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 2017专题管理 领航新征程 最新报道

[领航新征程]重庆黔江“寻美”的四个打开方式

2017-11-22 17:15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

美丽的黔江城区。通讯员 林登周 摄

11月26日,2017年中国山地马拉松系列赛将在重庆黔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500余名马拉松选手将齐聚黔江,一决高下。

如此重大的赛事,国家体育总局为啥选择在黔江?近日,笔者在这里探寻到了黔江内在与外在的“美”。

  寻“氧”记

地处神奇的北纬30°,森林覆盖率60%,2016年空气优良天数350天,负氧离子丰富……黔江是一片生态的净土。2016年9月26日,中国气象学会授予黔江“中国清新清凉峡谷城”称号。

中国气象学会专家组在对黔江生态旅游气候资源评估论证后认为,黔江气候清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黔江空气清新,生态环境质量优良,负氧离子丰富;黔江旅游资源丰富,峡谷峡江独具特色。

站在正阳山顶,看新城,一江环绕,千丘环抱,“城在峡谷上,峡谷城中央”;看老城,高楼林立,青山绿水,城市客厅“武陵水岸”早已成了黔江市民心灵栖息的港湾。悠长的峡谷将新城和老城连接在一起,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万家灯火交相辉映,把城市的大街小巷装扮得美丽动人。

“神秘芭拉胡·魅力阿蓬江”——清新黔江,一个香格里拉似的形象符号,一个锁定地理坐标的形象标志,一个汇聚了“中国清新清凉峡谷城”、“中国森林氧吧”、“国家卫生区”的称号,聚集了“世界地质公园”小南海、“千年古镇”濯水、土家十三寨、阿蓬江国家湿地公园等自然与人文精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树一花、一菜一果,都深深地烙上“生态、绿色、环保”的印记。

  寻“游”记

曾经,黔江深居大山深处,现在却一朝变通途。一张立体化、现代化、全覆盖的交通蓝图已经在黔江变成了现实。集“铁、公、机”于一体的区域性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形成,基本实现“1小时乡镇、1小时周边、2小时到达通航城市”目标。

交通畅了,距离近了,区位优了,加上独有自然、人文资源,发展旅游势在必行。按照“一城主导、一江拉动、一点引爆、全域发展”的思路,黔江区打响了“旅游大区”攻坚战,亮出了“神秘芭拉胡·魅力阿蓬江——清新黔江”名片,初步构建了全域旅游新格局。

黔江,峡江密林奇洞,南溪号子、土家摆手舞、后河古戏等非遗文化源远流长,巴楚文化在此交融、底蕴丰厚。大型民族歌舞诗剧《云上太阳》、《濯水谣》,犹如一朵朵灿烂的民族之花绽放于海内外……从建设“旅游大区”到探索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人文黔江、化心承道,注定成为黔江旅游发展的主格调。

据介绍,今年前三季度接待游客人数、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分别增长84.8%、96.2%;黔江区计划5年内把旅游业培育发展成为全区战略性支柱产业,打造成为武陵山区重要旅游集散中心、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寻“富”记

近年来,黔江区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以“产业富民、产业扶贫”为核心,巩固发展生猪、烤烟、蚕桑等骨干产业和猕猴桃、有机蔬菜、阳雀菌等特色产业为主的“3+X”农业产业体系,着力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条,大力促进农旅融合,生态特色效益农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在旅游扶贫中,黔江区瞄准发展优质水果、有机蔬菜、中药材等现代特色效益农业、乡村旅游业和集民俗风情、土家民居、古镇文化、休闲农业、生态文明、婚庆摄影、体育赛事于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产业。仅阿蓬江“一江两岸”,已培育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25个、精品线路10余条、星级农家乐100余家,其中贫困户发展农家乐占20%以上。

黔江特色农产品多,电商产业发展迅猛。近年来,黔江区引进苏宁云商、京东、阿里巴巴、中邮等知名电商平台。今年1至9月,全区网络交易总额达到62亿元、增长13%。日前,黔江已经被批准退出国家级贫困县行列。

  寻“安”记

天时、地利与人和,成就了黔江之美。

黔江之美,又应了天时、地利与人和!

这得益于黔江区把和谐、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当作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石,全区上下形成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两城同创”工作启动以来,涌现出了一大批典型事例,退休老干部坚持上街捡拾垃圾,冯家街道村民主动搬迁老祖坟,城东街道等地的干部到濯水协助卫生整治……

城市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给黔江市民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健康“红利”:2016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8.54%,高于8%的目标值;市民对卫生状况满意率高达97.1%;全市旅游综合服务满意度调查显示,黔江区列全市第四位、居渝东南之首。

这个秋天,黔江区连续第四次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连续两次荣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

黔江美,美在山水,美在富饶,美在和谐,美在平安……总之一句话:美不胜收。正是如此,2017年中国山地马拉松系列赛才落地黔江。通讯员 薛枫

责任编辑:雀莺

关键词

黔江 黔江区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