲耳听到这些故事,你才会理解什么是信仰的力量、什么是奉献与牺牲。在老区,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妻送郎、父送子、兄弟一起参军,离别可能就是诀别。他们舍弃了小家的幸福团圆,为的是建设一个美丽的新中国。

遗憾的是,一些年轻人不熟悉这段历史,有的甚至对当年的流血牺牲感到疑惑,甚至问“这怎么可能?”这让我反思我们的革命史教育,除了告诉学生们时间、地点、人物名字,能否多讲一些生动的故事,讲一讲当年创业之艰难,讲一讲同为青年的他们为了创建一个新中国所付出的一切?

红色的记忆从来不是故纸堆里的文字,是鲜活的生命,是有血有肉的一个个生动的人。先辈们经历过艰难险阻,走过弯路,但最终走向了胜利。这胜利,影响了中国和世界的历史走向,创造了一段红色传奇。

铭记,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传承,是对英雄最好的纪念。在价值多元、众声喧哗的今天,属于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红色记忆只应加强,不应褪色。如何让红色记忆更立体更生动更持久,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与使命。

责任编辑:叶著

关键词

于都 红军 烈士 松树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