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耿耿直臣不宜做官
在我看来,孔老夫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理论家,称之为圣其实并不太过。中国的古话说,人死为大,一个做古了的人,而且古得很古了,他又确实留下了思想遗产,影响了几百代的中国人,封一个“大成至圣文宣王”,既能收买他的徒子徒孙,又博一个重贤纳才的好名声,反正只是荣衔,对当朝的皇帝毫无损失,何乐而不为哉。但是,从此读圣贤书的士人们就有了很大的问题,范仲淹就是颇令人惆怅的一个例子。
在评说范仲淹之前,我们先说点其他事,比如先聊聊中国的官场。当然首先要申明,我说的只是我从书本上得来的关于官场的知识,是历史的,封建的,古代的官僚机制。
权力是一个好东西,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一个地方。有了权力,刘邦就可以嘲笑项羽,无人敢为他分辨一句:这说明正义在手;朱元璋就可以诛杀功臣,不需要任何理由:这是生灭在手;赵高就可以指鹿为马,大家只有附和的份,于是真理在手;和绅就可以富可敌国,拉个屎估摸也要千两黄金,当然钞票在手。可以证明权力是好东西的论据很多,因此,这已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了。权力这东西既然这么好,争的人自然多。更关键的是,如果没有权力,在中国的古代社会里,活得甚至不如一只狗。所以,我们得出第一个题外话的结论:在这条路上混的,绝不仅仅是只读圣贤书的人。
我们再说一个其他的题外话,比如说说读圣贤书。在我考证了宋朝人的读书情况后,我总结了三个读书人的代表。
一个代表人物是蔡京。蔡京的事,前面在宋徽宗的一节里略有提及,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他确实是一个人才,诸子百家无一不晓、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更精绝的是他始终紧跟路线不动摇,始终做到紧跟时髦。神宗喜欢变法,他就是变法的坚决执行者;司马光喜欢废除变法,他就是废除变法的先头兵;哲宗推行更化,他就是用行动支持的第一人;宋徽宗时代,他更是得风气之先,俨然是皇帝的代言人。在我看来,要说为官之道,蔡京比之五代时期的政坛不倒翁长乐老冯道,还要工于心计,还要不知廉耻,还要胜出若干筹,还要还要强出百倍,堪称国手级人物。如果要用一个字概括的话,我以为,“鬼”这个字给他很是贴切。
一个代表人物是朱熹。朱熹的文章人品自不待言,几百年来的造神运动已经将他圣化到遥不可及的地步,以后我还要找个时间细细说他,这里暂且按下对他的分析不提。不过除了官方对他的正面宣传,民间关于朱老夫子的绯闻故事也不少,比如他和名妓严蕊的故事,和狐狸精的故事,和小妾的故事,等等。抛开这些绯闻的真假问题不谈,分析这些绯闻产生的原因,我以为,正是由于老夫子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这么一部葵花宝典,试图把满天下的百姓阉割了当奴才。尽管他为官清声颇著,仕途一样崎岖坎坷多灾多难,但同情的不多,包括我老人家对他的为人虽然尊重,但是骨子里却大不以为然,虽然不敢妄言他的私生活,想来总是别扭得很。也用一个字送给他,“神”,再朴实不过了。
还有一个代表人物,就是本文要说的范仲淹了。
先说点范仲淹的事吧。范仲淹小时候亲生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继父对他还算不错。但他一旦知道自己的身世,出于对正统的认识,离家出走,并从此更发愤读书,二十七岁中了进士,开始当官,就把老娘接过来供养。从这点看,估计他的心里是因为母亲未能从一而终感到耻辱而发愤,当然这是我的臆想,当不得真。不过不管怎样,这些细节透露了他对于礼法的重视,虽有那么些许不近人情,多少表现了他从小就有不愿寄人篱下的强烈自尊心。
“有客狂且淳,少小爱功名。”在独尊儒术的时代里,功名是读圣贤书的唯一去向。范仲淹的读书,和中国历朝历代的读书人一样同样具备功利性质,但是与许多在权力斗争里扭曲了性格的读书人不同,他货于帝王家的只是知识,并没有把人格也一并做价卖了。
范仲淹的政治生涯四十余年,一生中在政坛上三起三落,说起来也是跌宕起伏,颇有特色。第一次贬官,是他插手管他认为不合体制的事情。当时垂帘的刘太后生日,仁宗要率百官在前殿给她叩头庆寿,范仲淹认为这个行为不合体,有损皇帝尊严,上奏反对,结果吃了刘太后的一记闷棍。那时候虽然太后掌权,毕竟皇帝年轻,在我看来,他很有拍皇帝马屁的嫌疑,因此他的这次贬官外放,我不怎么佩服,虽然这么想难免被目为是用小人之心来揣度君子。第二次贬官,是因为他履行言官的职责,大张旗鼓地反对宋仁宗废皇后。照我们现在看来,这个行为很无聊,人家当了皇帝,总不能连离婚也不让离吧?但是在宋代,这也是很不合体制的问题,关键的原因是皇后并没有大错,不让皇帝乱离婚,这也是抑制君权独大的方式之一,否则的话,皇帝高兴起来一天休一个妻,这就麻烦了。范仲淹在这件事上严格履行谏事官的职责,纠集了一班孔夫子的忠实信徒,“伏阁吁请”,没人理睬后又扣击宫门,大喊大叫。说实在的,废后这件事情虽然比较不严肃,但这毕竟也是皇帝家事,如果是狡猾世故的人,估摸着劝几声也就由他了。从这第二次被废,我发现范仲淹的可爱,做为一名谏事官,他是敬业的、正直的。第三次贬官,他嬴得了我的尊重。他敢于向腐败开刀,敢于抨击当朝的宰相吕夷简,尽管最终免不了一贬,但是他也籍此树立了威望,为今后的重新起复进行吏治改革奠定了基础。
在宋仁宗的支持下,在范仲淹再次执政时,他开始了以整顿官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的庆历新政。这次改革的内容比较多,但十条里倒有六条与官僚人事体制有关,多少反映了范仲淹对于官场腐败的深恶痛绝。这次新政算是王安石变法的前奏,尽管由于前文说过的原因,专制体制下的内部改革总归要走向失败,但是他给后人也留下了宝贵经验,从一定的程度上说,后来宋神宗的思想靠山,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和宋仁宗这次流产了的改革。
看范仲淹的一生,不管是他在朝庭、边陲,还是在地方当官,一以贯之的始终是他那种百折不挠的信念,他努力,失败,再努力,再失败,但是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尊严,没有在权贵面前折腰,始终秉持着一份忧国情怀。当然,最后的结果,就象题目所说的,在权力斗争中,他最终免不了要失败。因此,他的能力是有限的,要用一个字给他的话,只有一个字,“人”。
好吧,说到这里,题外话总算说完了,说得分明比正文还长。现在,我们还是开始切入正题吧。
综观范仲淹一生的言行,他是一个睿智的学人,并不是一位古板的老学究,我想,从他行事始终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看,这既是孔老夫子给予信奉他的读书士子的优良理念,而从范仲淹的坎坷仕途看,也是老夫子强读书人所难而给的重担。前代的不说,光是宋这个朝代,这样的例子就很多,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范纯仁、苏轼、文天祥、陆游、李若水、等等一批名单。当看到这些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信念的人们在政治斗争里纷纷败下阵来,我就既为老夫子有这样正直的传人喝彩,又为老夫子没有教会他们如何保护自己而失望。然而,就是因为有这些不宜做官的直臣存在,才为宋这个君主暗弱的朝代增添了一丝亮光,如果连这些人也没有,满朝里都是蝇营狗苟之徒,这个狗屁不通的宋朝,还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呢?
因此,最后,我抄录了范仲淹的一段名言,这也是他一生的自我写照,就借用它来弥补我老人家暗淡无彩的文笔,升华这个章节的主题吧: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责任编辑:孙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