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第98期] 时政记者杨洋——我相信文字的力量是强大温暖的
《面孔》第098期(第20161106期)
【人物】杨洋
【年龄】27
【籍贯】福安
【职业】记者
【在宁德生活多久】4年多
【对宁德的印象】宁德是个适合生活的城市,我会一直生活在这里,越来越喜欢上这座城市。将来希望左手牵着你的手,右手牵着我的狗,一起逛逛公园,压压马路......
他叫杨洋,是一名时政记者。11月8日是中国记者节,我们面孔也将推出3期记者节面孔。杨洋相信文字的力量是强大的,文字是可以传播正能量,给社会带来温暖,他很感激记者的工作可以让他为这座城市贡献力量和正能量。本期《面孔》带你去认识一位时政记者——杨洋。
那些冲进烈火浓烟中的平民英雄
“要说印象深刻的采访经历,我想应该是去年的蕉城菊池商厦火灾,在现场看到很多奋不顾身地冲进烈火浓烟之中救出孩子的市民,那一刻内心是被深深震撼到......”杨洋很喜欢记者这个职业,他觉得记者的工作,可以去到很少人去到的地方,见识到很多各种各样的人,也看到很多很多的事情。
2015年9月16日,蕉城菊池商厦发生火灾。作为第一批赶到现场的记者,他看到现场许许多多的普通市民纷纷加入抢救的队伍中,在看到小朋友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他们奋不顾身地冲进烈火浓烟之中只为救出孩子。
在现场,很多很多的场景让他深感震撼。
一个食杂店老板等四人救人时被掉落下的玻璃碎片砸中头部,送往医院进行紧急治疗。而事后,这名食杂店老板说在那个情况下,相信每一个有能力去参与救援的人都会参与救援,自己只是做了很多人都会做的事情。
“一男子从二楼将2名小孩抛下,随后自己也从二楼一跃而下。”这一惊心动魄的一幕被网友拍摄了下来上传到网上,并被各大网站转发。不少人对此该男子的行为提出了质疑。而作为亲历者的男子,知道他是为了救出孩子。
在医院里,杨洋见到了救人者林德学。杨洋问他,你难道就不怕别人误会你吗?林德学这样回答:当时眼里只有救人要紧。
一路无休,采访完几名见义勇为者已是傍晚6时,等到肚子传来咕噜的声音,他才意识到,中午饭都忘记了。
作为“零距离”经历这一事件的他,他看到了现场市民让人感动、敬仰、赞叹的一幕幕,于是他准备写一期关于火灾事件中平民英雄的报道,把这些感人的正能量的事迹告诉给更多的人。
为了写好这篇报道,杨洋顾不上吃饭,和另外两名同事商量完文章结构后,就投入了认真写稿工作中,直到夜里十一点多才将初稿写出。
为了在第二天及时发出报道,在简单吃了晚饭后,他又开始和编辑对稿件内容进行斟酌,这一斟酌,走出办公室已经是次日上午6时许,天已露白。
第二天,《火灾发生时他们奋不顾身》这期报道如期刊发,这篇报道也获得2015年福建省新闻奖二等奖。
说起那天的场面,杨洋仍旧记忆犹新。“大家眼中只有救人,感到住在一个充满爱的城市,很幸福。”
曝光污染企业采访时掉入臭水沟
对杨洋来说,刚刚入行记者的时候,曾经一次为了曝光一个污染企业而掉入臭水沟也让他深感什么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2013年8月,接到群众反映称一个乡镇有间无证的塑料加工厂,生产时将污水直排渔江,污染周边环境,影响村民的生产生活。
由于该乡镇偏远,每天只有两班班车。一大早,他背着采访本就去了。山路九曲十八弯,绕了个把小时后终于到达这间群众举报的塑料加工厂附近。
为了取证,他先是假装成游客大摇大摆走到塑料加工厂一通乱拍。在工厂里面瞎逛了一圈后,也没找到排污口在哪。“当时塑料厂看到有陌生人进来,都把视线投向我,那时候心里其实是有点悬的。”
因为没有找到排污的管道,他心想着绕着工厂走一圈看看。没想到的是,由于长期直排,排污管塑料表层已积厚厚一层,他一脚下去,排污口是找到了,自己下半身则直接陷了进去。
“被捞上来后,全身恶臭,庆幸的是,当地朴实的村民收留了我,管了我一顿可口的饭,还让我洗干净了衣服。”
第二天,报道发出,他也将搜集到的排污证据向环保部门反映,然后这间无证偷排污的塑料加工厂就被依法取缔了。
这是杨洋的第4个记者节。
他说:“好的新闻,不仅仅传播信息,更能给人们和社会带来温暖,带来精神的力量。”
从业后,他一直不停地告诉自己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他会更努力的学习,继续用文字的力量去为这座城市贡献力量。这就是本期《面孔》一位时政记者——杨洋的故事。下期《面孔》又将带你认识怎样的面孔?拭目以待吧。
本期作者:吴圣锦
想第一时间看到《面孔》新内容?关注我们的新公众号:宁德24小时!
责任编辑:吴圣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