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闽东之光 资讯速递

冯骥才:书是文化的种子

2017-06-05 16:52 来源:人民网

冯骥才在新书发布会现场 王梅佳摄/光明图片

6月1日,75岁的冯骥才,带着自己的两本新书《冯骥才艺术谈》和《意大利读画记》,现身廊坊书博会。发布会现场,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慕名而来的读者。

活动之后,冯骥才接受了记者的专访。身材高大、声音清朗的他,对自己的经历和作品侃侃而谈,完全不像一位已过古稀之年的老者。

一次自觉的转身

“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冯骥才称之为自己的“四驾马车”。

20世纪90年代,是冯骥才文学和绘画创作的高峰期,但出于一份文化人的社会责任感,他开始投身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冯骥才来说,这是一次自觉的转身。

二十多年过去,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其中也蕴含着冯骥才的诸多心血。

除了身体力行地奔走在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线,冯骥才始终坚持培养年轻后辈。“在教育方面,我注重两个因素。一是责任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二是视野,秘鲁作家、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略萨说过,‘作家最重要的是视野’。在我看来,做文化也是如此,要有思想的视野、知识的视野,方能做好。”

在冯骥才心中,文化的事是民族的事,传统文化是民族复兴的基础。“我国是文化大国,最高决策层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态度很坚决。对我们这些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来说,就要像武训办学一样,不断呼喊,把知识分子的先觉想法变成全民的文化自觉。”

每本书都来自一种情怀

近年来,由于身体问题,冯骥才下去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的时间有所减少,又开始“不自觉地有一点转身”,放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时间日渐增多,作品也不断推出。

“有时写作来自一种机缘。”此次由青岛出版社最新推出的《意大利读画记》的创作也正是如此。

2016年10月,冯骥才应邀去意大利出席好友韩美林的艺术展览开幕式,之后便来了灵感,围着亚平宁半岛的中北部绕了一圈,将那些曾经被文艺复兴的光辉照亮的地方一个个跑下来。重点是看艺术:建筑、雕塑、画,特别是画。

“作家看画,看画后边的东西。”冯骥才说,画后边的东西不是看出来的,是读出来的,因此,他将此次看画的随笔命名为《意大利读画记》。

冯骥才说:“比较是一种获得思想的方法。”《意大利读画记》这本书看起来是写意大利,但仍然离不开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我是从中国文化的视角来看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在此之外,我希望把一种精神介绍给国人,就是意大利人对自己文化的尊重。”

冯骥才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财富是他的经历,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财富也是它的经历和传统。

“如果真爱自己的文化,就会对自己的文化产生情怀。”冯骥才说,“我的每一本书,都来自一种情怀。情怀不是你走进它,而是它走进你。如果我们真爱我们的文化,就应该让它走进我们心里。”

“书是文化的种子。”在冯骥才看来,今年的书博会放在廊坊举办的一个重要意义,和当前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紧密相关,而书博会的举办,就是播种文化。“今天播种,不会马上有收获。培育、滋养一片土地上的文化,需要一点一点地努力。”

(本报廊坊6月1日电 本报记者 吴娜 李苑)

责任编辑:叶著

关键词

冯骥才 文化 文化遗产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