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起点 谋划新跨越——建设生态美丽幸福新周宁
宁德网消息(周宁县委报道组组稿)云端仙境,俯瞰山城,远山连绵如黛、湖水深邃静谧、卷云缱绻飘逸、绿茵葱郁成簇……周宁,这一座绿色生态之城尽收眼底。周宁,位于闽东北山区,平均海拔800多米,县城海拔880米,高居华东地区县城之冠,素有“高山明珠”之美誉。境内山奇水幽,资源丰富,人文荟萃,环境宜人,是一个美丽之境,更是一座希望之城。
近年来,周宁县主动融入“开发三都澳、建设新宁德”发展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以全域旅游为引领,通过项目带动、产业融合,城乡一体、统筹发展,进一步壮大总量、调整结构、补齐短板、打好基础,全力推进滨海亚高原生态旅游县建设。
建设中的衢宁铁路周宁段
完善设施 补齐短板增后劲
连日来,纵三线周宁段环城北路塔山大桥施工现场,挖掘机的轰鸣声、打桩机的哐当声和工人们挥动工具的撞击声,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中,奏响了一曲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交响乐。
纵三线周宁段是该县继省道S302线和宁武高速公路后正在推进的第三条出县通道,南接蕉城区,北连寿宁县,全程长约70公里,总投资约15亿元。该道路建成通车后,将有效完善周宁区域路网,建成“半小时交通圈”。
交通是周宁县长期以来加快发展的瓶颈所在,也是该县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短板。“山沟沟”如何飞出“金凤凰”?该县上下充分互动,形成了“加快发展必须先发展交通”的共识,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统筹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着力补短板、增后劲,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快周宁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作为该县第四条出县通道的衢宁铁路周宁段23个工点全面动工;“十二五”期间,新增公路通车里程79公里,新建改建国省干道43公里,提级改造农村道路150公里,“镇镇有干线”基本实现,100%行政村通水泥路;“十三五”规划确定了五年提级改造农村道路211公里……这一串实实在在的数据,无不体现了该县大手笔打破交通建设“瓶颈”的重大决心。
在推进道路建设的同时,该县还结合全域旅游建设试点,把农村公路作为第一“景区”、第一形象、第一门面,分3年对全县211公里农村公路以及国省干线道路实施绿化提升,打造点上绿色成景、线上绿色成荫、面上绿色成片的农村公路新景观,仅2016年,该县就对17条线路103公里道路实施了改造提升。结合解决地下供水、排污、缆线管网老化问题,实施城区道路和背街小巷改造提升工程,打通“断头路”,完善“毛细血管”,促进城区路网形成闭合。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周宁的最大优势所在。然而,山清,也要水秀。2017年伊始,周宁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做出全域治水的重要决策,以周宁列入水源涵养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契机,将“治水”作为生态建设的切入点,从东洋溪、六浦溪等主要流域入手,从流经景区景点、重点村镇的重要流域入手,逐步向全县延伸覆盖,力争通过三至五年使得全县28条大小河流水质清澈灵动,可赏、可游、可饮用、可养生,让广大居民享有最丰厚的生态福利,也让周宁全域旅游拥有最闪亮的金字招牌,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谋定而后动。今年3月,该县出台《周宁县全面推进“河长制”工程暨农村改厕改水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周宁县全面推进河长制实施方案》等文件,建立县、乡、村三级河长体系,明确管理河段,建立“一河一档”,实行“一河一策”,水岸同治,把治水与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旅游发展相结合,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将用3年时间完成全县132个建制村的农村改厕改水任务,使农村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合理规范河岸带,大力开展堤岸绿化,建设观水平台、岸边骑行道、景观公园等,加强人水互动,提升水岸景观,营造人水和谐的生态空间和休闲空间。
山清水秀留乡愁,全县上下共识共为,全力推进治水。截至目前,已有40条河道启动治理,其中,21条完成河道清淤和河面垃圾清理,29条正在进行河道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设计,132个行政村4451户改厕改水工程全面启动。如今,一块块河长公示牌立在岸边、一个个水景观工程建成开放、一片片天然水域澄澈碧绿……周宁,正悄然发生着一场嬗变。
此外,该县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在规范中小水电发展的基础上,举全县之力加快推进总投资66亿元、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的周宁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确保按时建成投产。同时,科学开发风电资源,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县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80万千瓦,实现发电量和产值三倍增长,争创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清洁能源之乡”。
三产联动 转型升级助发展
“天然空调城”的夏日里,良好生态及海拔优势带来的凉爽,与旅游市场的逐步升温形成强烈对比,一波又一波游客共同体验品赏鲤鱼溪的神奇、九龙漈的豪放、芹山湖的坦荡、仙风山的壮阔、滴水岩与蝙蝠洞的幽邃、石门山与后垄大峡谷的险绝,流连于青山绿水间,忘返于独特文化里……
据统计,年初以来,全县接待游客50.58万人,同比增长17.5%,特别是“五一”期间游客接待量达12.48万人,增长33.3%。
周宁县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巨大。近年来,该县紧紧抓住全域旅游试点这个历史机遇,把全域旅游作为引领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围绕打造“生态康养”“四季宜游”的旅游品牌,编制《周宁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等,制定《全域旅游攻坚行动项目计划表》,梳理策划项目 75个,总投资13.01亿元,全方位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集聚人力、物力、财力,重点打造九龙漈、鲤鱼溪、陈峭等精品景区。鲤鱼溪景区突出鲤鱼吉祥文化,充分展现鲤鱼溪民俗风情区品位,修缮溪两岸古民居,并结合周边农业观光园、田园风情、云山小镇等,打造独一无二的“中华奇观”。完善陈峭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与后垄大峡谷、蝙蝠洞连片开发,打造礼门生态休闲旅游区。
与此同时,大力推进“旅游+”,融合互动,转型升级,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近年来,周宁县立足亚高原生态气候特色,把山地种植、林下经济养殖、淡水养殖生态特色农业作为发展主线,出台《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林下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每年整合资金1000万元,扶持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因地制宜、特色取胜发展生产,并突出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
如今,七步镇苏家山村三百亩茶园上空建起的高空栈道、滑索、水上乐园等,吸引众多游客游玩体验,也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创业致富;浦源镇鲤鱼溪景区内,轮番种植的300多亩花海,吸引大批游客赏花摄影,休闲漫步,与之相邻的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里,蓝莓、无花果、草莓等结出硕果、挂满枝头,享受着观光旅游带来的溢出效应;苏氏立体农业、香格里生态休闲园、麻岭生态农业观光体验园、天蓝蓝花卉基地等现代农业项目纷纷涌现,采摘互动、农事体验、生态休闲等农业新型业态正在形成,极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周宁县站在长远发展的高度,及时调整工业布局和产业发展方向,全力打造“两园一走廊”工业平台,大力发展现代新型工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完善虎岗工业园区、李墩工业集中区及七步工业走廊的配套设施,加快龙潭工业开发区改造提升,逐步实施工业“退城入园”,促进工业经济与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引导传统特色产业向精深加工和低耗能方向发展,扶持培育一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提高产业科技含量、技术水平,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在调整结构、推动转型主导思想的引领下,今年1至4月份,周宁县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50%,以全域旅游推动产业融合快速发展的趋势正在逐步呈现。
优化环境 筑巢引凤增活力
投资3亿元的芹山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成功落户,与周宁县仙风寨投资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集中签订了7.3亿元的投资合作协议,与中国电银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达成了投资37.2亿元的投资意向……这是周宁县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牢牢把握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这一主线,依托优质生态资源,打造特色亮点工程,而呈现出项目接踵而来的喜人景象。
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标杆,一批项目凝成一股巨大合力。如何实现“引凤入巢”,促进县域经济迸发新的活力?近年来,周宁县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发展的第一抓手,在招商引资上出实招,在优化环境上促实效,在资金筹措上动脑筋,将绿色环境作为招商引资的“特色牌”,环境招商、亲情招商、产业招商,全力打造山区最佳投资发展环境,为招商引资赢得重要砝码。
为推动项目早日落地开工,周宁县各职能部门为项目提供“保姆式”服务,采取“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在用地、厂房、融资、各种手续办理等方面,“一对一”负责,“面对面”协调,“项对项”落实,切实为企业发展出实策、解难题、办实事,积极营造“亲商、安商、稳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并完善落实各种“便商”服务机制,精简审批程序,提高服务质量,确保项目尽快开工、投产、见效。据统计,近年来,该县共承接上级下放委托事项169项,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20多项,时限压缩63.3%。
与此同时,周宁县还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向廖俊波同志学习,激发广大干部创业干事的激情和动力。全县挂乡镇、挂项目领导纷纷沉入一线,帮助企业解决用地难、融资难、招工难等实际难题,加快推进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吃、住、行和文化体育等设施配套,努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县政府、县纪委还定期不定期开展项目监督检查,为保障政令畅通、推动决策部署的落实提供强有力支持。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只有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项目建设才有根可植,有基可固。周宁县把优化软环境作为优化发展环境的突破口,以优质投资软环境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硬实力”。
绿色发展的实践印证:周宁山城是一座生态创业之城。一笔笔投资从各地涌来,一个个项目动工投产,一家家企业茁壮成长……周宁县正斗志昂扬地阔步向前,一幅“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壮丽蓝图正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刘宁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