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厦门变电检修一班:用匠心守护光明
四月下旬的厦门,暑气已经袭来。午后,室外温度接近30摄氏度,在位于厦门岛外的某220千伏变电站,一群身穿灰色工作服,头戴蓝色安全帽的技术人员正在埋头工作。大多数时候他们并不说话,你递工具,我换零件,长期的配合让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自然的默契,而娴熟的技艺又让忙碌的检修工作变得有条不紊……
这是国网厦门供电公司变电检修室变电检修一班最普通的工作场景之一,负责着厦门市近50座变电站的特检、例检、消缺、技改、大修等工作,变电检修一班的成员们用他们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守护着城市的光明。
灯亮了心就亮了
完成4个大型特检作业现场、2个消缺现场,接受采访的当天,变电检修一班的任务格外繁重。早晨八点半开工,他们只在午饭时匆匆休息了半个小时,又重新回到岗位上,而这样的高强度工作已经持续了半个多月。
“我们班组承担着今年变电站重大保供电例检四分之一的工作量,时间紧任务重。”在国网厦门供电公司变电检修室变电检修一班副班长李英龙看来,加班加点、连轴转对于电力检修工作来说都已是家常便饭,平时完成工作下班回到家也常常是晚上九点了。
然而,这还不是最辛苦的,遇上紧急的消缺任务,班组成员总是随叫随到。一次,刚到班组的成员小许在相亲路上接到了紧急消缺任务,放下电话,他二话没说就赶往了消缺现场,直到次日凌晨抢修完毕,大家才知道小许的相亲因为工作“泡了汤”。
在突发状况面前,他们又化身为“抢险突击队”,第一时间冲在一线。去年台风“莫兰蒂”肆虐厦门,狂风暴雨造成了大面积的停水断电,电力的抢修工作就像与时间赛跑的一场战役。李英龙和班组成员当天天未亮就奔赴厦禾变处理#1号主变风机信号缺陷,随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故障点。连续奋战多日的他们每天睡觉不超过五小时,有的甚至来不及给家人打一通电话,报一声平安……
提起繁重的工作和危急的任务,变电检修一班的班组成员们总是轻描淡写,在他们看来,所谓工作的辛苦,给了他们对于这个职业更多的满足感和自豪感。
李英龙说,他至今还记得刚进班组时一次参加消缺的情景。夜里11点接到设备故障的电话,他和其他七名紧急召集来的班组成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埋头苦干到次日中午才完成了抢修。累得快要晕倒的整个人在听见开关合闸时“啪”的一声,眼前街道深处的灯随即亮起的那一刹那,疲惫感烟消云散,“看到一排排灯亮起,自己的心也亮了,倍感自豪”。
勇创新成就好工匠
在变电检修一班,流行着这样一副对联,上联:精益求精,下联:修必修好,横批:工匠精神。这是团队的口号,也是他们坚持付出的行动。
作为班组的副班长、老党员,踏实、细腻的李英龙在创新上也不忘“领头”。为了提高重大活动保供电期间检修工作的效率,李英龙结合班组所辖变电站设备运行工况及重大活动保供电活动变电站重要级别划分,对变电一次检修专业400余类、7000多个备品的备件仓库,进行了重新梳理,建成了方便查找的“一次检修备品备件索引”程序。借助这个检索程序,消缺人员数十秒钟,就能在仓库找到对应的备品,大大节约了消缺备品准备时间,提高了检修效率。
一毕业就扎根一线的“90”后黄衍是班组里年纪最小的成员,顶着“学霸”光环的他,不仅技术扎实,而且善于创新。他为班组开发了“移动资料库”,将变电站图纸、数据资料等信息收集在云端,遇到紧急任务时,只要打开手机就能查看相应的资料,方便了检修。
党员林智敏一直是团队里的“技术明星”。2010年,他主持的“ZF6-110型GIS断路器主轴轴承更换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了2011年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群众性创新一等奖、2011年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银奖。他还先后发表了《一起GIS断路器合闸故障分析与处理》《变压器母线桥热缩套带电修复装置》等论文,申请了线夹发热带电处理工具、新型变压器用吸湿器等多项专利。
虽然平均年龄只有33岁,但是变电检修一班这个17人的大家庭用工匠精神,让平凡的岗位有了不凡的成绩。2015年,班组获得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第一批变电检修专业“红旗组”荣誉称号,2016年获得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安全生产无违章先进班组”荣誉称号。班组成员获得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及厦门供电公司“先进个人”“优秀党员”“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共计11人次,班组获得国家专利1项,各项创新发明近10项。(廖廖 王星乐)
责任编辑:陈美琪