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 2017专题管理 面孔 面孔

[面孔第84期] 打锡技艺人 方康勇 —— 一双手打锡打了半辈子

2016-10-17 09:23 来源:宁德网 吴圣锦

84-2

《面孔》第084期(第20161017期)

【人物】方康勇

【年龄】49

【籍贯】浙江

【职业】打锡技艺人

【在宁德生活多久】33年

【对宁德的印象】刚刚来周宁的时候,吃的是地瓜米,县城大片都是田地,现在县城面貌焕然一新。

他叫方康勇,是一名打锡技艺人。锡器制品耐用、朴实,再配以精美绝伦的雕花,成为许多家庭在婚嫁上必不可少的嫁妆锡器,康勇从16岁开始做打锡技艺,一双手,一把锤子,敲敲打打做了33年,本期《面孔》带你去认识一位打锡技艺人——方康勇。

打锡技艺是汉族传统手艺,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一门独特的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用锡打制的锡制器皿、礼品、祭祀礼器、工艺品和摆件等成品造型淳朴,锡雕活泼,具有较高的工艺价值。

33年前,挑着扁担从浙江来到周宁

在周宁河滨公园旁边的一所民房一楼大厅,伴随着时而清脆的铁器碰撞的叮铛声,康勇穿着朴素的工作服正在熔炼锡块,他在准备做锡器制品的前期的锡薄打磨工作。

偶尔有路过的人们停下来询问制作锡器皿的事宜,他用一口流利的周宁方言应答如流。

84-1

打锡经常都是这样一坐一弯腰半天时间,对于脊椎筋骨的劳损也是日积月累的。

康勇是浙江永康人,永康素有五金之乡的美名,也是非常著名的手艺人之乡,在他16岁那年,他选择挑着打锡的工具,坐了2天2夜的客车来到宁德周宁县,开始了他在周宁33年漫长的打锡生涯。

他说:“我们永康人多地少,只有拥有一门手艺才能填报肚子,永康走南闯北的手艺人很多,像磨刀,做秤,做糖等等。而当时永康的打锡技艺从业人数不少,所以,我就选择了学这门技艺,仅仅是学一门谋生的技能。”

84-4

“刚刚来周宁的时候,才16岁,日子是非常辛苦的,吃不好,睡不好,对于生活的要求就是填饱肚子,那时候,吃的都是地瓜米......”为了生计,他都是挑着扁担走街串巷,走崎岖的山路挨村挨户找活干,上门加工、制作各种锡器。在当时,锡器制品在百姓生活中还是比较普遍使用的,除了婚嫁器皿之外,还有制作酒壶,茶叶罐,烛火台等。

扁担挑着制作锡器皿的各种工具和锡片,打锡工具多而重,炉子、铁锅、铁锤、火锴、铁钳、剪刀、铁镦、锡槽、拍板、各种模具等,一条担子有五六十斤重。

84-6

图片说明:把锡薄裁剪成各种形状是需要一定的手上功夫,否则锡薄的边缘会剪出锯齿状。 

84-3

打锡技艺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锡器制品也在渐渐退出大多数家庭的日常生活,只有老一辈的打锡技艺人还在坚持做打锡技艺。

“打锡是一门颇有学问的手艺,靠的全是一双手的功夫,不论大小器皿,都有着复杂的工序,由锡块熔炼成锡薄,由锡薄打造成锡模,由锡模制成锡器,再刨光、雕花、刻字等等一系列的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非常有讲究,打制好一件好的锡器皿,一般都要花两三天的时间。”康勇说,如今,很多他用过的锤子,剪刀,钳子等握手的地方都已经被他的双手拿捏变得光滑发亮,这是他33年如一日做打锡技艺的最好见证。

84-5

“现在很多手艺都实现了工厂机械化生产,包括在我们永康,打锡技艺的人不少,但是越来越少人会用手工去制作锡器了,现在很多都是用机器生产制作,机器生产制作出来的东西,都是一模一样的东西,缺少了文化和人情味在里头。”康勇感慨说道:“打锡技艺这手艺,会的师傅不少,但是大多数都是老一辈的手艺人了,已经没有什么年轻人愿意吃苦学这门手艺了,打锡技艺也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呐。”

锡器,被誉为“盛水水清甜,盛酒酒香醇,储茶味不变,插花花长久”的美器,而打锡技艺人靠双手,让锡器皿生辉焕彩。这就是本期《面孔》一位打锡技艺人——方康勇的故事。下期《面孔》又将带你认识怎样的面孔?拭目以待吧。

本期作者:吴圣锦

想第一时间看到《面孔》新内容?关注我们的新公众号:宁德24小时!

QQ截图20160627094206


责任编辑:吴圣锦

关键词

打锡 锡器 技艺 锡薄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