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 2017专题管理 领航新征程 最新报道

【领航新征程】勒布沟固边富民:“守护国土是我们神圣的使命”

2017-11-24 07:43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守护国土是我们神圣的使命”

—来自山南市错那县勒布沟固边富民的报道

res01_attpic_brief.jpg

图为绿荫掩映的麻麻村。 记者 段敏 摄

生命的意义在于自强不息,人生的价值在于担当奉献。在西藏,总有一些人、一些故事令人感动——

错那县勒门巴民族乡,全乡132人,对于人口将近14亿的祖国而言再微小不过。但对祖国来说,这个乡无疑是重要的,它南与印度接壤,西与不丹毗邻,是我区重要的边境乡(镇)之一。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多年来,勒门巴民族乡的干部群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数十年如一日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把习近平总书记治边稳藏重要战略思想和吴英杰书记“屯兵与安民并举、固边与兴边并重”固边富民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构筑了“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生产是执勤、放牧是巡逻、处处是防范”的铜墙铁壁,确保了边境地区的稳定。

坚守:是责任,是勇敢的担当

17岁开始作为向导,跟着边境站的解放军战士巡逻,守边护边。

如今,31年过去了,萦绕在格桑旦增耳边的依然是父亲当年的嘱托和教导:“咱们的分界点一定要记住,国家的领土千万要守住。”

“守土固边,边民天生与守边相连;这是边民的责任,也是我们应有的担当。”格桑旦增的话语虽然朴实,但却透着豪迈。

没有才会渴望,失去才会珍惜。作为曾经的农奴,格桑旦增的父亲次旦增吃够了旧西藏自己没有土地给领主当牛做马的苦。他总是这样教育子女:“是共产党让我们翻身做了主人,是共产党给我们分了土地。做人要知道感恩,党的恩情永远不能忘。”

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时,次旦增自告奋勇为解放军担当向导,保家卫国。由于一贯表现突出,1963年组织上推荐他担任了勒门巴民族乡的文秘。

随后,次旦增1966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0年担任了勒门巴民族乡党支部书记。

在父亲的影响下,格桑旦增的哥哥随后也成长为村干部。但在一次去错那县开会的途中不幸遭遇车祸,英年早逝。

勒门巴民族乡,地处喜马拉雅山谷深处。车出错那县城,翻过海拔4550米的波拉山顶,便是连续急促的弯道下坡,一直要下到海拔2000多米处。弯道密得让人透不过气,感觉随时都有两车对撞的危险;坡陡得让人不敢直视车外,仿佛总有掉入谷底的可能。

“现在好多了,都是柏油马路。过去全是土路,路比现在的窄,坡比现在的陡,弯道比现在的急。”格桑旦增介绍说。

“条件这么艰苦,为什么不离开?”记者问。

“我们走了,国土谁来守?”格桑旦增回答说。

哥哥牺牲后,格桑旦增接过了守边护边的“大旗”。在他的带领下,勒门巴民族乡16岁以上、65岁以下的男子纷纷加入到巡山队伍中来。不仅本地人如此,从外地搬迁到这里的群众也是如此。

罗布次仁1991年从错那县觉拉乡觉拉村务工来到这里后,就在这里定居了下来。如今,他已是勒门巴民族乡联防队队长、勒村村委会主任。

“没人要求你去。但看大家这么积极,我们这些‘外地人’也被感染了。”回想当初第一次要求参加巡山时的情景,罗布次仁告诉记者,他被格桑旦增拒绝了,理由是:这是我们本地人的事。

直到后来,他与当地门巴族姑娘卓嘎拉姆结婚后,才被允许加入到队伍中来。

结婚后,格桑旦增主动对我说,“你现在是勒村的一员了,就要担负起守边的责任,咱们的分界点一定要记住,国家的领土千万要守住。”如今,罗布次仁仍为能够成为勒村的一员而自豪。

“咱们的分界点千万要记住,国家的领土千万要守住。”当地干部群众正是以这样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履行”边民的“义务”:放牧到哪,巡逻就到哪,并且不断在延伸。

为了鼓励当地群众的积极性,勒门巴民族乡党总支在群众放牧点建立了临时党支部,构建了边境党建长廊。

“群众那么优秀,我们怎么能落后?我们一定把这种精神发扬好、传承好,团结带领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守护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面对记者,勒门巴民族乡党总支书记李佳如是说。

精神:是奉献,是无声的誓言

巡山路上最好的药品是去痛片、清凉油;

最费的是鞋子,一年最少要穿坏六七双胶鞋;

最大的渴望是早点到休息点睡上一觉;

这些都不算苦,翻越5800米的“本土谷(门巴语)”时,喝60度的白酒都是甜的;

……

说起巡山的苦,格桑旦增坦言:“现在好多了,过去条件艰苦,巡山路上辣椒就糌粑已经是最好的食品,现在罐头、方便面、矿泉水等随便挑,还有什么不能克服的?”

格桑旦增告诉记者,巡山路上遇到黑熊、野猪并不可怕,可以通过唱歌、点烟来吓跑;抓着救命小草贴着崖壁而过,也不可怕,真正困难的是,雨天饥饿寒冷时对家的思念。

2002年巡山时,暴雨袭来,一条“大河”阻断了格桑旦增回家的路。平时弯弯曲曲的小溪,洪水过后瞬间变成了大河;再加上来回60公里的山路,已经把体力耗尽,面对湍急的洪水,格桑旦增只能望而兴叹。

“不能再等了。”来不及休息,格桑旦增砍倒了一棵枯树。他把这棵“救命树”卡在河中的一个大石头上,抱着树干艰难地爬到了对岸。“当时真是危险啊,一不小心就可能被洪水卷走。”回想当时情景,格桑旦增至今仍心有余悸。

2004年8月,在格桑旦增的印象中是雨水最多的一个月。下雨固然可怕,山不能不巡。到了巡山的日子,家里人和村里群众都劝他等雨过了再去。“下雨不去,出了事情怎么办?”格桑旦增这样硬生生地顶了回去。

这次去的是巡山线路中最长的一条线,来回80公里。凌晨5点,格桑旦增和江白格桑(2011年已经去世,年龄仅比格桑旦增大1岁)带上干粮就出发了。路上紧赶慢赶,到休息点时已经是下午4点。

一路走来,天气忽冷忽热,两人都感冒了。“翻越雪山时气温突然降到零下10几度,走到峡谷时气温又突然升到30多度,一冷一热真是难熬啊。”格桑旦增说。

走到一片树林时,浑身湿透的两人嘴唇发青,哆嗦不停,感觉整个人快不行了。人不行,家还得回。走不动搀扶着行,你拉着我,我扶着你,就这样两人在黑夜中蹒跚而行。

“实在走不动了。”正当两人绝望之时,格桑旦增发现了一个山洞。休息的地方是找到了,可火种却丢失了。不能生火,两人艰难地摸出几个油饼充饥,打着哆嗦喝了点凉水,背靠背到了天明。体力恢复后,回到家中已是第二天中午。

“经常与死神擦肩而过,为什么还要去?”

面对记者的疑问,格桑旦增难以回答。透过他的眼神,记者似乎明白,这是无声的誓言:说过的话要算数,没有说出口的誓言,同样要坚持到底。

如今的格桑旦增虽已从当年清瘦的小伙变成了敦实的中年男子。此外,常年风里来雨里去,风湿病已成为他抹不去的痛,但他还是坚持巡山,守边护边。

哪怕是2012年从村干部转为乡镇公务员、担任勒门巴民族乡副乡长兼勒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后,只要一有空闲,格桑旦增还是坚持巡山——因为这是当年他对父亲许下的诺言。

传承:是使命,是梦想的追逐

次旦增的话影响了格桑旦增,格桑旦增又影响了罗布次仁。

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勒门巴民族乡干部群众数十年如一日的守护,才有了勒布沟一带的边防稳固。并且,这种行为一直在持续着。

平措多吉,今年24岁,2015年被选为勒门巴民族乡联防队员,今年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自20岁开始跟着父亲旺秋巡山后,平措多吉便爱上了这一“职业”。“其实也谈不上‘爱’吧,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平措多吉说,“看着父亲上了年纪,还要走这么危险的山路内心实在不忍。”

平措多吉告诉记者,冬天翻越悬崖时,得先把路面和崖壁上的冰除去,不然稍不留神脚一滑就将掉入万丈深渊。“我们年轻人尚且害怕,上了年纪腿脚不便的就更危险了。”从他的话语中,我们感受到了当地年轻人的责任和担当。

子承父“业”,是当地的传统。儿子小罗布次仁考上大学后,格桑旦增特意带他巡了一次山,并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老了,以后巡山的任务就落到你身上了。爷爷当年是这样交给我的,现在我也这样交给你:咱们的分界点千万要记住,国家的领土千万要守住。”

这是精神的延续,是使命的担当。罗布次仁告诉记者, 2007年巡山任务转交联防队后,联防队员的挑选越来越严:一要守纪律,二要守秘密,三要看素质,四要看能力,五要看表现,不仅要看现在,还看平时,要一贯表现积极才行。

“现在,勒门巴民族乡联防队共有队员10人,其中9人是党员。”罗布次仁高兴地对记者说:“大家的积极性可高了,都在争着当联防队员。”

他告诉记者:“这一方面是因为党和政府对联防队的重视,联防队员一年仅补贴就有6000元,除此之外巡山每年还补助5000元;另一方面是因为群众的觉悟都很高,都不想落后。”

记者发现,虽然巡山条件已大为改善:休息点已经翻修,再也不用为进雨透风而发愁;配发了装备,再也不用为鞋子穿破、衣服刮破没有换的而烦恼;吃的有保障,罐头、方便面、压缩干粮……随便挑,但巡山仍是个苦差事。

老一代巡山人有老一代人的苦,年轻一代巡山人有年轻一代人的苦。平措多吉告诉记者:“现在,巡山最怕手机没信号。手机打不通,家里人急,巡山的人也急,都怕出点什么事。”

苦不可怕,有梦想就有希望。“共产党来了苦变甜。”勒门巴民族乡群众坚信:在党的领导下,日子会越来越好。

格桑旦增说:“国家富强了,边民也就富裕了。”他告诉记者,现在,勒门巴民族乡群众每人每年享受国家固边富民补贴5000元,此外,种地的有‘粮补’,护林的有‘林补’‘草补’……算下来,我们人均一年享受国家补助近万元。另外,国家扶持我们办了茶场,年人均增收6000元。

坚定不移跟党走,美好生活过不完。

“现在,勒门巴民族乡已被纳入国家特色小城镇建设,仅一期投资就1.3亿元,建商业街、家庭旅馆、游客服务中心……到时,家家户户搞旅游,办‘藏家乐’,吃‘旅游饭’;扩大茶场经营,喝‘富裕茶’……”说起勒门巴民族乡的未来,大家欢欣鼓舞,信心满满。(记者 段敏 楚武干)

责任编辑:叶著

关键词

格桑旦增 门巴 民族乡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