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平台 学习讲话

习近平对中国文艺工作者提四点嘱托: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

2017-02-20 08:42 来源:人民网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文艺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就文化的地位作用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昨日,习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四点嘱托,深刻分析了我国文艺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是新时期加强文艺工作、推进文艺事业的纲领性文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文臻、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宗桂、国防大学教授颜晓峰等多位学者在接受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记者采访时指出,习总书记的讲话精辟地阐明了文艺创作与民族传统文化、文艺创作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中国文艺工作者的力量源泉,永远来自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服务人民的坚定信念,弘扬了中国精神,凝聚了中国力量。

坚定自信、展示力量:让中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文化自信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殷切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能让中国的作品在创新性发展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为何要坚持文化自信?今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用“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价值支撑。中国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精微的动力,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自内心的自信和自豪。”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宗桂告诉记者,中华民族长期发展历经坎坷却又生生不息,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认为,所谓“更基础”,表明文化自信是支撑其他三个自信的基础和前提;所谓“更广泛”,表明文化自信具备宽广感人的力量;所谓“更深厚”,表明文化自信植根于中国文化传统基因和血脉之中,连接着国家的历史与现实,寄寓着人民的选择与意愿。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总书记此次讲话,不仅重提文化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特性,更是将文化自信视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强调了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李宗桂认为,中华文化独特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独特标识。我们应当坚定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自信,才能真正做到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民族特色的作品的产生,源于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自信。不忘本来,面向未来,是文艺创作和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应有取向,是民族特质的必然要求。没有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没有文化自觉意识,没有文化自信理念,就不可能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

不忘初心、服务人民:引导人们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

引领时代风气,文艺不能迷失价值方向;塑造民族之魂,文艺不能远离人民生活。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振聋发聩地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方向;新的历史时代,“为人民大众”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价值底色。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2014年10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重申文艺创作的人民取向,定位文艺发展的人民坐标,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文艺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人民日报评论员分析认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

“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习总书记此次讲话,再次强调了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提出“走入生活、贴近人民,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以高于生活的标准来提炼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能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文艺工作的根本原则。”国防大学教授颜晓峰向记者谈到,习总书记的讲话进一步回答了文艺工作怎样以人民为中心的问题,其中包含着许多深邃的思想、独到的见解。其中,文艺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道出了文艺方法的真谛;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指出了文艺创作的关键;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表明了人民导向的丰富多样性;史诗是人民创造的,坚持了文艺生产的唯物史观。

中央党校教授刘余莉向记者讲到,习总书记的讲话可以说真正抓住了文化的本质。她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也是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文艺作品影响着人的思想境界、道德修养、精神追求,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关系到民族的荣辱祸福。

正如人民日报今日刊发的社论指出,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我们的作品才会在人民中传之久远。

坚守理想、勇于创新: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两年前,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的殷切希望,对文艺作品以中国精神铸就民族之魂寄予的深情期待,让文艺工作者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时隔两年,习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提出四点嘱托:“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并向文艺工作者提出希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

李宗桂告诉记者,创造向上向善的作品,引导社会崇德向善,是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追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反对低俗庸俗恶俗,追求崇高的价值和境界,凝聚人心整合价值,通过在为国为民的事业中立德立言而立功,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必然路径。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如果能够认真按照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去做,我们的文艺就大有希望。

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伟大的作品一定是对个体、民族、国家命运最深刻把握的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不断推进文艺创新、提高文艺创作质量,努力为人民创造文化杰作、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谈及文艺作品,习总书记认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

颜晓峰告诉记者,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创新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根本。要正确处理把握好文艺发展的重大关系,把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市场导向与艺术导向、集体创作与艺术个性等方面的关系,不负时代、不负使命,开创文学艺术发展的崭新局面。

“习总书记的讲话提出的四点希望,传递了衡量中国风格的文艺成果,必须是满足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的作品;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的作品。”胡文臻谈到,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文化经受住了西方文化诸多考验,这说明中国文艺主流始终不在功利方面沉迷。面对世界文化市场的物欲横流、文化多元的背景,中国文艺工作者的力量源泉,永远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和服务人民的坚定信念,弘扬了中国精神,凝聚了中国力量。

责任编辑:叶著

关键词

文艺 文艺工作者 自信 文化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