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屏南县甘国宝故里
2017-06-20 22:53

方图1

甘国宝故里位于屏南县甘棠乡小梨洋村。1709年,清代名将甘国宝生于该地,至今遗留有甘国宝读书楼、甘国宝祖墓、甘国宝祖祠等,2010年3月被命名为第三批宁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甘国宝故居

甘国宝故居

历史回眸

甘国宝画像

甘国宝画像

甘国宝   字继赵,别号和庵,雍正十一年(1733年)武进士。画虎,多以指头为之。甘国宝祖居古田县二十二都(今屏南漈下村),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生于古田县二十六都(今屏南小梨洋村)。清赐进士出身、御前待卫,诰授荣禄大夫,曾两迁台湾挂印总兵、福建水师提督、广东提督、福建陆路提督,兼闽阅操大臣,为清代名将。

甘国宝出镇台湾   甘国宝自幼聪颖好学,少时拜张姓秀才为师。据传十三岁已读完四书五经,十四岁起参加文童县试,名列全县第一。十八岁时,已长得身材魁梧,膂力过人,不但文采书画俱佳,而且武艺出众,箭法超群。雍正五年兼应武童考试入泮,七年考取乙酉科武举人。十一年进京会试,获癸丑科第三名,参加殿试,中二甲第八名武进士,选授御前侍卫。

甘国宝自任御前侍卫起,因恪尽职守,常获嘉勉。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甘国宝首次被调任台湾挂印总兵。国宝为提高官兵素质,于府城总镇署亲书“益求堂”,用以加强教练,惕励士卒,并教民“明礼义,务耕耘”。其间,有一社民杀了一家九命,嫁祸到生番(少数民族)头上,甘国宝通过明察暗访,辨明案情,将真凶绳之以法,既维护了社会安定稳定,又保护了少数民族。他深知台湾乃高山族与汉族共处之地,为避免民族冲突,采取“严疆界、谨斥堠”的治理措施,加强巡查,严禁汉人侵入少数民族地区,维护高山族与汉族的和睦关系,并把祖国大陆的先进文化和农耕技术传播到群众中去,主动配合当地政府开办“义学”,提高台湾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同时,防范海盗入侵,巩固国防,绥靖地方,维护海岛安宁。

乾隆二十六年元月,甘国宝升任福建水师提督。他借鉴治理台湾的经验,以海防为重,常戒勉其属下:“防陆者,不可处于家;防海者,不可处于陆。”经常督率水师士卒风涛不避,勤巡海域,保障商船和渔民安全,保卫海疆的安宁,得到乾隆皇帝召见,赐花翎顶戴,加授荣禄大夫。

乾隆三十年,由于国宝军功卓著,谕旨加级。复调台湾任挂印总兵,台湾百姓箪食壶浆,夹道欢迎。时逢台湾六斗门盗匪董六为患,到处奸杀掳掠,危害乡民。国宝即调派中军游击一员及步战士兵两百名,并亲自坐镇六斗门营汛。查知附匪中大多迫于生计,因而采用剿抚并施之策,并广布线民,重赏检举者。通过攻心战术,瓦解匪帮,擒获匪首董六,很快就肃清了六斗门之乱。为使地方不再有匪类为患,乃召集地方乡绅,建立总巡、分巡、轮巡、会哨等巡查自卫制度,防止匪盗侵害,使台湾“盗敛迹、民居无警,兵民安揖”,海岛一度安定。国宝除操心军务之外,还关心民瘼,经常深入基层察访民情,关注民生。

乾隆三十二年,甘国宝升任广东提督。离台之日,群众送“万民伞”和“万民旗”,扶老携幼到码头送别,并派代表同舟送至鹿耳门。

附图7:屏南县城关甘国宝雕像2

附图7:屏南县城关甘国宝雕像2

主要展点

附图5:乾隆皇帝御赐福字匾

附图5:乾隆皇帝御赐福字匾

1.甘国宝故居   位于小梨洋村,清代民居,楼上正厅悬挂有甘国宝中试后上司赠给的“会魁”金字匾。

2.甘国宝祖祠   甘国宝祖祠甘氏宗祠“重统堂”位于漈下村祠堂正中悬有乾隆皇帝御赐“福”字金匾,为甘国宝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9年)十二月省亲带回。

3.甘国宝祖墓   甘国宝曾祖甘良坦墓位于小梨洋后门垅。祖墓地形宛如大象头部。通往祖墓路上的涧水旁,有两株珍稀树种“水松”,其树龄已达千年以上。

附图6:甘国宝祖墓

附图6:甘国宝祖墓

馆藏文物

甘国宝四十多年戎马倥惚,却雅好文墨,擅长绘山水,尤工于画虎。其所画“指虎”形态万千,有走虎、伏虎、卧虎、蹲虎、上山虎、下山虎,都能“传其威鸷之神”,栩栩如生。其画幅常署“指头生活”。今屏南棠口、漈下村各珍藏其指虎画一幅。

附图8:甘国宝指虎画

附图8:甘国宝指虎画

交通联络

地址:宁德市屏南县甘棠乡小梨洋村

乘车路线:乘坐屏南—甘棠客车,途经小梨洋村

开放时间:全天

联系电话:13509583048

宁德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