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新征程】重庆市南川石漠化治理 向“土地癌症”说不
重庆市南川区石漠化治理后的花盆山上开满了花儿。特约摄影瞿明斌
2017年8月4日,黔江区沙坝乡木良村,村民在治理后的石漠化地里采摘栽培在岩缝里的万寿菊。特约摄影 杨敏
2016年1月11日,巫山县曲尺乡朝阳村一社果农王德春在采摘柑橘。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巫山县曲尺乡,石漠化现象非常严重。近年来,他们在石漠化土地上发展柑橘和脆李等水果近两万亩,不仅使石漠化得到了治理,还增加了农民收入。
通讯员 王忠虎 摄
黔江区濯水镇双龙村,岩石堆被桑树覆盖(2017年5月18日摄)。近年来,黔江区实施石漠化治理,在双龙村发展蚕桑产业。如今,双龙村栽桑面积达到1500亩,石漠化地里的桑树已逐渐成林,土地的基岩裸露度由原来的60%以上降至30%以下。特约摄影 杨敏
酉阳石漠化治理前光秃秃的石头山。(市林业局供图)
核心提示
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文明建设再一次上升到了关乎民族和国家命运的高度。
石漠化被称作“土地癌症”,是指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植被严重破坏等原因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地生产能力衰退,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重庆是全国8个石漠化严重发生地区之一,近年来,重庆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了一条治山与兴林、增绿与增收双赢的路子。
11月16日,尽管已是冬闲,但江晓鹏却闲不住——一大早,他就在林子里忙活开了。这个位于南川区东城街道高桥村的石漠化治理点,通过几年的植被恢复,过去光秃秃的石头山上已是绿植覆盖,有了些苍翠的感觉。
南川是我市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区幅员面积2602平方公里,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面积接近852平方公里,占全区幅员面积的33%。通过多年摸索,该区探索出造林与造景相结合的治理方法,不仅让昔日的乱石堆变成公园,还增加了农民收入、打造了新的景点,实现了青山民生两相宜。
“鸡窝凼”种出致富树
“家里的地虽不多,但是被石头堆分割得支离破碎,这里两分,那里三分,要翻土,需要不停爬上爬下。”说起与石漠化的抗争,江晓鹏有一肚子苦水要倒。
这种耕地里夹杂着许多大石头的地形,被当地人形象地成为“鸡窝凼”。“鸡窝凼”的土壤呈沙质,在传统粮食作物中只能种玉米。但就算是种玉米,年生好的时候亩产也只有200-300斤,要是遇上干旱,还在抽穗就干死了。
岩溶地形的保水能力本就偏弱,再加上数十年来人口的增长,以及不科学的耕种方式,让南川的石漠化越来越严重。
金佛山脚下的南平镇原本森林茂密,但大炼钢铁时人们纷纷上山砍树,地下水断了,滴水贵如油。
“为了获得生存所需的粮食,以前甚至有人不惜放火烧山以增加土地面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表示,放火烧山带来了严重的土地退化,加之管护不到位,水土流失在所难免。
治理石漠化,成为了南川林业、国土等部门持之以恒的工作。该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重庆日报记者,比起粮食作物来,南川的石漠化土地更适合种植一些耐寒、易成活且效益较好的经济作物,例如花椒、李树、中药材等。
为此,当地曾请来中科院院士、西南大学教授、国内治理石漠化第一人的袁道先院士,在南平镇种植金银花、连翘等药物。
“这些品种是我从3100余种植物中甄选出来的,具有耐旱、耐贫瘠、喜钙等特点,且符合当地种植习惯。”袁道先说。试点的效果令人满意——项目实施前,示范点年均土壤流失量为209.76吨,项目实施后,这一数据骤降为67.83吨。
金银花的成长周期较长,需要5-8年。因此,南川又因地制宜在石漠化坡耕地上栽植了7000亩晚熟李果园,添绿、增收两不误。
东城街道东金华社区九社村民龙长生就尝到经济林的甜头。他家的四五亩地经过坡改梯,全部种上了晚熟李,去年试花试果,一亩产了两三百斤李子,拿到市场上一斤卖到5块钱。
“去年卖了1000多斤,今年应该还要多。”看着已经挂果的李树,龙长生止不住笑,“区里在这片打造了晚熟李果园,以后开了花好看得很,大家都盘算着以后发展乡村旅游。”
石漠化区域变景区
石漠化地区的石林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研究价值,因此治理石漠化绝不能仅仅是覆上绿植把裸露的石头掩盖起来,而应创新思路发挥其景观价值,这已在南川得到实践。
这段时间,前往山王坪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的游客可谓络绎不绝,据不完全统计,工作日平均每天都有上千辆自驾车前往,节假日更是多达5000辆,让这里成为了重庆的又一个“网红”景区。
山王坪国家喀斯特生态公园由生态石林、溶洞、林海构成,其中石林和溶洞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质地貌,是目前国内已探明面积最大、特色最显著的生态石林之一。
“结合石漠化治理,我们栽植了大量柳杉林、水杉林,形成了林在石中,石在林中的独特景致,每到秋天林木渐渐从绿色变为金黄色,这里是一座彩色的石林宝库。”南川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将石漠化区变为景区,也是该区治理城周地区石漠化的主要思路。
近日,重庆日报记者来到位于南川城周的花山公园。徜徉其中,城市的嘈杂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树叶的“沙沙”声和鸟儿的鸣叫。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寸草不生、一毛不拔的荒山秃岭。
后来,南川不断造林,将一座荒山改造成了城市森林公园,昔日“大风吹,沙石飞”的荒山再也不见了。
花山、永隆山和九鼎山三大城周公园,是南川治理石漠化的典范——持续多年的治理让石漠化区域变成了景区,形成环城市的2.6万亩森林屏障。过去,南川城周的森林覆盖率仅有37.1%,目前已达到43.3%。
继续向“土地癌症”发起进攻
石漠化的形成有其漫长的历史渊源,而治理也是一个长期过程。
造林与造景相结合,让南川近年治理石漠化取得突出成绩,累计治理石漠化面积约57平方公里,且在环境保护、成果展示与经济效益之间实现了相对平衡。
“十九大报告指出,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南川区相关负责人说,这给南川治理石漠化指明了方向,增强了信心。
针对还剩下的113平方公里石漠化区和739平方公里潜在石漠化区,该区提出了一揽子计划:一是在较平坦的土地种植玉米、旱藕等旱作粮食作物;二是在山麓、平缓山坡重点发展经济林,间种中药材;三是在较陡的山坡种植花椒、金银花等藤本植物;四是在陡峭山峰区域长期封山育林,重点发展水源林和景观林。此外,继续以建设城周森林屏障的方式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以达到守护生态、彰显效益、共享福祉的目的。
未来3年,南川还将投资数千万元,在全区19个村集中治理石漠化,主要包括封山育林、人工造林,以及配套建设蓄水池、排灌沟渠、田间生产便道等。
相关新闻>>>
重庆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造林86万余亩
本报讯 (记者颜安)11月16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林业局获悉,2013-2016年我市投入近1.8亿元,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造林86.48万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市林业局造林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是全国8个石漠化严重发生地区之一,岩溶地区土地面积约为4908万亩,占了全市国土面积的39.7%,且主要分布在渝东北、渝东南地区,严重威胁长江生态安全和三峡水库的正常运行,也是岩溶地区贫困之源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
正因如此,石漠化治理一直是林业生态建设的重头戏,市林业局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一条治山与兴林、增绿与增收双赢的路子。一是因地制宜修复生态,提高石漠化区域的保水固土能力;二是利用广阔的石漠化土地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生态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生态化;三是研究探索了容器苗、切根苗等石漠化防治造林技术,不断提高石漠化地区林业生态治理的科技含量。
这些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市林业局数据显示,全市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累计减少土壤侵蚀量460万吨,涵养水源5700万吨,增加林草生物量49万吨,固定二氧化碳409万吨,释放氧气39万吨,岩溶区生态面貌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该负责人表示,今年国家下达我市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治理资金1亿元,将治理岩溶面积400平方公里,其中林业建设项目14.3万亩,各区县正在组织实施造林工程。下一步,市林业局将结合新一轮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造林补贴等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在石漠化地区因地制宜开展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积极推进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
记者手记>>>
治理石漠化 须久久为功、标本兼治
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石漠化或许是旅程中的一段风景,并为它的奇形怪状感叹不已。但对视土地为命根子的农民来说,石漠化则是一场悄无声息地侵袭着他们生活的噩梦,影响和制约着农村的生产发展,农民的生活富裕。
形成石漠化的原因除了自然条件先天不足外,人类不合理的开发也是“雪上加霜”。过度的人口膨胀使人们不得不上山开荒,毁林种粮,形成“人增、耕进、林退、水土流失、石漠化、贫困”的怪圈。
但是,石漠化并非无药可救,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兴修水保工程等措施,大石山完全可以重现生机。
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喀斯特地区的土壤非常薄,而形成1厘米的土壤需要2500年到7500年。正因为这样,治理石漠化更须潜心静气、久久为功。
而一手抓治理、一手抓预防,标本兼治,这才是给“土地癌症”开出的最好药方。在治理同时,要重视预防,尤其是在石漠化发生的潜在地区和石漠化的初期地区,要改变不利于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土地流转等方法,促使石漠化地区的人口有序流转,减轻生态环境承载力,以此防止、延缓石漠化的发生。
十九大报告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了突出位置。我们相信,只要各级各部门乃至最基层的老百姓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被称为“土地癌症”的石漠化终将被攻克。
责任编辑:叶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