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闽东之光 文化名家 文学 何钊 作品

半部《论语》说赵普

2017-04-11 09:52

说起赵普,就得说说那个“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说的是宋太宗赵光义当家的时候,有一次有个朝臣向皇帝非议赵普,说他没有什么文化,平生所学,只是一部《论语》而已。这是什么意思?在中国古代,《论语》是相当于我们现在小学生的课本,基本上算是入门级别的水平。言外之意也就是说赵普没有什么文化,简直就是粗人一个。

赵普是不是个粗人,我以为这没有什么好评论。观察他的一生所为,要是说他只有小学文凭,显然是不对的;要是说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更是胡说八道。我老人家给他的定论是:这是一个精通官场规则、洞悉世事人心的老狐狸,他一生的起伏,都是心机使然,他的心计、他的手段,对于宋一朝的官场,显然是一个非常坏的榜样,僚吏的横行、权术的泛滥、贪腐的滋长,无一不是来自于他的示范。

当然,你完全可以对我的观点表示不同意。那么,我们一点一点地翻看历史,看看他究竟做了些啥,以至于我老人家如此不客气地评价他。

“陈桥兵变”说起吧。在那之前,赵普就已经是一个十分成熟的政客,一直跟随在赵匡胤左右,先后担任永兴军节度使从事,滁州、渭州军事判官,同州、宋州节度使,赵匡胤推官、掌书记。后周柴宗训继位以后,赵匡胤对孤儿寡母守着的巨额财富垂涎三尺,又碍着脸面不好意思下手,于是折腾出一个看似十分无辜的黄袍加身的闹剧,从一系列历史记载的蛛丝蚂迹看,这个闹剧的幕后总策划,显然就是这个心机十分缜密的赵老先生。

是谁要拥立新皇帝?显然,不是范质,不是已经有了权力地位的既得利益集团。赵匡胤的把兄弟、留京守卫的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审琦早就准备停当,兵变前,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掌书记赵普早就洞悉了后面的事态。做为这群武夫里的军师赵普先生,即便不是主谋,我看也是个主事。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位早在滁州战役时就与赵匡胤联宗的赵普,功莫大焉,心计莫深焉。

然而,在论功行赏时,除了一批原来地位重要的拥戴赵匡胤的将领如石守信、高怀德等得到晋升要职以外,赵普仅得了个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的一般官职。在权衡利弊时,赵匡胤显然要继续重用后周宰执范质,王溥以及魏仁甫为相,以维系旧官员之心,而不致削弱刚刚接管的国家机器。这一点,赵普是有所认识的.因此,他照旧要为新皇朝的稳固出力。

天下是怎么得来的,赵匡胤自己心知肚明。坐稳了皇位以后,最迫切的事情是怎样防止别人沿着他的轨迹做同样的事。因此,他还是离不开赵普。“杯酒释兵权”,决非史书所说的那么简单:谁不知道大权在握是快乐的事情,要这些出了死力的哥们儿撒手,又要不伤脸面,如何少得了赵普的牵线搭桥、旁敲侧击?石守信们乖乖交权以后,赵普就被晋升为为枢密使、检校太保,无功岂是可以受禄的?“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这个十二字方针,在赵宋一朝,管用了几百年,以后南北两宋的文强武弱,基本的调子就这么定下来。

由于当好了赵匡胤的心腹,赵普的官位一路高歌猛进,当到门下侍郎、平章事,后又赠右仆射和昭文殿大学士,掌握了宰相实权,受到皇帝的信任。然而,危机也就在这时候出现了。有一回,宋太祖去看望病中的赵普,突然发现廊下堆着十瓶海货。打开一看,全是小颗粒的瓜子金。赵普没料到在这里露了马脚,连忙掩饰说这是吴越王钱俶送来的,还没拆封,也不知道是什么。宋太祖笑着说,钱俶大概认为国家大事都是你决断的,所以巴结你,你就收吧,没关系。嘴里这么说,心里藏了个疙瘩:哪个皇帝愿意自己的权力给别人用呢?从此以后,赵普的问题就渐渐冒出了水面:私运木材扩展府第;有人冒充赵普的经商;儿子违反宰辅大臣间不得通婚的禁令和枢密使李崇矩联姻;到后来,还有人揭发赵普受贿……于是,宋太祖设副相与赵普分掌权力,并授权其监督赵普,不久就贬赵普任河阳三城节度使了。在专制社会里,如果没有赵匡胤的示意,炙手可热的赵普,谁能举报、谁敢监督?

看起来,赵普似乎没戏了。可是赵光义继位后,赵普又等到了好机会:太平兴国四年,赵光义御驾亲征北汉失败,在找不到皇帝的一会儿时间里,皇位要传给赵匡胤儿子的小道消息突然疯传,赵光义回来以后,虽然不说什么,内心的焦虑是可以想见的。怎样让赵光义来路可疑的皇位稳固下来?这时赵普用他的狗鼻子嗅出了门道。

于是,随着赵普向赵光义递交的一封密信,“金匮之盟”的说法突然出现——据说,当年皇太后立下了遗嘱,让赵匡胤的皇位兄终弟及、以后再从赵匡胤的儿子开始又兄终弟及……。哈,这么一来,赵光义的位子坐得理直气壮起来。随着这一说法的广为人知,赵普又东山再出了,任司徒兼侍中的职位,两度任相。可是,他复相不久,“金匮之盟”里提到的继承人相继出事: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美三十八岁盛年夭折;赵匡胤的儿子随即就被贬斥、幽居、最后自尽了事。这样一来,所谓的皇太后遗嘱,到了赵光义这里,就烟消云散,又见青天。

完事不久,赵普又因为什么原因被罢相,贬为武胜军节度使。这次罢相原因不明,想来无非就是赵光义对他敢不信任:这么一个胡扯蛋的谎都被他编得像模像样,要是有什么新的花招,岂不是把皇帝也骗了?估计赵光义心里也是鄙视得很。

然而,狡猾的赵普还是瞄准了时机,再次复起。雍熙三年(986年),赵光义亲征幽蓟,后来久战不胜,进退两难:打了好久毫无所得,已经很没面子了,大概把退肠都悔青了。可是又不好说退兵,你说吧,搞得声势浩浩大大,又御驾亲征,可是每次都这样狼狈不堪,毫无建树,皇帝的老脸往哪里搁去?正发愁呢,赵普就上疏,提出“兵久生变”,要求班师。从这次上疏的时机看,赵普不愧为老狐狸,简直就是挠到了赵光义的痒处,给了他一个大大的台阶。于是,第二年,赵普就当了山南东道节度使。当了节度使以后,赵普又祭出了杀手锏。他密劝赵光义:现在,可以光明正大传子了,不用再管什么传弟了……。他看准了人性的卑劣,满足了赵光义的私心,于是太保兼侍中的相位又到手了。

纵观赵普的一生,在政治舞台叱咤风云了五十年,屡次险被打落边角,但又屡次逢凶化吉。他凭的是什么?当然不是学问,而是洞悉了人心,瞅准了君主的软肋。虽然他也有作为一名政治家的远见,比如他帮助制定的方针、政策,对于结束长期政治动乱、实现中原统一有所贡献,但是,做为首辅,他挖空心思迎合皇帝的喜好,甚至不惜编造谎言,泡制所谓的“金匮之盟”,明眼人都知道这些无非是一个托词。皇帝君临天下,什么都不缺,缺的正是正义。赵普深谙权术之道,替赵光义装扮门面、装腔作势,显然深得皇帝之心。如此一来,举朝上下无不蝇营狗苟,纷纷为虎作伥,那些有独立人格的大臣们,只好去做王小波的那只特立独行的猪了。

半部《论语》治天下,对于赵普之流的圆熟老吏,是天大的喜讯。而对于秉承夫子信条、恪守种种陈规的文人们来说,又何其辛酸呢。所以,我老人家为他赋诗曰:

踌躇壮志欲开渠,宰相原来皂隶胥。

鬼到十分非作是,奸逾百种验如虚。

铜墙旧誓初明主,金匮新盟再銮舆。

百姓何须勤守信,高官自古靠蒙驴。

责任编辑:孙伏明

关键词

赵普 赵光义 赵匡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